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縣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1991年,希望工程一張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傳遍大江南北,7歲金寨女孩蘇明娟那雙飽含求知渴望的大眼睛,深深打動了無數人。
金寨,這個大別山腹地的「將軍縣」,隨著那雙求知的大眼睛再次走進千萬人的視線。如今,快30年過去,蘇明娟早已走出大山,憑藉自身努力和眾人幫助,成為一名銀行職員,家庭、事業幸福美滿。蘇明娟是個例,但是當年她那雙「大眼睛」背後隱藏的,是大山裡孩子的夢想和希望。
6月底,記者踏上了皖西這片紅色土地,探尋「大眼睛」背後那群孩子的教育現狀。令人驚喜的是:大別山深處的鐵衝八一實驗學校,在青山映襯下現代化校區生機盎然,同學們有的在新投入使用的塑膠跑道上歡快奔跑,有的在多媒體教室接受遠程教育,有的在功能室裡參加興趣培訓……
談起這個變化,鐵衝鄉黨委書記杜建忠感慨地說,正是安徽省軍區官兵28年的接力幫扶,才有了鐵衝八一實驗學校的今天。
當年,「大眼睛」照片在社會各界產生廣泛影響,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引起了安徽省軍區領導的高度關注。時任省軍區領導表態,過去大別山人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不能讓他們的後代在貧窮中掙扎,更不能讓孩子們失去受教育的權利。
1992年,安徽省軍區、六安軍分區、金寨縣人武部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開始駐點結對幫扶鐵衝鄉,由此開始了長達28年的省市縣三級軍事機關捐資助學公益活動。1993年,長河愛民希望小學完工;1996年,皂河小學完工;1999年,夾河連心小學完工;2010年,鐵衝鄉希望學校完工,4所學校為2600名貧困學子點燃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
安徽省軍區副政委楊學倫掰著指頭算:28年來,駐軍官兵不僅援建希望學校,解決山區孩子上學難的問題,還積極捐資1200餘萬元,資助了全省近萬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這些孩子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學子,像考取中科大少年班的少年大學生鄧磊,勇於挑戰貧困、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團中央授予「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的曾龍、姚文友等,捐資助學活動讓山裡千千萬萬的普通孩子走出大山、回饋大山,這種信念就像一顆種子埋進了深山,然後發芽、長大。
在金寨縣人武部,記者了解到,人武部近30年不間斷進行愛心助學活動,獲得了各級褒獎。政委陳衛說:「2018年秋季開學前夕,已轉業待安置的前任政委王陸軍從滁州專程返回人武部,與我交接資助對象,將人武部結對助學的6名貧困學生逐一詳盡地介紹給了我。」家住金寨縣鐵衝鄉鐵衝村的小盧(按本人意願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小盧8歲時,母親患癌離世,16歲時父親也因病去世,家中僅剩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老少3人孤苦相依,家徒四壁。眼看開學,小盧學費還沒有著落,時任縣人武部部長杜家如得知情況後,主動登門結對幫扶,立下單位助學允諾。往後6年間,人武部領導雖換好幾茬,但對小盧的助學接力從未間斷。小盧如願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作為一名即將步入大四的學生,小盧對畢業就業也有了個人的期待。在電話裡他告訴記者,等畢業了想回到家鄉,做一名人民教師,幫助更多和他一樣的貧困學子實現夢想。
眾人拾柴火焰高,該省軍區積極發揮橋梁紐帶和牽頭協調作用,構建多方協同、整體聯動的「大助學」格局。先後協調軍委訓練管理部、東部戰區、東部戰區總醫院、海軍工程大學、中國電子集團第38研究所、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辦公室等軍內外11家單位到金寨革命老區捐資助學。多年來,一張張課桌椅、一冊冊圖書、一臺臺電腦、一件件教學儀器和文體器材,源源不斷地送到那些急需資助的中小學校,大大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為老區教育扶貧開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多方捐資幫扶下,大別山區的孩子們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28年只是個逗號,安徽省軍區結合鄉村振興規劃,還將著眼長期推進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蓋、無縫連接」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讓更多大別山的孩子實現夢想。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林航 本報記者 解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