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周星馳比王晶進步那麼一點,那麼就是他剛開始也會用各種調笑來讓你放鬆警惕,然後卻在某一時刻,展現出生活真正讓人痛苦的那一面,讓你猝不及防。
周星馳從來都是這麼做的。
他根本不吝惜展示痛感,或者說所有調笑都是在這一刻蓄力。
《大話西遊》裡那個越來越緊的緊箍咒,讓至尊寶這個犬儒主義的倒黴蛋終於露出了他真正深情的那一面。《功夫》裡被沙包大的拳頭打到地下去的阿星的頭顱,證明他唯唯諾諾的面相裡,也有著一副從不屈服的錚錚鐵骨。《西遊降魔篇》裡唐僧一根根被拔去的頭髮,讓他明白自己深藏的對段小姐的愛。
痛苦在周星馳那是涅槃的信號,讓人物從自己心性的偽裝和社會的規範與教化中超脫出來,回歸真我。
痛苦也是周星馳電影的必殺技,但從不是他的作品成功的唯一元素。
李安曾說:「《西遊降魔篇》是拍給小孩子看的。」
實際上,這部電影中的一些意象化的表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並且兩者都是展現主人公的成長曆程,以及道出充滿想像力的童真場面,可謂彰顯出了周星馳的不老童心。
《美人魚》的開場,身披鐵甲的鄭總在大廳亂飛的橋段,使用的配樂是1972年經典動畫片《鐵甲萬能俠》的主題曲。
這些充滿童真童趣的場面來源於周星馳童年看過的動漫作品,例如《西遊》之於《七龍珠》、《長江七號》之於《哆啦A夢》、《破壞之王》之於《破壞王》等。
《美人魚》的男主角劉軒是周星馳電影的經典人物設置,這些故事往往講述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人,在龍蛇混雜的世界摸爬滾打後,重新尋回那些被人遺忘的真善美。
周星馳電影的童真還表現在人物卡通化的表演上,《美人魚》充斥著大量周星馳早期電影中的卡通化表演,漫畫精神隨處可見。
上世紀90年代初,周星馳與王晶的合作,強化了這種卡通化的無釐頭風格,《整蠱專家》等片中的表演令觀眾覺得周星馳就像是動畫片中的人物一樣鮮活生動。
周星馳作品的童真,之所以表現的比其他電影更加的刻骨,最大原因還在於他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這個世界,相信孩子所相信的東西。
《美人魚》中那個用謊言和假貨騙取遊客血汗錢的博物館館長,到了影片最後,他見到了真正的美人魚,並拍照留念。
人魚曾經是他用來嘲弄和欺騙他人的東西,如今親眼證實是真實存在的,周星馳在這裡赤裸裸地諷刺了成人世界的貪婪和虛偽。
影片從成人紙醉金迷的世界,漸漸過度到童真的回歸,劉軒未泯的良心最終被善良的美人魚喚醒。
《美人魚》全片充滿著一種濃鬱的懷舊氣質,儘管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星爺仍將自己喜愛的電玩、漫畫、經典歌曲等流行文化,一遍一遍地定格在大銀幕上。
影片的開場音樂由《精武門》的主題曲Fist of Fury Main Theme改編而成,同時也是黃英華為《美人魚》打造的主題配樂之一,向偶像李小龍致敬,似乎是每部周星馳作品所不可或缺的莊嚴儀式。
此外,在《美人魚》中周星馳還向自己致敬。
影片開始出現的旺財、雞翅膀讓人聯想起《唐伯虎點秋香》;
鹹魚梗則是向《九品芝麻官》和《少林足球》致敬;
人魚居住地的配樂、人設和置景讓人聯想起《功夫》。
而美人魚珊珊第一次刺殺劉軒的過程,則和《功夫》中阿星刺殺包租婆的橋段如出一轍。
周星馳一直有經典老歌和武俠文化的情結,因此他特意為《美人魚》購買了《世間始終你好》的版權。
影片開頭,周星馳並沒有用莫文蔚與鄭少秋重新演繹的版本,而是使用了羅文和甄妮演唱的原版,而人魚師太身邊的一堆老照片則包括了《射鵰英雄傳》《輪流轉》和《陸小鳳》,這也直接體現了周星馳對樂壇前輩們的敬意。
特別是周星馳曾在83版《射鵰英雄傳》中跑過龍套,則令影迷感慨萬千。
在周星馳作品中,愛情向來都是毫無來由卻又無比真實的發生,從「不可能」到「山盟海誓」仿佛只是一瞬間的事,《美人魚》自然也不例外。
在《賭聖》大熱之前,周星馳曾主演過愛情電影《望夫成龍》,而《大話西遊》則以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令周星馳的表演細膩深沉了許多。
而到了《美人魚》,許多人在觀影后發覺,影片與《色戒》的故事情節頗有幾分相似,女主角都是臥底在男主身邊,並進行色誘,然後發展出一段微妙的感情。
當珊珊撕下劉軒的假鬍子時,影片進入正題,在愛情的力量下,劉軒卸下了偽裝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猶如《功夫》中的棒棒糖被擊碎,阿星的改邪歸正,《食神》裡的那碗黯然銷魂飯,讓史蒂芬周浪子回頭一般,這次周星馳借人魚師太之口說出了自己的愛情觀:
「愛超越了一切規則和界限,愛是包容,也是忍耐;愛,她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永不休止......」
周星馳描寫的主角,大多生存於社會的最底層,與以往小人物的嬉笑怒罵不同,周星馳這次把鏡頭聚焦於掙扎在生態鏈最低端的物種——人魚。
周星馳早期作品中有很多對社會現象的針砭時弊,抒發了對底層人民的關懷,打抱不平,鋤強扶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恰恰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大力宣揚的家國情懷。
自己當導演後,周星馳效仿喜劇大師卓別林,先以喜劇的方式輸出那些令人痛心的悲劇主題,最後再用童話式的結局留給觀眾希望,用想像力實現世界和平。
因此,觀眾總能在他的電影中體味人間疾苦。
周星馳電影最難模仿之處在於他的「不忘初心」,因此,在《美人魚》中你依然能看到曾經那個家庭並不富裕的星仔,對生活本真的期許和嚮往。
不可否認,雖然取得超高票房,《美人魚》依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短板,敘事過程的漏洞,過猶不及的廣告,某些笑料的老套,但影片仍不失為一部合格的作品。
這主要貴在周星馳對道德底線的堅守,一如《少林足球》發憤圖強的勵志,《功夫》導人向善的主題,《長江七號》回歸家庭的溫情。
如果要說《美人魚》真正的變化,在於周星馳導演的作品第一次以愛情為主題。
至於最像愛情片的《喜劇之王》,講的仍然是成功,尹天仇與柳飄飄的愛情只是他渴望成功路上的安慰劑,它讓尹天仇的人生不至於一無所有、一敗塗地。
而《美人魚》裡,美人魚讓劉軒放下了所有。
這或許是周星馳作為作者這些年來一種價值觀上的鬆動,相比於權勢,愛情也許更值得珍惜。
但不變的是他對這個世界本身的殘酷認知,在這裡,他像一個老人一樣冥頑不化,又像一個孩子一樣意氣用事,誇大其詞。
在他的二元論世界裡,沒有安貧樂道、遺世獨立這些詞,只有毀滅和重生兩種途徑。
在他的美學圖譜裡沒有漸變色,只有正反兩面,就如同十塊錢的《如來神掌》真的是絕世武功,《兒歌三百首》其實是《大日如來真經》的變體。
因為他並不真正相信主角的成功,於是只能用童話無邏輯的慣有伎倆。
但幸好有了這種絕望,他的瘋狂便都能找到源頭,所有的笑料得以暗地裡與一種失敗感血肉相連,打斷骨頭連著筋,卻又充滿著希冀。
所以,周星馳總是用電影鼓舞著我們,他是窮人的鑽石,也是弱者的救星,在感懷舊時光的同時,也讓人們始終對周星馳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