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雙節棍」的2020年「雙11」讓男男女女紛紛變成了「吃土人」,也讓消費維權信息紛至沓來。
20日,中消協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通過對10月20日—11月15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並點名汪涵、李雪琴直播帶貨「翻車」和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
「雙11」當天消費維權信息超100萬條
微博是主陣地
中消協報告稱,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計27天監測期內,系統共收集「雙11」相關「消費維權」類信息14296274條,日均信息量約53萬條。監測期間,「消費維權」信息曲線呈波動走勢,並在10月21日、11月1日和11日出現三個輿情聲量高點,高點出現與多家頭部電商平臺的開幕「狂歡」和兩波促銷密切相關。其中,峰值出現在11月11日,為1051437條。
「消費維權」日信息量
從信息傳播渠道來看,微博是「雙11」期間「消費維權」類信息傳播主渠道,信息量佔比56.30%;其次是客戶端,信息量佔比18.16%;第三是微信,信息量佔比12.16%。
「消費維權」渠道信息量及佔比分布
明星直播圈粉熱,汪涵、李雪琴齊「翻車」
據中消協介紹,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4083條,「槽點」主要集中在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兩個方面。
「一方面,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等『影響力』指標的造假,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而另一方面,惡意刷單、花式踢館、虛假舉報等同業競爭也汙染了直播生態。」中消協稱,例如,汪涵直播帶貨翻車疑雲和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
有媒體報導,網絡中流傳的朋友圈截圖顯示,11月6日汪涵「順德專場直播」中,有商家繳納10萬元開播費後,當天成交1323臺,退款1012臺,退款率高達76.4%。而且其他商家也有類似遭遇,導致店鋪收到了平臺虛假交易警告。
汪涵順德專場直播截圖
針對汪涵疑似 「刷單」行為,汪涵籤約方銀河眾星回應稱「這是假的」,目前平臺方正在介入調查,具體攻擊源頭還未查清。17日,爆料者白濤發布聲明,稱汪涵帶貨造假傳聞屬於虛假不實消息。
另據媒體報導,11月11日晚,當紅脫口秀演員李雪琴與楊天真等被邀嘉賓在某平臺參與了一場直播活動,和她互動的大部分都是虛假的機器人粉絲。一位全程參與此次直播的工作人員稱,當天結束時的311萬觀眾中,只有不到11萬真實存在,其他觀眾人數都是花錢刷量,而評論區與李雪琴親切互動的「粉絲」的評論,絕大部分也是機器刷出來的。
李雪琴直播截圖
此外,中消協表示,直播帶貨雖然火爆,但相當一部分只顧著聚流量、擴銷量的商家其實並沒有相應的售後服務體系。同時,商家、主播之間責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後問題時互相「踢皮球」,進而引發消費者圍觀吐槽。
有消費者曾在微博發文:「李佳琦直播間什麼操作?第一次翻車,是只管賣,不管售後了麼?買完不讓換什麼意思?那在直播間搶什麼搶?費那麼大勁搶完了,結果出現質量問題,一句讓我退貨不讓我換搪塞我?我還怎麼敢在直播間買東西?」
圖片來源:李佳琦微博
套路繁複算計太深
「薅羊毛」人屢被「割韭菜」
報告顯示,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促銷規則類負面信息915029條,相關輿情集中在三個方面:
電商選擇性推送優惠券精準殺熟;
不合併付尾款不能使用滿減優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須熬到凌晨、雙11當天不能退款等「硬規則」;
諸如計算滿減、津貼、紅包、合併購買等堪比數學考題的玩法。
截自微博
據媒體報導,10月16日,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帳,卻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註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帳號,反而比註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帳號,價格貴了25塊錢。
另有消費者在微博發文,「忘了合併付尾款,不知道我損失了多少,下個月的水果可能要省著吃了。」
高潔絲也成了網友爭相吐槽的對象。「買兩件有折扣,結果限購一件?這是什麼迷惑行為啊?雙十一明目張胆的虛假宣傳可還行?」
為此,中消協表示,今年「雙11」輿情數據已密集釋放出三個方面的信號:
一是以各種形式隱匿於網絡經濟「灰色地帶」的「大數據殺熟、不公平不合理定價、拒絕交易以及二選一」等將面臨被法律法規清晰界定、有效追責。
二是無論單純靠流量思維主導促銷的老套路,還是依據「社交算法」設計的所謂新玩法,或都將面臨解構性變革,行業領域的消費生態重塑或將開啟。
三是「社交算法」、直播帶貨等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在用腳投票的消費行為選擇面前,「自我革命」、迭代更新的速度或將加快。
中消協提醒,各類主體要拿出真招實勁兒嚴把商品質量關,摒棄那些已經嚴重背離網際網路開放共享精神的優惠促銷套路,清醒把握消費新時代開啟、消費業態和生態重構的良好契機。
同時呼籲,消費者對商家促銷慣用的「沉錨效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往往暗示消費者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重視)保持足夠的清醒,警惕「先入為主」的被動接受,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錨點」,全方位考察接收信息。既要選擇「看得見、摸得著、靠得住」的實惠,又要保持良好消費心態,量需而「入」、度入而「出」。既要從「懂自己」層面考量消費選擇的實惠實用,又要從「社會責任」角度檢視權衡自身消費行為的健康理性。
編輯|趙雲 杜波
校對|程鵬
相關閱讀:
李佳琦回應「買完不讓換」:商品售罄無法換貨 已退貨退款
因涉嫌帶貨數據造假被中消協點名,李雪琴回應:受邀參加,不參與數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