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2020-12-07 如匪浣衣RfHy

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二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簡介

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劉禹錫當即寫下《贈李司空妓》一詩對李紳的花天酒地表達批評。李紳的蛻變充分說明不能從一個人的某一首作品,或者他的文學成就來判斷他的道德水平。

作品賞析

在《憫農》第一首中,作者把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和農民辛勤勞作卻兩手空空甚至慘遭餓死的情景相對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態。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的手法,語言通俗簡潔,音節流利明快,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前兩句以「一粒粟」與「萬顆子」作對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景象,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繼續深入,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四海之內良田遍布的畫卷,體現出物產豐富,碩果纍纍的景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而第四句突然一轉,以「農夫猶餓死」與前三句構成了巨大的轉折,詩的主題變得凝重而沉痛。

《憫農》第二首單選時常根據詩的前兩個字稱作《鋤禾》。詩中描繪了農民在正當午時的烈日下辛苦勞作的景象,表現了農民勞作的艱辛。詩中沒有敘述複雜的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而是選取了農民在烈日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景象,給人一種印象深刻的鏡頭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了對農民真摯的同情,這兩句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已經成了歷代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格言。

四海無閒田

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歷史對於勞動人民來說,可以用兩句詩可以概括,即「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歷代的知識分子們考慮不到階級和剝削這些本質問題,也就難以根本上分析和改變勞動者勞而無獲的命運。這首詩能從「四海無閒田」的豐收景象聯繫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已經足夠令人心靈震撼。

在古代社會,一方面社會生產水平非常落後,一方面統治階級的掠奪非常殘暴。就算是在所謂的封建盛世,農民也是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到頭不得休息的生活,除了農業生產,農民還要承擔徭役兵役,並且經常遇到水旱災害,瘟疫戰亂,這時封建國家不但不體恤人民,反而更加催逼田稅和算賦,農民只好賤賣產品,舉債借貸,最後被迫一步步賣掉土地田宅,甚至賣兒鬻女,直至流離道路,餓死溝壑。在幾千的中國歷史中,人民不餓死,能吃飽,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關詩歌欣賞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者

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贈李司空妓

唐·劉禹錫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歌曲欣賞

農民(Beyond演唱)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種汗與血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相關焦點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所以,今天借著這篇文章,我給大家講講關於這首《憫農》背後的歷史。 其實《憫農》並非是一首單獨存在的古詩,只是《憫農二首》(也稱《古風二首》)的後半部分,在「鋤禾日當午」之前還有四句,這四句闡述了作者對於唐朝當時的看法,大膽說出唐朝農民的悲苦現狀,與後面的《憫農》銜接起來,才能完整體現《憫農二首》真正蘊含的意義。
  • 《憫農》其二的古詩 憫農其二古詩解釋意思
    這首詩是我們從小學到大的,它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吧。  《憫農二首·其二》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李紳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生於富貴之家,自幼喪父,靠著母親務農養活他。所以,李紳在作《憫農二首》的時候,語言簡練而又凝重。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而做事也是得心應手。 1.有感而發,一時興起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你還記得憫農的作者李紳嗎?後來屠龍的他也成為了惡龍!
    相信不少同學都還記得曾經在小學課本中學過的《憫農二首》吧,質樸的語言格調,哪怕是個小學生都能夠讀懂其中作者對於農民艱苦生活的同情。這兩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創作於中唐時期,是李紳的代表作。但是這個叫做李紳的作者其實或許並不「憫農」!大曆七年(772年),李紳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當時其父在烏程縣任職,李紳即生於烏程縣署。大曆十二年(777年),父親去世,由母盧氏教以經義。
  • 憫農詩李紳數第一,這首詩當數第二,若能吟誦,可驚眾人
    如果要了解古人真正的農家生活,還是要去「憫農詩」中尋找。「憫農」即憐憫、同情農民,小學生必背的李紳的《憫農二首》就是此類詩的翹楚。說他是憫農詩的第一名也不為過,短短20字,朗朗上口,形象生動,寫盡農作的辛勞和百姓的悲苦。
  • 李紳曾寫下粒粒皆辛苦的《憫農》,為何日後卻魚肉百姓、害同僚?
    從前,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寫了一首非常感人的《憫農》,詩人還把農民的種種艱難困苦,生動地表現出來。照此看來,像這樣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官員,就是有能力利用自己的力量,為農民的生活提供某種保障的,然而使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卻成了一個魚肉百姓,毒害農民的特務。那這個官員到底有什麼用呢?又是怎樣的經歷讓他在成為一名公務員的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初心?
  • 12首描寫農耕的古詩,會不會有些許的回憶
    12首描寫農耕的古詩,會不會有些許的回憶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給孩子啟蒙的10首古詩,家長經常念給孩子聽,對孩子有好處!
    認為學習古詩對於小孩子來講過於太早,第一反應就是古詩詞生澀難懂,對小孩子來說學習有困難。古詩詞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繞口的,在我們大人的意識中,記憶的大多是長大後學習的古詩詞或者文言文類的,而兒童時期學習的古詩,多半都差不多不記得了。其實,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強,簡單的古詩詞對於小孩們來說,教起來也是朗朗上口。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流傳甚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凡上過學認識兩個字的人基本上都會背。為什麼?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
  • 五一勞動節,欣賞八首與勞動有關的古詩,致敬所有勞動者
    在今天,我們選擇了八首關於勞作的古詩,與大家一同分享,感受一下古人關於勞作的一些敘事和記錄吧。世界因勞動而美麗,生活因勞動而豐富,城市因勞動而繁榮,人們因勞動而富足,萬物因勞動而碩果纍纍。無數的勞動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力量,在今天,他們值得聽到一句:感謝你,辛苦了!
  • 李紳:只會喊口號、掉眼淚的官不是個好官
    憫農二首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本以為在春天時只要播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寫這兩首詩的,是晚唐詩人李紳。李紳(772—846)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被譽為憫農詩人。
  • 《憫農》作者:成「人上人」後忘記初心,下場都不會太好
    下面,我們就《憫農》作者李紳,來說一說何謂「人上人」。1、《憫農》與李紳與「人上人」其實,顏小二一直覺得,人活著,如果沒有超越功利層面的「追求」,往往難以獲得真愉悅。而功利層面的「吃得苦中苦」,於名利上達到所謂「人上人」,其嘗到的,未必是「快樂」。
  • 《中華吟誦讀本--少兒歌詩30首》徵集插畫師啦!
    徵集插畫師!「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和著名古詩吟誦家、國家一級演員戴學忱老師合作的機會!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即將出版一本有聲書《中華吟誦讀本--少兒歌詩30首》,本書由戴學忱老師主編和吟唱(戴學忱老師吟唱可回復901試聽),頂尖的詩詞吟誦家當然要和頂尖的插畫作者合作,如果您自認為有丹青妙手又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只是未遇伯樂,懷才不遇,那麼如今您的機會來了。
  • 李紳年輕時寫下「粒粒皆辛苦」詩句,當官後卻一頓要吃掉300隻雞
    生活的困頓讓他早早接觸到底層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對農民的辛勤勞作深有同感,年輕時就寫出《憫農》詩二首,在當時影響很大:《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達到婦孺皆知的地步。這兩首詩語言樸素,表達了詩人對貧苦農夫的憐憫和同情,也表現了作者珍惜糧食,崇尚節儉的人生態度。
  • 部編版語文六(上)古詩解析:第6首《春日》
    一(上)古詩解析:第1首《詠鵝》一(上)古詩解析:第2首《江南》一(上)古詩解析:第3首《畫》一(上)古詩解析:第4首《憫農》其二一(上)古詩解析:第5首《古朗月行》一(上)古詩解析:第6首《風》二(上)古詩解析:第1首《梅花》二(上)古詩解析:第2首《小兒垂釣》二(上)古詩解析:第3首《登鸛雀樓》二(上)古詩解析:第4首《望廬山瀑布》二(上)古詩解析:第5首《江雪》二(上)古詩解析:第6
  • 《憫農》古代米飯是怎麼來的?元白體指什麼?欲揚先抑體現在哪?
    憫農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創作背景唐德宗時代,地方勢力不聽中央的話,私自向百姓收稅,賦稅的加重使得百姓生活疾苦,這首《憫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代表作有《憫農》《過梅裡七首》《聞裡謠效古歌》等。粟:sù,上下結構,米部。古代泛指穀類,現代特指小米。什麼是「元白體」?
  • 第18課《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夜宿山寺》和《敕勒歌》
    《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夜宿山寺》是李白寫的一首紀遊寫景短詩,體裁為五言絕句。《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夜宿山寺》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明白曉暢,沒有生僻字。在寫山寺時,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從視覺上烘託出山寺之高。
  • 「五一」勞動節,帶孩子認識古詩中的勞動人民
    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勞動節,但是勞動人民的辛苦,在古詩中能窺得一斑。《鋤禾》 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把農民的辛苦表現的淋漓盡致:春種秋收,滿地莊稼。勞作了一年的農民,最終卻被餓死。3.
  • 3首唐詩精品說明一個真理:才情再高遮不住人品不堪,就像吳秀波
    今天,就分享3首流傳千古的著名唐詩,聊聊它們背後的作者不堪的人生。第一首《憫農》其二作者: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發跡之後的李紳卻換了副臉孔,李元將將自己的輩分降為弟侄,他都大為不滿,直到其降為孫子。李紳曾到地方為官,壓榨百姓,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離,李紳還為此沾沾自得,李紳官至宰相,權傾朝野,完全忘記了年少時寫下《憫農》的初心。由於為官時的胡作非為,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