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ZH
去年的12月27號,電影《特警隊》上映了,到底拍得怎麼樣呢,我們看看票房就知道了。其實,無論是特警還是特種兵,一言不合就開打,緊急任務來臨了還和沒事一樣,戰鬥隊形一點戰術都不講,訓練的時候脫光上衣直接幹,還模仿《紅海》裡面亮腹肌。特別是特警隊員的髮型,連《我是特種兵》系列都不如,如此"硬實力" 觀眾怎麼可能買帳呢?現在這種信息高度透明的時代,如果不從觀眾的視角出發,電影肯定是沒有市場的。
其實,要"俘獲"觀眾的芳心很簡單,看看他們眼中的特種隊員就可以了。在普通軍迷看來,特種部隊是這樣的:能打,擅長長兵短刃;飛簷走壁,攀爬索降;射擊技術高超,有血有肉,英勇有謀。無論是《湄公河行動》還是《紅海行動》,都能看到這些內容。觀眾並非專業人士,非得要看看CQB戰術細節,身上的戰術背心配置是否合理。但是,如果連這些動作片的元素都沒有,那只能一敗塗地。
縱觀公開報導,我們的特種部隊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射擊從之前的一味強調精準,變成了貼近戰場,絕對快,相對準。身上再也不是"五花大綁",而是先進的輕量化插板背心(PC);FAST頭盔或者是國產新型頭盔也成為了標配。戰術方面,室內近距離戰鬥技術(CQB)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各級特種部隊都為了能夠快0.3秒而突破創新。而索降、直升機機降、潛水、野外生存這些三棲行動能力,是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的。
以上這些革新改變,都在不斷實踐中得以積累的。這包括了各種國際性比賽,各種級別的中外聯合訓練。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國產狙擊步槍的進步。想當年,武警的精英拎著88狙參加了世界軍警狙擊手大賽,在初賽就被淘汰了。在後來的比賽中,武警精英是使用美國雷明頓700才拿到冠軍的。正是這樣的"刺激",國產新型7.62mm栓動式狙擊步槍才得以問世。
但是,與世界一流特種部隊相比,我軍的特種力量依然存在不足。從公開的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特種部隊的射擊訓練還是以固定靶為主,雖然特戰隊員可以在數秒內完成對靶子的精準射擊。但是,實戰條件下,靶子不可能是固定的,他們會移動,會隱蔽,會反擊,甚至會引爆炸彈。所以,小組之間的對抗訓練就非常重要,利用雷射交戰系統,特種部隊可以模擬各種作戰環境下的"戰損比",從而發現自身的不足,提高實戰化作戰能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特種作戰先驅SAS就積極模擬實戰環境訓練,他們利用的是棒球發球機。在複雜的建築物內,隱蔽的棒球發球機會突然發球,並射向搜索前進的SAS隊員,如果他們沒有及時把棒球"擊斃",就代表任務失敗。正是這樣的創新,SAS才成為特種作戰的"領導者"。另外,我軍特種部隊使用的95系列步槍威力過大,室內環境或者街頭巷尾,子彈很可能貫穿恐怖分子後殺傷路人,如果子彈撞到主梁,還可能發生跳彈,所以城市特種作戰,還是衝鋒鎗比較合適。
我軍特種部隊的信息化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不僅有軟管窺鏡,微型偵察機器人,無人機,還擁有穿牆雷達,這些信息化裝備可以讓特種部隊摸清楚"室內情況",從而制定出最佳作戰方案。當然,這些裝備可以探測到目標設置的詭雷、紅外傳感器以及攝像頭,從而可以秘密接敵。但是,特種部隊的遠程投送能力還是不足,如果是跨洲際的特種作戰行動,我軍的秘密介入和遠程投送能力還是存在不足,因為我們缺乏遠程運輸機以及重型直升機。總體來說,我軍特種部隊達到了《紅海行動》中的作戰水平。
除卻遠程投送能力,我軍的戰場救援能力也值得深思,因為以往的訓練都是止血包紮。但是,特種部隊深入敵後,遭遇的威脅比正面戰場更大。參考紅海行動中案例,特種部隊還需要學習傷口縫合、氣管穿刺、創傷性氣胸治療、骨髓槍使用等技術。傷口縫合可以止血,也可以防止傷口感染,當然這是要在取出彈片的情況下。氣管穿刺可以防止呼吸道阻塞。創傷性氣胸需要氣胸針進行"排氣",而骨髓槍可以在靜脈輸液"斷路"後,利用骨髓進行輸液。這些技術都能夠提高黃金一小時內的"生存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