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特有的陶土,在燒制過程所產生的窯變是坭興陶的一大藝術特色

2020-12-15 盤古坭興陶藝

欽州坭興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雲南建水紫陶、四川榮昌陶),廣西二寶之一(壯錦及坭興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無毒,富含硒、鐵、鋅、鈣、鎂、鉀、鈉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無素,這些這是人體所需的成分,並有益於身體健康。 坭興陶成品內部氧氣充足,透氣不透水,盛茶無黴變、泡茶越宿不餿。欽州特有的陶土,無需添加任何顏料或化工料,在燒制過程所產生的「窯變」是無釉坭興陶的一大藝術特色。

自然窯變,色彩斑斕,可謂是火中求寶,難得一件,一件在手,絕無類同,是生活實用或收藏的絕佳選擇。

柴燒,指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主要分為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

用薪柴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柴燒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土: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種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溼),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等。

窯: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正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灰: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壞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中國的制瓷史已經有數千年,歷代的傳承與發展也使人們對陶瓷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然而在現代制瓷、燒制技術極為成功的條件下,一種與傳統柴燒審美截然不同的現代陶藝創作「燒制觀」在盛行,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當代柴燒很大程度上即體現在:柴燒燒製作品時不再使用罩住,意味著對燒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弊病」的認可。

柴燒的特點是使得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與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不會重複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

相關焦點

  • 坭興陶是欽州特有的陶土來製作的
    曾經在廣西欽州專門從事過坭興陶的陶刻書法家陳顯倫告訴記者,坭興陶是用欽州特有的陶土來製作的,不僅材質溫潤細膩,利於雕刻,且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窯變」效果,即根據窯內氣氛的變化在陶器原色外表上,浮現隱隱約約呈現古銅、紫紅、鐵青、金黃、墨綠等多種色澤,以及天斑、虎紋等紋路變化。
  • 欽州坭興陶:千年古陶的復甦
    欽州坭興陶:千年古陶的復甦 2020-12-02 11:40:50 李人帡說,雕刻完成後,把陶坯放進窯爐燒制8小時左右,再經冷卻,這幅山水畫就會永久保留在茶壺上。對這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而言,刻刀如同畫筆,無論是風景畫、人物形象還是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在他手中都揮灑自如。  廣西欽州素有「中國坭興陶之都」的美譽,欽州坭興陶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重慶榮昌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
  • 欽州坭興陶有毒嗎?
    欽州坭興陶與宜興紫砂、雲南建水和四川榮昌陶同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近年來化工壺的出現讓不少愛茶愛壺人士聞風喪膽。隨著坭興陶茶具、食具、咖啡具內銷量、出口量的不斷擴大及國內外食品、食品添加劑及陶瓷茶具、食具、咖啡具出現質量問題的負面報導不斷增加。
  • 是什麼造就了鈞窯窯變藝術的鬼斧神工?
    窯變最開始可能是意外。根據多年研究人們得出,窯變指的是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因為窯內溫度的變化導致瓷胎表面釉色發生改變的不確定性的自然變化。鈞窯葵口水洗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但與一般青瓷不同,呈乳濁狀。根據《景德鎮陶錄》記載:窯變之器,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天工指的是火性幻化、天然而成;而人巧則是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通過人工施釉控制窯變)。對於窯變的結果,古人也做出了總結,一為窯病(燒壞了),二為窯寶。一開始人們對於窯變根本無法控制,只能憑藉經驗順其自然,到了清代古人已經總結出了窯變的規律,燒制出有特色的新奇品種。
  • 「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獲得者讓欽州坭興陶又一次走向世界舞臺
    ▲亞太地區展館▲巴基斯坦工藝品「世界手工藝特色城市」為代表的「中國風範」在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手工藝城市展區,獲得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的「世界手工藝特色城市」稱號的中國城市的特色手工,將集中展出。其中包括東海的水晶、阜新的瑪瑙、東陽的木雕、德化的陶瓷、惠安的石雕等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藝精品,代表展會的中國風範。
  • 史江偉:醉心「黃道窯」陶瓷燒制 只為藝術的傳承
    該鎮盛產陶土、鋁礬土、石英石、精煤等原料,自古是陶瓷藝術的鼎盛之地。宋朝時,這裡燒造的瓷器厚潤端莊美稱於世,漸漸演化成後來的鈞瓷。黃道窯的鈞瓷被稱為「唐鈞」。古陶瓷專家趙青雲曾論述這種瓷器的特點:「除燒制白釉、黃釉、黑釉瓷器物,也有黑釉藍斑或白釉上施青藍斑彩,利用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的釉料,成功地掌握了兩色釉技術,形成了此窯產品獨特的藝術風格,為唐代的代表作品。」
  • 柴燒窯變的一萬種可能
    在柴燒窯變的基礎上進行作畫,是一種頗為新穎的嘗試。傳統柴燒止步於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審美意象,柴房所倡導的「新柴燒」摒棄了傳統柴燒的厚拙氣息,使得器物更趨向於宋瓷的審美形態,典雅精緻,極大地拓展了柴燒器的聯想和想像空間。
  • 欽州市歷史文化田野調研紀實:探尋欽州歷史遺蹟 增亮欽州文化底色
    近日,欽州市坭興陶文化研究會、欽州市坭興陶行業協會組織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坭興陶文化研究專家以及坭興陶行業大師前往那麗獨料「陶祖」的發源地、安州古城、久隆古墓群、古城角遺址等地進行欽州歷史文化和坭興陶歷史文化的田野調研考察。特邀了欽州市博物館原館長李世川、副館長鄧家慶作嚮導並現場解說。
  • 有人為藝術、理想而捨棄舒適安逸的生活,劉明洲就是後者
    他是將坭興陶藝術與書法藝術最為完美融合的第一位創造者。僅憑此點,其作品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身價百倍,驚煞貴人!世事就這麼奇,有人為了舒適安逸的生活而捨棄藝術、理想,有人為藝術、理想而捨棄舒適安逸的生活,劉明洲就是後者。他這樣痴醉陶藝,卻沒有任何工資報酬,唯一報酬就是雕刻燒製成功作品三件其中之一件,作為自有收藏品。但他依然樂此不疲,甘苦恰然。
  • 「變」才是歸宿,建盞的曜變和窯變有何不同,你清楚嗎?
    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說到「變」一般是指器物在爐窯內燒制的過程中,受到窯內溫度、空氣流通等不可控的因素時,導致了窯內瓷器釉面、器型、釉色等產生的不能預知的情況,一般「變」過的瓷器都會出現令人驚喜的形態。在這其中我們還可以分為「曜變」和「窯變」。許多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最先出現窯變的狀態,這在許多的文獻中都有記錄。
  • 陶土燒制耐高溫砂鍋,營養美味要「煲」才健康,再現媽媽手藝!
    這款陶瓷砂鍋採用天然陶土經高溫燒制而成,能夠有效保留食材的鮮味與營養,用它煲出的湯自然更加鮮美,讓出門在外的你我,依然可以品嘗到媽媽做出的美味。這款陶瓷砂鍋不僅能煲湯,能煮又能燉,平時用它熬鍋海鮮粥,燉只整雞,實實在在的成為家人健康美食「專」家。適用於煤氣爐、烤箱、陶瓷爐、微波爐,不適於電磁爐。
  • 黃簡松:陶土民居創業達人
    在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30歲的黃簡松右手拿著刻刀,左手拿著刷子,神情專注地對成型的陶土民居模型做細緻雕琢。「唰唰」聲響,陶土碎屑四處飛濺,一座屯堡風格的民居樓模型初具規模。身旁不遠處,一座座有著四川、貴州、陝西等風格的民居樓模型排列有序,民居的每一塊磚瓦都精細美觀,房屋結構層次分明,細節豐富。
  • 國粹窯變千古流芳萬世,學藝七載功成名動四方
    窯變,亦稱高溫顏色釉,是中國瓷都景德鎮著名的四大名瓷之一。瑾德苑今日介紹大師何淑輝,專攻傳統高溫色釉的配方,深得老藝人傳授,著名傳統窯變陶瓷藝術傳人。其作品多次在藝術大展中獲得金、銀獎數十項,眾多作品在國內外被收藏。
  • 這位藝術技術工創造了「德州黑陶」,開創自成一派的「憲利窯」
    這讓他踏上了藝術求索之路,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拜訪名家大師,研習制陶工藝。王憲利獨創「王氏窯變紫檀陶」《窯變瑪瑙陶——五彩晶石》王憲利獨創的燒制工藝,填補了世界陶瓷史的空白。獲得全國陶瓷「大地獎」金獎。王憲利獨創《窯變瑪瑙陶》作品獲得中國陶瓷藝術「大地獎」評比金獎。王憲利研究的無釉陶開片,來源於宋代瓷窯燒制中的開片紋理。
  • 快和欽州的傳統特色糕點來一次回憶殺
    說到欽州的美食,大家可能都會想到豬腳粉、烤大蠔、糖水、酸嘢……但是欽州傳統特色糕點也是非常好吃的今天讓我們來一次回憶殺細數那些記憶中的糕點用欽州的俗語來說就是:「白薯,又得食,又得捏」。茶杯食杯茶杯可以說也是欽州人記憶裡很樸實的一種味道。它的口味很多,有百香果、綠豆、紅豆、椰香、巧克力……它表層油潤光潔、細膩嫩滑,像果凍一樣,看著都很有食慾。
  • 文化發現|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
    中國鈞瓷《荷葉碗》鈞花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窯變釉」,是通過不同性質的底釉和面釉而實現的。底釉就是普通的鐵或銅紅釉,面釉則是鈣、鎂含量較高而鋁含量很低的乳濁釉。鈞花釉都有奇妙而多彩的流紋。中國鈞瓷《太白尊》鈞花釉源於釉上釉,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自然窯變的先河,成為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為鈞瓷釉面裝飾技藝洞開了無限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