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膠卡脖子?那就用冰!西湖大學突破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2020-12-15 杭州網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還記得兒時看過的冰雕展嗎?美輪美奐的宮殿、動物、叢林,讓人不得不讚嘆匠人的鬼斧神工。

如果,這樣的冰雕是發生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並且不止雕刻一件作品,而是同時雕刻百件以上呢?

這樣的風景,正發生在西湖大學雲棲校區的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裡。

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Nano Letters、Nanoscale、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wafer in, device out.」(材料進,成品出)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其實我們只是把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的『光刻膠』換成了冰。」仇旻說。但這一換,換出了一片全新的想像空間。

什麼是「冰刻」

如何用巧克力粉在奶油蛋糕表面灑出「生日快樂」四個字?你需要一片模具,模具上有鏤空的「生日快樂」字樣。巧克力粉透過模具灑落到蛋糕上,「生日快樂」四個字就出現了。

類似的原理,也應用在傳統的電子束光刻技術——微納加工的核心技術一—之中。

假設我們要在矽晶片上加工四個納米尺度的金屬字「西湖大學」,首先,我們需要將一種叫「光刻膠」的材料均勻地塗抹在晶片表面;用電子束(相當於肉眼看不見的「雕刻刀」)在真空環境中將「西湖大學」四個字寫在光刻膠上,對應位置的光刻膠性質會發生變化;再用化學試劑洗去改性部分的膠,一片「鏤空」的光刻膠模具就做好了;接下來便是將金屬「填」進鏤空位置,使之「長」在晶片表面;最後再用化學試劑將所有光刻膠清洗乾淨,去除廢料後只留下金屬字。

可見,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材料。

所以有人說,中國要製造晶片,光有光刻機還不夠,還得打破國外對「光刻膠」的壟斷。但這樣的「光刻膠」有局限性。

「在樣品上塗抹光刻膠,這是傳統光刻加工的第一步。這個動作有點像攤雞蛋餅,如果鐵板不平整,餅就攤不好。同時,被抹膠的地方,面積不能太小,否則膠不容易攤開攤勻;材質不能過脆,否則容易破裂。」仇旻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趙鼎說。

那麼,把光刻膠變成水、冰呢?

《孫子兵法》中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零下140度左右的真空環境,能讓水蒸氣凝華成無定形冰。

「我們把樣品放入真空設備後,先給樣品降溫再注入水蒸氣,水蒸氣就會在樣品上凝華成薄薄的冰層。」趙鼎說,光刻膠之所短恰恰是水之所長。

「無常形」的水蒸氣可以包裹任意形狀的表面,哪怕是極小的樣品也沒有問題;水蒸氣的輕若無物,也使得在脆弱材料上加工變成可能。對應「光刻膠」,他們給這層水冰起名「冰膠」,給冰膠參與的電子束光刻技術起名「冰刻」。

實際上,一旦將光刻膠換成了冰膠,由於水的特殊性質,還能夠極大地簡化加工流程。

「當電子束打在冰層上,被打到的冰『自行消失』,因為電子束將水分解氣化,這樣就能直接雕刻出冰模板,不需要像傳統光刻那樣用化學試劑清洗一遍來形成模具,從而規避了洗膠帶來的汙染,以及難以洗淨的光刻膠殘留導致良品率低等問題。」趙鼎解釋說。

同樣道理,「光刻」的最後一步,需要再次用化學試劑洗膠,而「冰刻」只需要讓冰融化或升華成水蒸氣即可,仿佛這層冰膠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

冰刻2.0:從原材料到成品一氣呵成

2012年,仇旻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任教後不久,就開啟了「冰刻」研究計劃。經過六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團隊將「冰刻」從紙上談兵變成現實,完成了國內首臺「冰刻」系統的研發。

來到西湖大學後,仇旻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自由申請類)的支持下,全力研發功能更加強大的「冰刻系統2.0」。他們希望改變傳統電子束光刻繁瑣的加工程序,創造出一套全流程一體化、自動化的微納加工系統——從冰膠形成開始,到模具加工、材料生長、器件性能表徵,一氣呵成。

研究團隊已經從多個維度入手,不斷提升「冰刻」技術。

例如,團隊成員掌握了如何「精準定位」。想要有效「雕刻」冰膠,電子作用強度有一定要求,強度太弱冰膠不會消失。這讓原本僅作為「刻刀」使用的電子束新增了「定位器」的功能。

當加工多層式三維立體結構時,可以先用低強度的電子束(減少對冰層損壞)透過冰膠,觀察並找到下層已經完成的結構;精確定位後再加大強度,正式開始「鏤空」作業。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像使用光刻膠那樣額外引入複雜昂貴的對準裝置,能夠輕易實現幾十納米的加工定位精度。

仇旻實驗室2019級博士研究生吳珊,找到了控制「雕刻力度」的方法。她通過實驗發現,冰膠去除厚度與電子作用強度呈線性關係。也就是說,「刻刀」在冰上鑿刻時,下刀的力越大,刻出的槽就越深,並且下刀的力度和槽的深度能直接按比例推算。而使用光刻膠,電子與膠厚之間的關係要複雜得多,電子束「雕刻」時力道控制的精準性和靈活性就會受到約束。

仇旻實驗室訪問學生洪宇和其他團隊成員,則發現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清除加工廢料。他們利用冰刻技術不僅在光纖端面(光纖「頭部」的橫截面),而且在光纖曲面(光纖「身體」表面)上加工製作出各種精巧的微納結構。尤其在最後清除廢料環節,他們發現樣品在真空中從低溫升回室溫後,多餘的金屬材料自然捲曲並與樣品分離,可以被輕易地吹除。

除此之外,利用冰在電子作用下與材料發生的獨特反應,「我們可以將只有一個原子層厚度的二維材料『冰刻』成任意形狀,通過人工構造的方式使材料產生奇特的性質。」仇旻實驗室2019級博士研究生姚光南目前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Wafer in, device out.」短短四個單詞,形象地描繪出他們為冰刻2.0制定的遠大目標——一進一出,送進去的是原材料,拿出來的是成品器件。

仇旻說,從本質上講,「冰刻」仍屬於電子束光刻。但它作為一種綠色且「溫和」的加工手段,尤其適用於非平面襯底或者易損柔性材料,甚至生物材料。

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超構材料與超構表面專家周磊教授表示,這項工作對於研發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光電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冰刻』可以將光學前沿的超構表面與已經廣泛應用的光纖有機結合,既給前者找到了合適的落地平臺,又讓後者煥發了新的生機。」他說。

痛並快樂著的寂寞舞者

這是一群寂寞的「冰上舞者」。仇旻團隊已在「冰刻」這塊試驗田深耕了八年。

最初,他了解到哈佛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演示了面向生命科學領域的「冰刻」加工雛形,這給了他靈感,讓他看到了這項技術在微納加工領域的巨大潛力。

這是一個無人區。仇旻用夢想的力量,感召了他回國後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之一趙鼎,他們決定一起來挑戰這個課題。「不做康莊大道上的跟隨者,而是獨闢蹊徑闖出一條新路,我想這是多數科研工作者更願意的選擇。」趙鼎說。

「冰刻」原理簡單明了,但是儀器的實現則異常艱辛。團隊需要對原有的電子束光刻設備進行大量改造。趙鼎為之奮鬥了五年。「很多工作都是從零開始,比如注入水蒸氣,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經過了一次次實驗,溫度要多低、注入口和樣品的距離要多遠、注入量和速率要多大……都得一一驗證。」

趙鼎畢業之後,師弟洪宇接力,為冰刻系統的研發繪製了幾十稿設計圖紙。因為沒有現成的可以購買,多數情況下必須自己動手,他惡補了很多真空技術和熱學方面的知識。

而今,在國外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之後,趙鼎又回到仇旻實驗室,繼續這場「冰刻」長跑。

事實上,全世界做冰刻的實驗室,目前滿打滿算只有兩個,一個在中國,一個在丹麥。顯然,這不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且研發周期很長,想在這個課題上很快發文章並獲得高引用很難。

「但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新技術。」仇旻說,「這樣的探索,有可能帶來很大的突破,也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但這正是基礎研究的意義和樂趣所在。」而當我們把視角放大到中國製造的背景下,在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對以微納加工為代表的超精密加工的探索和創新,正是中國製造指向的未來。

在仇旻團隊最新發表的文章結尾,他們用一種非常科幻的方式展望了「冰刻」的未來。毫無疑問,未來圍繞「冰刻」的研究,將聚焦於那些傳統「光刻」能力無法企及的領域。受益於水這種物質得天獨厚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樣本上「冰刻」光子波導或電子電路有望得以實現。而這將史無前例地提高人為幹預生物樣本的能力,同時開闢出全新的學科交叉和研究方向。

南美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引來大西洋的一場颶風。誰說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呢?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 研發用冰替代光刻膠
    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的關鍵步驟。近日,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團隊發布三維微納加工技術。仇旻表示:「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光纖末端做出較為複雜的微納米級『冰雕』。在微納加工技術中,目前廣泛使用的是基於光刻工藝對材料或原料進行微細加工,製作成所需的微納結構或器件。在這一過程中,光刻膠為非常關鍵的材料。而仇旻團隊所做的就是把光刻膠替換成冰,改稱之為「冰膠」,並將使用「冰膠」替代光刻膠完成微納加工的電子束光刻工藝改稱為「冰刻」。據仇旻介紹,目前除他和他的學生,全球同在研究此技術的僅有丹麥另一個實驗室團隊。
  • 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研發,或將極大簡化傳統光刻加工
    近日,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仇旻團隊近期發布的三維微納加工技術,可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能一次性雕刻上百件作品。而仇旻團隊所做的就是把光刻膠替換成冰,改稱之為 「冰膠」,並將使用 「冰膠」 替代光刻膠完成微納加工的電子束光刻工藝改稱為 「冰刻」。據仇旻介紹,目前除他和他的學生,全球也在研究此技術的僅有丹麥另一個實驗室團隊。
  • 西湖大學自研冰刻獲得突破,國產光刻膠格局有望扭轉
    2010年12月4日,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宣布,該實驗室研發的冰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完整的自動化微米冰刻系統的雛形。晶片製作時,需將光刻膠均勻地塗在晶片表面,再用電子束相當於肉眼看不見的雕刻刀,在真空環境中於光刻膠上雕刻金屬字,對應位置的光刻膠性質會發生變化,再用化學試劑清洗掉剩餘的光刻膠,切開一片切開的光刻膠模即可。
  • 光刻不行,用「冰刻」!西湖大學仇旻團隊另闢蹊徑,力圖彎道超車
    光刻機在製造晶片於是,我國的很多企業和高校紛紛入局半導體領域,在這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令人興奮的是,近日就傳來一個好消息,在光刻機攻關方面,浙江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教授團隊另闢蹊徑,用「冰刻」代替了光刻,取得了重大突破。
  • 中國全力開發「冰刻2.0」技術,能否助力打破光刻機技術封鎖
    為了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始積極應對,在國內尋找和研發各種替代技術及產品。其中生產半導體的核心光刻技術,更是重中之重。而中國西湖大學的光學工程教授仇旻所領導的團隊,正在全力研發被稱為「冰刻2.0」的微納工藝技術,有可能助力打破光刻機技術封鎖。
  • 完全自主研發,我國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① 近日...
    完全自主研發,我國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①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子暘研究員與國家納米中心劉前研究員合作,開發成功新型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該技術使用了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雷射直寫設備,打破了傳統雷射直寫技術中受體材料為有機光刻膠的限制,可使用多種受體材料,極大地擴展了雷射直寫的應用場景;② 華創證券指出,亞10nm的結構在集成電路、光子晶片、微納傳感、光電晶片、納米器件等技術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需求,這對微納加工的效率和精度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然而,長期以來雷射直寫技術很難做到納米尺度的超高精度加工。
  • 中科院突破5nm光刻技術壟斷?事實殘酷卻又是把雙刃劍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導師劉前特別強調,「不用EUV光刻機就能造成5nm晶片」是一個誤讀,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與極紫外光刻技術是兩回事。中科院研發的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的主要用途是製作光掩模,因為目前國內製作的掩模板主要是中低端的,裝備材料和技術大多來自國外。
  • 西湖大學孵化國際頂尖的精密3D電子列印公司
    西湖大學第二家面世的科技公司——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湖未來智造」),自主研發了微納精度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能實現百納米到10微米的列印、打出比頭髮絲還細的電子器件,也能一體化3D列印完成複雜的功能電路,實現電子產品的智能製造。   近日,這家成立不到半年的公司宣布,已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 半導體材料大突破!首隻國產ArF光刻膠通過驗證
    半導體材料大突破!首隻國產ArF光刻膠通過驗證南大光電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寧波南大光電自主研發的ArF光刻膠產品近日成功通過客戶的使用認證,這標誌著「ArF光刻膠產品開發和產業化」項目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成為國內通過產品驗證的第一隻國產ArF光刻膠。
  • 國產晶片迎來突破,中國巨頭造出光刻膠,打破日本技術壟斷
    光刻膠是一種對光敏感的混合液體,是半導體晶片製造過程中所需的關鍵材料,主要用於光刻曝光環節。光刻膠主要有KrF、ArF、EUV幾種,我國在低端光刻膠領域雖然有不錯的表現,但在高端領域,我國仍要依賴海外。
  • 蘇大維格紫外 3D 直寫光刻設備 iGrapher3000 投入運行
    >第三,三維數字光場曝光模式與作用機理;第四,微納結構形貌的精確光刻工藝,包括 3D 鄰近效應補償、自適應 3D 導航自聚焦模式;第五,高速運動平臺、紫外光機系統製造工藝與納米精度控制技術。;雙驅動龍門構架精密控制技術;4 三維微結構形貌曝光鄰近效應補償;5 大面積光刻厚膠板的製備工藝。
  • 光刻膠是極紫外光刻機突破3納米的最大絆腳石,需開發全新材料
    新EUV光刻膠技術百家爭鳴美國有一家材料商 Inpria 就很積極投入 EUV 光刻膠技術,這是一家 2007 年從俄勒岡州立大學化學研究所獨立出來的公司,傳出之後獲得許多半導體公司如三星、英特爾等投資。
  • 半導體光刻膠行業專題報告:國產半導體光刻膠迎發展良機
    光刻是半導體製造微圖形工藝的核心,光刻膠是關鍵材料光刻膠是光刻工藝中最關鍵材料,國產替代需求緊迫。光刻工藝是指在光照作用下,藉助 光刻膠將掩膜版上的圖形轉移到基片上的技術,在半導體製造領域,隨著集成電路線寬縮 小、集成度大為提升,光刻工藝技術難度大幅提升,成為延續摩爾定律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科院研發者回應5納米光刻技術突破ASML壟斷
    圖截自官網ACS官網消息一經發出,外界一片沸騰,一些媒體稱此技術可以「突破ASML的壟斷」、「中國芯取得重大進展」,「中國不需要EUV光刻機就能製作出5納米製程的晶片」。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前告訴《財經》記者,這是一個誤讀,這一技術與極紫外光刻技術是兩回事。
  • 36氪首發|實現70nm精度三維空間跨領域應用微納先進位造,「魔技...
    編輯:汝晴人類髮絲的千分之一 大約是60納米,看似這樣微小的單位和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很強的關聯,但在實際的商業場景中微納級別的加工製造技術可以對航空航天、精準醫療、太陽能電池板、通信光晶片封裝等眾多領域進行升級改造。
  • 半導體材料行業專題報告:光刻膠,高精度光刻關鍵材料
    在光刻膠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衍生出非常 多的種類,按照應用領域不同,光刻膠可以劃分為半導體用光刻膠、液晶顯示(LCD)用光刻膠、印刷電路板(PCB) 用光刻膠、其他用途光刻膠。其中,PCB 光刻膠壁壘相對較低,而半導體光刻膠代表著光刻膠技術最先進水平。
  • 打破日本技術壟斷,中企巨頭突破晶片材料,關鍵性堪比光刻機
    因為在光刻膠產業有著極大的話語權,所以不少國家都要選擇與日本合作,進購光刻膠。日本長期維持對光刻膠的壟斷,但中國企業傳來好消息,突破了關鍵晶片材料,打破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