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個人的人際環境,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語言製造的,即一個人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是他說的話造就的。
說話內容,說話的方式,造就了一個人的人際環境,特別是說話的方式,對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有直接的影響,比如下面四種說話方式,就很傷害人,但是許多人不自知。
1、喜歡給別人說重話,認為忠言逆耳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句話被很多人奉為圭臬,成為自己指導別人,批評別人的理論依據。
但如果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喜歡說重話,秉承忠言逆耳的人,卻是經常傷害別人的人,他們說出的話帶著「刺」。
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通常都不會很好,即使他們的初衷是好的,他們也幫助到了別人,但最終也會「功過相抵」,在別人那裡不被待見。
因為說到底人是非理性的動物,是感知大於理智的,感受不對了,再怎麼樣,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米爾頓·艾瑞克森說過,要不顧一切保護來訪者的面子,若干年以來諸多的心理諮詢工作者也是秉持這一理念,來和尋求心理諮詢的人一起工作的。
那麼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不能,不管對方的身份、地位如何,都不要去說重話呢,特別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能不能呢?
很多人內心的自卑,就是小時候被這種帶刺的言語造成的,特別是父母,或者其他大人,他們言語上對孩子的貶低,是造成自卑的根本原因,而他們認為忠言逆耳,所以一直對此樂此不疲。
或許父母當初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孩子,可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理性認知,我們說過,人的感受是非理性的,因此帶刺的言語是會在孩子的心底留下傷痕的。
不管是和孩子交流,還是和成年人交流,都是一樣的道理,不要說重話,換一種說法,信息依舊能傳遞,但是沒有了傷害。
2、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和別人溝通,而不知道和別人談感受
第二種比較傷害人的說話方式就是給別人講道理,大道理一套一套,可是聽的人聽不下去了,那這個道理為誰而講,因何而講呢?很多時候是講道理的人太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