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本想去看鬱金香,在快要倒塌的圍牆邊,看見了近百米的刺籬笆,開滿了白花。好奇,走近一看,是枸橘,也叫枳。不由得想起「 南橘北枳 」的典故來,晏子說,南方之橘移植到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環境之故也……事實上,橘是柑橘屬,枳為枳屬,它們只是遠親。枳的果實,我沒有吃過,據說味酸,不堪食用,只能藥用,能破氣消積,並治脫肛等症。
枳還有一個名字叫鐵籬寨,這才是它真正的功用:枝條密實,而且有刺森然,密密麻麻。所以我所見到的枳,多半是做庭院綠籬。鐵籬寨,這應該是從形態和功能上的形象命名,因為枸橘多刺,組成籬笆牆後枝刺交叉,像鐵製的籬笆一樣圍繞防護著村寨。還有些地方叫它臭橘、枸橘李、臭雞蛋等,這些名字應該源於它的果實形態,枸橘的果實圓球狀,和李子、橘子形狀相似,但品質卻迥然不同,橘子酸甜可口,枸橘可能有臭味,具體多難吃,因為沒有親自嘗過,不好形容。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實際上,橘和枳並非僅僅因為生長的地理位置不同就造成兩種不同的品質,它們本來就不是一種東西。雖然都是芸香科植物,但所屬不同。此外,還有些地方把枸橘稱作臭杞,所謂「杞」,指的應該是茄科枸杞屬的枸杞,果子也近似圓球形,但個頭很小,成熟後紅色,酸甜可口。臭杞,應該是和枸杞相似,但味道不大好聞。
其實枸橘和枸骨還有闊葉十大功勞都是庭院、果園植物籬笆牆的優良樹種。枸橘的棘刺,每個刺都有三五公分長,堅硬,基部稍微發扁,人畜不得近身,更毋言穿越了,單單從防護效果角度來看,枸橘無疑應該算作是最佳的防護牆植物材料了。但植物志中描述它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說明枸橘也能長成喬木。
枸橘一名,始見於韓彥直《橘錄》,至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為止,其間各家本草所稱的枳與枸橘,有的是指柑橘屬植物,有的是指枳屬。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枳,其插圖顯然是柑橘屬植物,其文載所稱的枸橘「樹葉並與橘同,結實大如彈丸,形似枳實,而殼薄不香」,則很難說是枳屬植物了。
據《本草綱目》記載:枸橘葉,辛、溫、無毒,主治:下痢膿血,又治:喉瘻,消腫導毒。刺,主治:風蟲牙痛。皮,主治:中風強直,不得屈伸。《茶譜》介紹:枸橘嫩葉煎湯代茶,去風;《上海常用中草藥》介紹:枸橘葉藥用,「行氣、消結、止嘔。治噎膈反胃、嘔吐、口瘡」。我國民間有利用枸橘治病的傳統習慣,除收穫果實作中藥外,清明前後採集嫩芽,經溫開水處理後曬乾,製作成枸橘菜,可涼拌、作鍋底等,與臘肉同烹食,可清火消炎,尤其對治療牙周炎效果極佳。
關於枸橘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這植物分布廣泛,因全身長滿刺,常被人們忽視,殊不知全身都是寶:其嫩葉代茶,去風;樹皮,治中風;果實,破氣消積。可見其價值珍貴,若長在你家路旁,別忽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