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一家藝術培訓學校的學生正在進行感覺統合訓練。 本報見習記者 劉飛躍 攝
▲5月31日,在濟南益壽路社區,一場針對聽障兒童社交能力的培訓正在進行。 本報見習記者 高寒 攝
兒童節前的這個周日,8歲的劉易晴下午在學舞蹈,晚上還要學書法。像劉易晴這般年紀的孩子,若是沒上幾個培訓班,似乎就成了異類,父母也會覺得不安。這樣的需求下,兒童培訓不火才怪。省城一所大學的在校生靠兼職教古箏,一年能掙十萬塊。她的同學,有的甚至靠這個買了房。
「六一」再聚焦孩子的課餘時間,要「自由」還是要「充實」,局外人怕是說不清楚的。正如一位爸爸說的:「我現在不讓兒子多學點東西,等他長大點,會不會怪我呢?」
本報見習記者 高寒 劉飛躍
小區還未交房,培訓學校就來搶市場了
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桑園路旁,一條與新建小區配套的商業街仍略顯空蕩。該小區還未交房,但在商業街的最西端,三家緊鄰著的兒童培訓機構已有模有樣地開門營業。從舞蹈到跆拳道,從繪畫到魔術,這三家培訓機構幾乎囊括了一個孩子能學到的所有課外興趣科目。
主要從事美術培訓的維亞爾藝術培訓學校是其中一家。老闆趙剛不到30歲,5名核心教師,兩三名行政人員,一周之前,這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隊開了這個培訓學校。至今,十幾個孩子已報班,大多在6歲至8歲。「雖然剛開業不久,但很久之前我們就開始籌劃了,再加上裝修,已經幾個月了。」
在這個不算繁華的商業街,每天每平米租金5-7毛錢,再加上招租人打了折,一百多平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只有2000塊。「裝修也從簡,一方面可以節省成本,另一方面也環保。」趙剛說。
這不是他第一次創業。還在上學時,趙剛就幫助導師陳天強在科院路附近開了一家培訓學校,教授他的專業油畫。如今他瞅準了這個市場,出來單幹。
「這個小區雖然還沒交房,但附近小區不少,學校也不少,我們來這兒就是為了搶佔市場。」他的助手王維說,將來的競爭會很激烈,這從另兩家培訓機構比鄰而居,就能感受到了。
何時能收回房租、裝修和師資等成本?趙剛和王維似乎並不擔心。「如果口碑立好,周圍的市場是足夠大的。」王維說。
「現在不讓他學,長大了會不會怪我」
5月31日下午,就在趙剛的學校隔壁,8歲的劉易晴在父親的陪同下趕來學習舞蹈。「女孩子小時候就得學學音樂、畫畫、跳舞什麼的,要不然以後連個特長都沒有。」除了舞蹈,劉易晴當晚還要參加一個書法班。按照父親的話,就是要「修身養性」。
像劉易晴父親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歷下區市民趙先生的女兒今年七歲,上一年級,從去年起報了跆拳道和古箏兩個培訓班。「學跆拳道,是希望她強身健體,將來能保護自己。另外,女孩子最好能掌握一種樂器。」趙先生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孩子有牴觸情緒,但現在情況好多了。
目前,趙先生的女兒一周上一次古箏課、兩次跆拳道課,一年的培訓費至少一萬元,儘管很難衡量這些培訓項目的效果,趙先生還是要求女兒至少練到十五歲。這樣算起來,等到孩子學成,單培訓費一項就要近10萬元。這對普通工薪階層的趙先生一家來說,不算小數目。
公務員陳國兵的兒子報的班更多,一周4個,書法、鋼琴、英語、遊泳,幾乎佔據整個周末。為了孩子學習,老陳和妻子輪班,這個接孩子那個就做飯,周末難得清閒。朋友們調侃他「生活質量太低」,老陳很嘴硬:「我這生活質量是低,但我心甘情願。」
老陳的想法是,他小時候胡打亂鬧啥都沒學會,現在雖衣食無憂,也只能「等退休」。他不希望兒子和他一樣,一輩子過得無聊:「如果我現在不讓他多學點東西,等他長大一點,會不會怪我呢?」
聲樂專業大學生靠兼職培訓買了房
成千上萬個老陳,帶動了兒童培訓的大熱。
程軍(化名)是省城一所重點大學藝術系的研三學生。之前,她在兩所藝術培訓學校兼職教古箏,如今乾脆單幹,自己做家教。
相對於培訓學校,程軍的家教價格低一些,半年教25節課左右,學費2500元。如今,固定跟她學的學生有20多人,不耽誤研究生課程的情況下,她一年輕鬆賺十萬。
「我的同學或多或少都在一些培訓機構兼職,我的收入不算太多,有的同學靠這個給家人買了房子。」程軍說的同學,是與她同級的聲樂專業學生,儘管還沒畢業,但已經靠兼職培訓,賺夠了首付,在章丘買了一套房。
而這種家教模式,也吸引了很多文工團及學校在職教師。秦清(化名)是一所學校的音樂老師,從業十多年,工資兩三千塊。從去年開始,他在家帶學生彈鋼琴,年收入暴漲了近十萬。
「每個周末平均上課10小時,再加上寒暑假幾乎每天都有學生。每小時100塊,也能掙小十萬了。」秦清說,他的這些外快遠遠超過了很多語數外老師的收入。「小學生不怎麼會去補習這些科目,反倒是藝術類的課程更受家長青睞。」
這樣的培訓,幾乎不需要成本,因為在家裡就可以,也不需要去工商、教育部門登記。程軍說,若說成本,那就是他們這些年來學藝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給趙剛的藝術培訓學校帶來偌大的壓力。「在家帶學生,活多了多幹,活少了少幹,但對我們來說,各種支出天天都在增加。」趙剛說,他們的優勢在於辦學正規、師資穩定,「當然,收費也高,這一情況在大型培訓學校更明顯。」
兩萬元的智力提高班值不值,家長不知
「想當初我給孩子報了一個智力提高班,花了兩萬元,誰能說清有什麼效果呢?」濟南市民彭先生說,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打著智力提升、情商培養等名號的培訓班,看起來很誘人,但培訓內容實在太虛,很難看到具體效果。課程設置上,則是一些團隊遊戲、活動等,所謂「讓孩子頭腦得到鍛鍊」。既然如此,為何為孩子報名?「寧可信其有唄!」彭先生說。
而對大多數藝術培訓的考核辦法,就是考級。陳國兵說,雖然他沒指望兒子成為鋼琴家或者走專業道路,但為了督促他練琴,也打算讓孩子一級級地往上考。
剛剛參加工作的楊軼遠自小練習小提琴,並且考取了六級證書。雖然初中之後就沒再練下去,但他認為,那段經歷還是有用的,至少培養了樂感,讓他在接觸其他樂器時得心應手。
一邊是可能出現的受益,一邊是對培訓科目、方式和目標的模糊,很多家長最終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為孩子報了很多個班。「錢白花了還能再賺,耽誤了孩子,就後悔未及了。」有家長如是說。
究竟是給孩子一個「成功的童年」,還是「自由的童年」,家長們很難想清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表示,由於人的興趣天賦不同,培訓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過,部分家長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或是報班過多,體現的是家長的焦慮心理。「這些家長害怕孩子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因此一味求多求全。」孫雲曉認為,目前中國的青少年較為缺乏的是動手操作類和社會實踐類培訓,運動方面的教育也應加強,社會更需要這樣的培訓機構。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