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坦克嚴格來說是德國二戰坦克的開端,至於一戰時期A7V「17兄弟鐵棺材」,無論是技術還是理論都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倒是德國通過一號坦克積累了設計經驗,又通過訓練和國外實戰檢驗了相關理論。
作為一款輕型坦克,一號坦克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輛裝甲車,很難與其他坦克相抗衡,就連T-26都打不過,不過一號坦克家族型號不少,各型號之間性能差異也非常的大。
產量最大的A、B型
一號A型是德國首次大規模量產的坦克,作為一款5.4噸重的輕型訓練坦克,裝甲才13毫米厚,武器裝備只有2挺7.92毫米機槍,成員兩人,總生產了818輛。德軍將少量投入了西班牙戰爭,它們曝出引擎過熱、裝甲太薄、火力太弱的問題,西班牙軍隊將其中一些安裝25毫米反坦克炮使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火力。
B型算是A型的加強型號,車體增加了一對負重輪,長度增加了約40釐米,改進了動力艙上方的散熱結構,運行更加可靠。這一型號被較多地投入到西線戰場,許多優秀的裝甲成員和指揮官都和它打過交道。
快到飛起來的C型
C型為高速偵察型號,它的動力由100馬力提升到150馬力,行走裝置改為交錯式負重輪,最大行駛速度達到了79千米每小時,加上交錯式負重輪帶來的平穩性,在越野機動中還沒有多少高速坦克能和他媲美。
不過C型的炮塔很特殊,它在旋轉炮塔上安裝的是兩挺不一樣的7.92毫米機槍,一挺為常規的MG34機槍,另一挺則是EW141高射速機槍,這款機槍雖然口徑相同,但是它發射的是德國7.92毫米反坦克槍彈藥,在100米距離上能擊穿26毫米鋼裝甲。因為槍管更長更厚,被許多人誤認為是20毫米機炮。
C型因為改動較大,已經和A、B型零部件通用比例較低,D型則是在C型的基礎上加強裝甲的改進型,C、D兩型產量很低,據稱C型只有40或46輛。
能抗炮彈的「迷你虎」
F型是最強的重甲型號,它被軍迷稱為「迷你虎式」,在1939年年底開始研製,為了承受加重裝甲帶來的負擔,行走裝置採用加強的交錯式負重輪,履帶結構看起來也厚重結實;裝甲防護正面提升到了80毫米,炮塔結構也被加強,正面增加一塊弧形炮盾,在二戰初期各國軍隊裝備的標準反坦克炮幾乎無可奈何。
不過它的火力沒有得到加強,仍然只是兩挺機槍,而且增加裝甲的後果就是體重上升到18噸,最大行駛速度只有25千米每小時,剛正的外形加上觀察窗等,讓他頗有幾分虎式重型坦克的風採,這也是它「迷你虎式」綽號的來源。儘管如此,它仍然製造了80輛,其中8輛投入第一裝甲師服役並戰損,而其餘的則在預備役部隊中倖存到最後。
「迷你虎」更像是重型裝甲車,它可以伴隨步兵作戰,直接頂住敵人火力,用它的機槍清掃、壓制有生目標,但是對於裝甲目標和工事則作用有限。
其他型號的變形車
一號坦克除了上述幾種改動較大的分支之外,它的底盤也被用來改裝成其他用途的裝甲武器,例如野牛自行火炮、戰場救護坦克、爆破坦克、裝甲搶修車、彈藥運輸車、一號自行反坦克炮、噴火坦克等。
可以說一號坦克原本是設計師和裝甲兵練手用的小坦克,卻在大戰中被迫承擔起遠超設計初衷的負擔,實在是「太難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德國裝甲部隊通過它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許多大名鼎鼎的坦克王牌都曾駕馭過這款小傢伙,說它是二戰德國元首的裝甲「動物園」奠基者毫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