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野蠻生長」——
長沙共享電單車,下一步怎麼騎
11月25日,長沙市芙蓉廣場,城管執法人員清理無牌照共享電單車。 湖南日報記者 範遠志 攝
湖南日報記者 陳新 鄭旋 歐陽倩
11月23日,長沙有關部門集中約談6家共享單車運營企業,要求3天內清理回收無牌照共享單車,整治不到位的,將限期整改直到下架,給長沙愈演愈烈的「共享單車之戰」當頭潑了一瓢冷水。
2017年,共享電單車開始進入長沙,逐漸成為市民短途出行首選。但從2019年開始,各種出行企業紛紛進入長沙,過度投放、無序競爭、亂停亂放,直接導致了城市秩序問題叢生。
到11月26日,企業共回收無牌電單車21.7萬輛,路上共享電單車少了很多,城市也變得清爽起來。不過,不少市民疑惑,整治之後,能否剎住共享電單車超量投放之風?
跑馬圈地:
13家企業湧入,60萬輛共享單車讓城市不堪重負
2017年10月,享騎電單車作為第一個共享電單車品牌開進長沙,解決出行最後三公裡的痛點,受到市民歡迎。2018年3月,哈囉助力車入駐長沙,後來居上,獨佔鰲頭,快速打開長沙市場。
雖然在當時,共享電單車競爭已逐漸顯露,但由於政策「不鼓勵、不發展」,因此基本處於穩定階段。
2019年4月,被譽為電動自行車行業「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正式出臺,該政策明確了電動自行車的標準,屬於標準之內的電單車將被歸為非機動車,上路並不需要駕照。
艾媒諮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電單車數量已超過100萬輛。在未來5年,用戶對於共享電單車的需求將進一步激發,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數量將達到800萬輛,收入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這樣的行業潛力,讓不少共享出行巨頭躍躍欲試。然而,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相繼發布文件,對共享電單車表態「暫不發展」或者「不鼓勵發展」。這讓出行巨頭將目光投向了二三線城市。
在不少出行巨頭看來,長沙地形較平整,100多公裡自行車道騎行自如。此外,長沙經濟多元,夜經濟繁榮,營商環境良好,政府對共享電單車政策比較寬鬆,長沙的發展潛力,使其成為各方爭奪的「香餑餑」。
2019年下半年開始,青桔、小遛、美團等電單車陸續「進軍」長沙市場,一時間,長沙湧入13家企業,滿城可見「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彩虹大戰」拉開序幕。
各大品牌在長沙「跑馬圈地」。數據顯示,2019年底,長沙市共享電單車還不足10萬輛,到今年11月初,共享單車超過60萬輛,其中電單車約46萬輛,在全國首屈一指。目前,長沙市共享單車密度約為1380輛/平方公裡,100人共享單車擁有量為7.1輛,這對於地理面積和建成區空間並不寬裕的長沙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亂象叢生:
過量鋪排,出行方便變不便
市民張杰的公司離最近的地鐵站有15分鐘的路程,每天早晨從地鐵1號線鐵道學院站下車後,騎共享電單車,5分鐘就可到公司。
根據《2020年共享電單車出行觀察報告》對長沙等三座城市的出行大數據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間,長沙用戶平均單次騎行15分鐘,行程2.5公裡;騎行時速約10.9公裡。數據顯示,美團小黃車最多一天被騎了13次。
可是,就在今年下半年,在長沙商場、地鐵口、學校和醫院附近,電動單車已成泛濫之勢。
「地鐵口停車黃線內只能放三四十輛共享電單車,但最多時竟停了200多輛,整個人行道被共享電單車佔領。」張杰常常因為車輛停不進黃色停車區域內而被扣除15元。
佔道、無序,已經成為常態。
「小區前面一條巷子口,到了晚上,停滿各種共享電單車。」家住開福區福澤園小區的李先生發現,小區附近不少街巷,都被共享電單車「侵佔」,原本擁擠的上班路,被擠得更窄了,走路都要側著身走。
「社區經常接到投訴,我們也頭疼不已。」芙蓉區豐泉古井社區黨委書記龍欣介紹,社區地處五一廣場周邊,人流密集,投放的共享單車數量也多,橫七豎八停放的共享自行車隨處可見,給區域形象和社區管理造成很大困擾。
「共享電單車確實方便了市民。但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車嗎?」龍欣說,社區也想了不少辦法來緩解這一難題,但還是難以招架。
過量投放的「車海戰術」成為共享電單車高現金流的不二法寶。共享電單車企業鋪的車越多,越容易被用戶選擇,也就越得利。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帳,電單車的騎行時長一般在15分鐘,客單價2塊錢左右。以一臺翻臺率6次的電單車為例,一輛電單車的盈利額在12塊。一臺電單車的成本為5000元左右,10萬臺電單車,一天的收入在120萬元,大約14個月回本。
集中整治:
3天回收21.7萬輛,路面秩序向好
11月23日,長沙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集中約談小遛共享、喵走、哈羅出行、青桔、美團、喜寶達6家共享電單車企業,要求上述企業即日起至11月26日前清理回收無牌照電動自行車。
長沙市城市管理與綜合執法支隊常務副支隊長朱兵告訴記者,按照「先整治、再規範、建長效」原則,27日以後,城管、交警部門對違規投放的共享單車(電動車)進行清退。
被約談之後,企業加大了無牌電單車回收力度。
11月26日晚上11時,美團電單車開福區負責人陳偉紅還在帶領團隊進行車輛減量回收工作,這是第三天24小時不間斷搬車。
美團電單車長沙負責人表示,26日當天,美團電單車一天回收3萬輛,回收的車輛將被運輸到統一的場地,逐一登記入庫後再轉運異地。
從西二環拐入嶽麓區含浦路,行走1000米左右來到一家駕校。記者看到,一萬多平方米的練車坪內,整齊擺放了大量青桔共享電單車,規模頗為壯觀。
「公司臨時租用了5個停車場擺放車輛,這個停車場停放了1萬多臺無牌車輛。」值守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青桔長沙城市經理李震介紹,公司計劃將無牌車輛集中在倉庫維修整備,待後續重新上牌後再投入運營。
根據長沙市交警部門發布的數據,美團、青桔、哈羅出行、小遛等企業應回收共享電單車38.73萬餘輛。記者從長沙市城管執法局了解到,「三日之約」已過,全市已累計回收各類共享電單車21.7萬輛,路面整體秩序呈現向好趨勢。
規範發展:
總量控制在20萬輛左右,打分考核決定車輛配額
集中整治之後,下一步如何規範共享電動單車過量投放捲土重來?
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國內多地對電單車市場的監管大多仍屬空白,無章可循。今年9月30日,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促進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和推動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規範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實行總量控制、配額管理,加快完善設施供應。
但是總量控制多少合適?如何實行配額?文件並沒有說明。在全國層面,一直以來沒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城市實際的測算方法,一個城市究竟能停放多少車、市民需要多少車、企業投放多少,往往是根據地方政府的要求來做的結果推導。
「目前分兩階段走,整治規範期間控制共享電單車在10萬輛左右,後期根據配額管理,總量控制在20萬輛左右。」對此,長沙市交通運輸局計程車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日前,該局牽頭出臺了一個共享單車投放管理方案,對共享電單車實行準入制,並對出行企業合規情況、車輛調度能力、車輛停放管理、車輛上牌管理等進行考核打分,根據分數高低,由交通、交警和城管3個部門共同協商,決定企業投放配額;如果分數太低,就會對現有的車輛進行減量。
「只有規範了,才有市場。」哈囉出行長沙負責人表示,今後將在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下積極完成上牌工作,按照有關規定科學合理投放,足額配備運維人員車輛,通過政企共管優化交通環境,以帶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良好的市場需要大家共同維護,無序投放只會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壓力。」青桔長沙城市經理李震介紹,在後續運營中,將設置更多的定點運維,藉助大數據提前預測易淤積點位,對整體騎行數據做二次分析,與主管部門一起商議出最符合長沙慢行交通特點的投放數量。
共享電單車經過野蠻生長期後,通過此輪整治和規範,是否能走向健康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短評
嚴管才是厚愛,規範才能發展
陳新
最近幾天,曾經熱得「發燙」的共享電單車,隨著寒冬到來暫時「退燒」了。長沙集中約談共享單車企業,企業快速反應,迅速回收無牌電單車,城市市容大有改觀。
對企業自身來說,「退燒」並非壞事。爭搶地段,過量投放,無序競爭,大鋪攤子,直接導致自身運維跟不上,運營成本增加,車輛翻臺率減少,這種混戰不是長久之計,更不可持續。這也是部分出行企業看到這個態勢後,主動「瘦身」的原因之一。
對社會來說,共享電單車「退燒」也是好事。在這一年裡,各色電單車在一些區域泛濫成災,逐漸演變成添堵的角色。「退燒」之後,街上的共享電單車數量有所減少,但這正是共享電單車角色的再次回歸,也是政府部門優化市民出行,維護城市秩序的一個舉措。
這次整治也讓我們看到,如果任由資本驅動,不設門檻,任意投放,共享電單車治理難免會走上「先投放後治理」的老路,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規範才能發展。希望政府、企業、公眾各方合力,讓共享電單車在法治化、科學化、規範化的道路上騎得又好又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