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宇宙中第三常見的元素與你所認識的不一樣!

2020-12-22 騰訊網

現存最值得注意的事實之一就是每一種我們觸碰過、看見過或者說有過接觸的材料都由相同的兩種東西組成: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這些原子相互作用:它們相互推拉,相互結合,吸引和排斥對方,創造新分子,穩定分子、離子、電子能態,毫不誇張地說這些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我們周圍世界完整存在的原因。

儘管我們的宇宙以及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性質都是基於原子及其相關成分的量子和電磁性能,但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宇宙的初期,並不具備足以創造我們如今所知物質的所有元素。甚至恰恰相反,它開始不存在任何元素。

圖源:NASA

大家看,為了實現這些不同的化學鍵結構,為了構建複雜的分子用於形成我們能感知到的一切組件,我們需要多種多樣的原子。需要留心的是,這不僅僅是大量數量的原子,而且是大量種類的原子,這意味著原子的原子核內質子數量不同,正是這一點區分不同的元素。

我們每個人體內都需要C、N、O、P、Ca和Fe這些元素。地球地殼則需要矽和大量其他重元素構成,然而為了不斷產生地核內的熱量,需要元素周期表內我們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的最重的元素:釷、鐳、鈾,甚至是痕量的鈽。

圖源:Wikimedia

但回到宇宙最初的階段,在人類、生命、太陽系出現之前,在巖態行星甚至是第一顆恆星出現之前,我們曾經所擁有的只有熱的電離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海洋。沒有元素、沒有原子、沒有原子核,這個初生的宇宙溫度太高了以致於這些都無法出現。只有後來這個宇宙發生了擴展和冷卻,才能夠形成穩定的物質。

隨著時間流逝,第一個原子核熔凝在一起沒有馬上炸開,產生了氫及其同位素、氦及其同位素,還有極少量的鋰和鈹,而後者會放射性衰變成鋰。這個宇宙開始時,按原子核數量來算,有92%的氫,8%的氦以及大概0.00000001%的鋰。如果按質量來算,大概有75-76%的氫,24-25%的氦以及0.00000007%的鋰。無論你怎麼劃分,幾乎都是氫和氦。

圖源:NASA

幾十萬年過後,宇宙冷卻到中性原子能夠形成,在那之後的數千萬年後,引力坍縮使得第一顆星球形成。有了這第一顆星球,核聚變現象不僅僅是為宇宙帶來了光明,且將重元素帶進了我們的現實。

大約是大爆炸之後的五千萬到一億年,第一顆恆星初生之時,大量的氫開始聚變形成氦。但更為重要的是,質量最重的恆星(大概比太陽質量的8倍還多)很快就在僅僅幾百萬年間燃燒盡了這種燃料。一旦它們用盡了其星核心內的氫,氦核緊縮,三個氦核開始聚合形成碳!大約僅僅只是花費了整個宇宙中存在的一兆個(1012)的重型恆星(宇宙最初幾億年形成的1012顆恆星)就使得鋰被打敗了(碳的含量超過了鋰)。

圖源:NSF

碳元素會打破規則成為今天的第三元素嗎?你可能會這樣認為,既然恆星將具有洋蔥構造的元素融合了。氦元素融合形成碳元素,在更高的溫度(經過一段時間)碳元素融合形成氧元素,氧元素融合形成矽和硫,矽最後會融合形成鐵元素。在這條聚變鏈的終端,鐵元素不會再融合成為別的元素,所以星核內爆,恆星成為了超新星。

圖源:NASA

形成這些超新星的步驟及其後果豐富了這個宇宙,使得所有恆星的外層充斥著重新轉換形成的氫、氦、碳、氧、矽和所有的更重的元素,它們是經過一些其他途徑形成的:

緩慢的中子俘獲(s過程),按次序形成元素。

氦核與更重的元素的融合(形成氖,鎂,氬,鈣等)。

快速的中子俘獲(r過程),形成其他元素一直到鈾,甚至是更重的元素。

但我們不僅僅有此單一的恆星產生方式,我們有很多,現今存在的主要形成方式不僅來自於原始的氫元素和氦元素,而且來自之前恆星形成時產生的一些元素。這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點,我們永遠不可能形成巖體星球,僅僅只是一團氫和氦組成的巨型氣團!

圖源:NASA

在超過數十億年的時間裡,恆星的產生和死亡的過程在不斷重複,儘管逐漸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原料,現在大量的恆星通過我們熟知的C-N-O循環來融合氫,而不是簡單地融合氫成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平整碳和氧的數量(以及有些較少的氮)。

除此之外,當恆星經歷氦融合形成碳時,額外的氦原子也很容易形成氧(甚至加上更多的氦於氧中還能夠形成氖),發生一些我們微不足道的太陽在紅巨星階段下會發生的變化。

原圖

圖解:太陽,它會變為紅巨星(與大角星類似的橙色恆星),圖中是大角星與最大的紅超巨星心宿二。圖源:Wikipedia

但恆星存在一個致命性的行為使碳元素成為宇宙方程中的失敗者:當恆星足夠大使得碳元素開始融合——出現形成類型II超新星的需求——這個過程使得碳近乎完全轉變為氧,當恆星準備好爆炸時這個過程能顯著地製造比碳更多的氧氣。

圖源:NASA

當我們看著超新星殘留物和行星狀星雲——分別是非常巨大的恆星殘留物和類日恆星——我們發現在每種星雲中都會發生氧氣過剩然後超過碳。我們還沒發現有其他更重的元素有接近的情況!

是的,氫仍以極大的餘量成為頭號元素,氦也以非常大的數量作為二號存在,但在所有剩餘的元素中,氧是強有力的三號,緊接著碳是四號,然後氖是五號,氮、鎂、矽、鐵、硫分列六、七、八、九、十號。

原圖

圖解:在太陽系中觀察得到的現代元素豐度。圖源:Wikipedia

更遠的未來會怎樣?

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這個時間至少是現代宇宙年齡的上千倍(更有可能是數百萬倍),恆星持續形成直到燃料被釋放於銀河系空間或盡其所能地被完全燃燒。當到了這個時候,氦可能最後取代氫作為最豐富的元素,或者如果能有足夠的氫從融合反應中分離出來,氫仍舊是頭號元素。在更長的時間尺度內,未被我們的星系釋放出來的物質可能會一遍又一遍融合在一起,那麼碳和氧可能甚至會在某一天超過氦,我們現在的三號和四號元素最後會突破前兩位也有可能?

圖解:這兩個棕色的小不點在難以想像的很長的時間內會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恆星,也許最後在足夠長的時間,它的主體會開始融合反應。圖源:NASA

最重要的事就是堅持不懈,因為這個宇宙仍在變化!氧現在是宇宙中豐度第三的元素,在非常非常遙遠的未來,它甚至有機會隨著氫元素(然後可能是氦元素)從高位下落而進一步上升。每次當你呼入氧氣並感到滿足時,要感謝在我們之前存在過的所有恆星:他們是我們能擁有氧氣的唯一原因。

作者: Ethan Siegel

FY: Miss K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驚奇:宇宙中最常見的第三個元素不是你所想的那個
    儘管是這些原子的量子和電磁性及它們的成分使我們的宇宙以我們觀察到的特性而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宇宙初始形成時並沒有能創造我們現在所知的世界的必要成分。恰恰相反,宇宙初始時幾乎沒有這些成分。圖片來源:美國航天局/錢德拉X射線中心/M.韋斯你看,為了實現這些不同的鍵結構,為了構建構成我們所感知的一切的基石的複雜分子,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原子。請注意,不僅是需要大量的原子,而且原子在類型上表現出巨大的多樣性,這意味著原子中存在著質子數量不同的原子核:正是這樣產生了不同的元素。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不同元素的區別在於質子數的不同,例如,氫包含一個質子,氧包含8個質子,鐵包含26個質子。人類對於化學元素的正確認識始於門捷列夫,他找到了元素的周期規律,並製作出了能夠預測未知元素的元素周期表。此後,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的元素,逐漸填補了元素周期表的空白。在自然界中,人類可以找到從1號元素氫到98號元素鉲。
  •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它?專家道出真相,存在所有有機物質中
    在恆星中,氫原子融合產生氦,氦宇宙中第二常見的元素,它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和兩個電子。氦氣與氫氣共同組成了宇宙中99.9%的已知物質。儘管如此,宇宙中的氫含量還是比氦高出10倍。第三種最常見的元素是氧,含量為氫1000分之一。一般而言,原子序數越高,元素含量越不豐富。
  • 宇宙中的元素,從何而來,將有何變化?
    儘管我們的宇宙以及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性質都是基於原子及其相關成分的量子和電磁性能,但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宇宙的初期,並不具備足以創造我們如今所知物質的所有元素。甚至恰恰相反,它開始不存在任何元素。圖源:Wikimedia但回到宇宙最初的階段,在人類、生命、太陽系出現之前,在巖態行星甚至是第一顆恆星出現之前,我們曾經所擁有的只有熱的電離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海洋。沒有元素、沒有原子、沒有原子核,這個初生的宇宙溫度太高了以致於這些都無法出現。只有後來這個宇宙發生了擴展和冷卻,才能夠形成穩定的物質。
  • 帶你了解元素周期表: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氫
    氫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恆星的大氣75%是它,木星也有70%以上是它。水裡有它,天上也有它。氫幾乎是一切事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化學元素的第一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氫。初識氫元素氫,第一主族元素,氫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直接構成。氫元素有兩個同位素,分別是氘和帶放射性氚,三者均為核聚變的材料,擁有良好的聚變性能。
  • 宇宙94種自然元素中,有三種元素非常罕見,生命離不開它們
    相信朋友們對於元素周期表都不陌生吧,上面一共有118種元素。這上百種元素中並不都是自然元素,其中94種是宇宙自然存在的元素,其它的24種則是人工合成的。科學家根據質量的大小對這些元素進行了一個排列,排在第一的則是氫元素,第二是氦元素,第三則是鋰元素,隨後是鈹,硼,碳,氮,氧等。豐富的元素組成了宇宙這個物質世界,而地球這樣的生命星球,94種自然元素也都是存在。
  • 對宇宙大小的認識
    不,準確地說,是總星系的大小(總星系就是我們常說的可觀測宇宙,是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宇宙大小,當然不是整個宇宙的大小,這是因為宇宙一直在膨脹)。而我們的地球在這個體積為4立方光年的空心球裡,不過像一顆小小的芝麻而已。相對於地球而言,宇宙是「無限大」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古時候就有了「宇宙」這個詞,但其含義與今天的大不一樣。
  • 宇宙大爆炸並不非宇宙的開始,而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開始
    宇宙膨脹的發現源於觀測,1920年哈勃通過當時最先進、最大的望遠鏡發現遠處恆星的退行速度與距離成正比,因此我們發現了就像吹大的氣球一樣膨脹,而氣球中的被引力束縛住的星團與星團之間彼此遠離。由此我們可以反推出過去的宇宙。
  • 元素周期表中,第3、4和5號元素,為何在宇宙中非常罕見?
    導語:元素周期表中,第3、4和5號元素,為何在宇宙中非常罕見?地球上,人們進行化學研究時,需要用到各種化學元素。有些化學元素價格親民且量大,有些化學元素即使是耗費上千萬也只能得到零點幾克。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只是在地球這顆星球上存在,在整個宇宙中,有些化學元素同樣稀缺,這幾個元素分別是3號元素鋰,4號元素鈹,5號元素硼。那麼為什麼這幾個元素在宇宙中也同樣罕見呢?這就要涉及到恆星的發展過程中元素的轉變了。宇宙中充斥最多的元素就是氫和氦,其次才是氧。當一顆恆星形成時,它本身所攜帶的氫會發生核聚變。
  • 為什麼26號元素鐵,可能是宇宙最後一種元素?
    目前,人類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種。從第1號元素氫(H)到第98號元素鉲(Cf)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更重的元素則是通過人工合成出來的。理論上,人類還可以合成出更重的元素,最重的元素有可能是第184號元素。在地球上,氧、矽、氮、鋁、鐵等都是十分常見的元素。
  • 平行宇宙有多詭異?那裡存在不一樣的你,經歷著你從未經歷的事情
    在浩瀚的宇宙中,為我們所感知的宇宙之外的還有可能存在著與我們宇宙以相似條件誕生的宇宙,即我們所說的平行時空理論。在平行宇宙中,事物的發展都朝著不同的方向進行。相互平行的宇宙間如同開往兩個方向的列車,也許相互感知,在自己的那端注視著對方,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恆星內部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那宇宙中比鐵重的元素怎麼產生的?
    根據科學家們長期對宇宙起源特別是恆星發展演化的研究,逐漸發現所有宇宙天體元素構成的相似性,即使是地球和太陽,這兩個無論是質量和形狀,還是內部核變情況都完全不同的星體,它們在元素組成上也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是豐度差異較大而已。
  • 你所看不到的身體Lesson5——人體氣場與宇宙能量場
    通過經絡和脈輪,我們認識了人體能量場(HEF),通常被稱為「氣場」或是「靈光」(Aura)。它是有顏色的,但它的頻譜跟可見光完全不同。這種奇特頻率的能量,很多古文化都提到過。在超過五千年以上的古印度靈性傳統中,談論著一種稱之為「普拉納」(Prana)的宇宙能量。在公元前三千年,中國人就斷定有一種稱之為「氣」的生命能量。
  • 宇宙中的恆星也存在代目之分,太陽至少排行第三代了
    第一代恆星幾乎由氫、氦元素聚合而成初代恆星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數千萬年內,由於早期宇宙不存在碳和重元素,因此初代恆星成為了最古老的亮物質。超新星爆發釋放出重元素這些重元素與原有的星際氣體雲團混合,然後從中再誕生出來的恆星便是第二代恆星了。
  • 研究表明,宇宙中出現生命不可避免,但在我們附近卻不常見
    天文學系的Tomonori Totani教授研究了生命的組成部分如何在宇宙中自發形成,這一過程被稱為生命自然發生。如果宇宙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生命存在。它一定是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開始的。儘管我們從生物學和物理學中了解到了一切,但有關生命如何開始,何時開始以及生命是否開始於其他地方的確切細節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測性的。
  • 科學家計算出宇宙中外星生命常見的概率
    據外媒CNET報導,如果宇宙中有任何一顆行星是地球的「雙胞胎」,那麼它們擁有生命的機率要比沒有生命和荒蕪的機率高9倍。這是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教授David Kipping的新分析得出的結論。在周一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Kipping使用了一種名為貝葉斯推理(Bayesian inference)的統計學工具,根據幾個關鍵的假設和我們現有的宇宙生命數據計算出了概率。我們對地球以外的世界上的生命和智慧生命出現的頻率一無所知。我們所知道的是,在我們地球漫長的歷史中。
  • 宇宙中存在「魔法文明」嗎?跟你想的可能不太一樣
    再比如魔法中經常出現的點石成金術或者變形術,其實也能用科學來解答,因為所有物體都是由一些基本微粒子構成的,理論上只有能夠任意操縱這些微粒,那麼變形或者點石成金也能輕易做到。實際上提起「魔法」,許多人會不自覺地將它歸結為不可能實現的精神力量,於是下意識地給「魔法」加上了不可實現的標籤,所以認為那些已經實現了的技術根本算不上「魔法」。
  • 從崑崙到神獸相繇,漫威宇宙裡對於中國元素的設定你知道多少?
    :其實稍微看過一些漫威漫畫的粉絲應該都清楚,其實在漫威宇宙中,引用的各個現實文明體系的神話傳說已然不是什麼稀罕事情,因為基本上如果你仔細看一些漫威的地球神話元素支線,你會發現,在漫威宇宙早期的劇情構架中,基本上已經將現實中各個文明的大大小小的能有一定影響力的神話元素統統都添加進了自己的宇宙體系中。
  • 揭開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神秘面紗: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新興」元素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
  • 宇宙中最恐怖的十大行星,快來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不知道隱藏了多少未知的恐懼。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過了許多年,在這些年裡我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星體,今天我們便來說一下,宇宙中十大恐怖行星。第三個,COROT-exo-3b行星,這顆行星可能會是被降格的恆星。在他的地表有極高的重力,它會在瞬間壓扁進入它的任何生物。第四個是一個我們都比較熟悉的行星,也被稱為行星殺手,它就是木星。木星吞噬了大量路過太陽系的流浪天地。看過《流浪地球》電影的人都知道,木星在最終也是守關的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