《花木蘭》北美取消院線上映後,票房基本全靠中國市場了。
但是這部電影IMB的評分才5分,中國就更低了,4.9分。
比評分更低的是它的票房。《花木蘭》首周票房800萬美金,遠遠低於上一部迪士尼動畫片真人改編電影《獅子王》,首周1300萬美元。而這部電影在迪士尼+上的成績也不理想,僅1300萬美元,遠遠低於迪士尼預期8700萬美元。
不管「天仙粉」如何聲稱「劉亦菲臉還是好看的」,《花木蘭》的票房這次可以說撲街的徹底。
迪士尼自從開啟動畫翻拍計劃後,可以說部部都是叫好又叫座。《愛麗絲夢遊仙境》,《沉睡魔咒》、《灰姑娘》、《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像是《獅子王》的全球票房就高達16.5億,目前全球票房排名第7名。
從1937年第一部長篇動畫上映之後,迪士尼的動畫電影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裡,通過主題樂園、周邊產品和不斷重映,積累了龐大的粉絲群,很多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粉絲群體,所以大家對於經典故事被全新的電影手法和更加符合現代價值的劇情來詮釋,都非常感興趣。
而《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唯一一部以華人為主角的動畫片,隨著中國逐步成為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被翻拍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花木蘭》被迪士尼稱為送給中國的一封「情書」。
別看現在票房這麼爛,迪士尼在改編上為了迎合中國票房市場,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比如刪掉了經典角色木須龍。
98年的動畫版《花木蘭》在中國延後上映8個月,中國觀眾對於當時將中國圖騰——威武莊嚴的龍,改編成滑稽搞笑的木須龍不是很認可。
然而木須龍卻是歐美觀眾的最愛,甚至超越對於主角花木蘭的熱愛。在去年預告片上映的時候,歐美觀眾驚呼:where's mushuuuuuu?
迪士尼表示要拍一部正統歷史片,所以刪掉了木須龍。那麼問題來了,鞏俐的「女巫」又是怎麼一回事兒?
迪士尼為了遵守種族多元化的主流價值,本來在電影選角上越來越傾向於啟用「非白人」作為主角。但是按照以往的慣例,好萊塢通常都是選擇在美國長大的外國演員為主,再搭配好萊塢大牌明星作配角,以達到兼顧輿論和票房的目的。
當迪士尼選擇劉亦菲作為主角的時候,顯然不是看劉亦菲的顏值和演技,而是劉亦菲背後的中國市場。
對於選擇劉亦菲做主角,觀眾也都可以接受,畢竟迪士尼的公主片也不需要多好的演技。
但如果看整個《花木蘭》的選角,鞏俐、甄子丹、李連杰,這些在中國響噹噹的名字,放到歐美都是水花都沒有的存在。不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有約翰尼德普,《灰姑娘》有凱特布蘭切特,《阿拉丁》有威爾·史密斯,所以《花木蘭》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全靠電影質量和情懷在支撐。
可是,沒有木須龍,不看《花木蘭》,這是歐美觀眾的共識。
所以說,迪士尼對於中國市場愛的深沉。
但是,這種愛顯然讓迪士尼走火入魔,拍了一部「不中不西」的怪片。
動畫片《花木蘭》主軸是花木蘭的追尋自我之路,電影《花木蘭》則改成了對於「忠勇孝」的捍衛。在《花木蘭》替父從軍的過程中,孝成為她決定的關鍵因素,電影《花木蘭》沒有寫出花木蘭自我意識的覺醒,所有的劇情轉折都顯得格外突兀。
鞏俐和花木蘭在電影當中的設定,都是具有某種「氣」,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某種「超能力」(是不是很像漫威?),所以不為世俗所認可。鞏俐女巫的設定是喚醒花木蘭自我意識的導師,但是她佔據的戲份少的可憐,而且以極快的速度領了盒飯,存在感薄弱到讓人產生劉亦菲的演技跟鞏俐好像也沒差的錯覺。
迪士尼對於這一經典動畫的「魔改」,也不能全讓中國觀眾來背鍋。為了討好#metoo運動下的女權主義者,迪士尼在刪掉木須龍後,加入女巫之後,把花木蘭與將軍的愛情線也一刀切掉了。
關鍵是將軍與木蘭的愛情,是木蘭離開軍隊之後發生的,怎麼也不算是職場潛規則好伐。
主線越改越差,細節也漏洞百出。
《花木蘭》的第一幕就是客家土樓,土樓是南方的標誌性建築不說,還是宋朝才有的建築,但《花木蘭》的故事背景是500年前的北魏。
比起原來的木須龍,這個更讓觀眾出戲。
迪士尼2億美元的大投資,本來對於這部電影是抱有極大的期望,甚至在超級碗中場插播電影預告片,給了這部電影極高的「待遇」。
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花木蘭》的上映被迫推遲,一推再推之後最後決定流媒體點播。這一決定不僅讓前期巨額宣發費用打了水漂,也等同於直接放棄了歐美票房市場。
更慘的還在後頭,整部電影不倫不類的製作水平,讓電影口碑直接跌到谷底。
對於整部電影的批評,甚至讓我們忽略了劉亦菲的演技。
在眾多差評當中,劉亦菲的演技真的排不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