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飛速發展,數字科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但如何在當下關照好銀髮族,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已成為全社會都在關注、思考、共同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冒著寒風大雨,獨自到櫃檯交醫保,卻被工作人員告知不收現金,只能手機支付;被人抬進銀行,只為在激活社保卡時完成人臉識別。數字時代,智能設備和新技術日新月異,但老年人卻「跟不上趟」了。老人窘迫,大眾不忍。
保留傳統服務方式,讓老人辦事更便利,組織「火線上崗」的志願者,為老人們進行數字終端的使用培訓,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設計師們也在捍衛銀髮族享受「數字紅利」的權利。近些年來,一些為銀髮族量身打造的「黑科技」受到市場的好評。
實際上,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老齡化的問題。用設計在老人與數字科技之間架起橋梁,幫助老年人「擁抱數字時代」,全世界的設計師們都在不懈努力。
用黑科技設計來助老
老年人之所以與時代產生「數字鴻溝」,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設計機構在調研時發現,不少老年人之所以在學習使用智能終端時存在困難,很多原因在於視力問題。視力下降、老花眼,看不清,成為老人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屏障。
事實上,在福布斯雜誌評選出的10大助老高科技產品設計名單就有一種專為老人打造的電子變焦眼鏡。這是三井化學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針對老年人視力困擾問題而研發的一款帶著濃鬱科技色彩的「觸碰聚焦」(TouchFocus)眼鏡。只需觸摸位於鏡腿的徽標按鈕,鏡片就在短短幾秒內改變形狀,在普通近視眼鏡和老花鏡之間「自由切換」。用設計師們的話說,他們也是從科幻電影中獲得靈感,將液晶顯示技術應用到了眼鏡上,讓老年人在看手機或者閱讀密密麻麻說明書時,不會再因為視力問題產生牴觸情緒。
電子變焦眼鏡
治標治本,在日常用品中加入助老元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輔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電子變焦眼鏡的問世,帶給了其他設計師不少啟發。
電子變焦眼鏡
於是,以色列的一家初創公司「BShoe」的設計團隊,就從鞋子的設計入手。他們發現,當普通人失去平衡向後倒時,身體會本能作出反應,向後退一步,保持住平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因為反應越來越慢,跌倒的機率越來越大。而一旦摔倒,可能會影響老年人之後的生活質量。
以色列初創公司B-Shoe自平衡老人鞋
帶著「未雨綢繆」的心,這群創業的設計師和極客們便嘗試在鞋款中添置有壓力傳感器、驅動單元、充電電池以及微處理器,通過先進算法的植入,用數據分析出老人是否要摔倒。在老人要摔倒的一瞬間,處理器會驅動鞋根部的履帶,讓一隻腳向後挪動一些距離,這樣,老人會重新獲得平衡。而據「B-Shoe」設計團隊負責人透露,為了兼容舒適性,他們內置的全部零件都是用超輕材料,使得「平衡鞋」穿著體驗和普通鞋履沒什麼兩樣,不僅如此,他們還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共計十幾種鞋型,用來滿足不同審美喜好的老年人,其中就包括了愛跳廣場舞的大媽。
科技之光照進銀髮人的日常生活,設計師還動用了更多新材料科技。東京大學研究小組推出的用於監測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的「電子皮膚」,其實就是一款新型黑科技顯示器設計。整塊「皮膚」以納米網眼編織,包含一個微型LED顯示屏,可以讀出心率、溫度或血壓等健康信息。由於它通過波形讀數反饋生物特徵數據,因此無需手機或應用程式來處理數據。結合無線通信模塊,卻可以與設備配對或發送到雲存儲。
東京研究小組「電子皮膚」
設計材料的靈活性、透氣性和可拉伸性降低,以及簡單的操作步驟,為老人居家護理加分。這是「電子皮膚」被業內點讚的原因。
「奶奶科技」掀起設計革命
其實,為老年人設計合用的數字產品,關鍵在於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並用設計為產品多做「減法」,但尊老愛老助老的熱心卻不能減。
早在1991年聯合國就提出了照顧老年人的5大原則: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充實、尊嚴。在原則提出之後,不少率先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正是圍繞著這5大原則來設計開發老年產品。而現在,人類進入了數字時代,喬治·梅森大學協助起居及老年人起居管理項目主管安德魯·卡爾(Andrew Carle)提出,為老人設計產品的原則雖然沒有變,但關鍵在於如何將「奶奶科技」以更簡單的方式呈現在這些產品之中。「大多數設計師不是老年人,在以往的設計上,他們可以揣摩老年人的體態、心態,但在數字產品的應用上,還真的很難代入角色。」
而此時,一位84歲的日本奶奶若宮正子挺身而出。她自學編程獨立開發手遊,還設計出一款專屬於老年人的遊戲產品。若宮正子第一次接觸筆記本,也是在58歲時。在80歲時,她決定成為電子產品設計者,因為她發現這個移動數字時代開端之時對老年人似乎並不怎麼友好。
她接觸到的不少年輕的數字終端設計者、開發人員表示:「我們不知道老人會喜歡什麼」。幾乎沒有任何應用甚至是遊戲供老年人使用,若宮正子發現,這其實也是老年人群體難以接納和掌握電子產品的原因之一。
於是,若宮正子自學手機應用開發,以傳統文化中的女兒節為題材,打造了一款專供老婆婆玩的手機遊戲app「Hinadan」。和以往的電子遊戲不同,這款遊戲界面設計色彩鮮豔、明了,主題明確,玩法也簡單,符合老年初學手機者的實際需求。上架不久,這款app的下載量就達到4.2萬次。
熟稔老年人的特點和痛點,在設計上做減法,這是若宮正子以業餘設計師客串成功的要訣。而她的初衷也是通過有趣的設計,鼓勵引導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據說,因為「Hinadan」的成功,她正在考慮設計開發第二款app。一場「奶奶科技」的設計革命,或許就會從這裡展開。
界面設計簡單明了,適合初學智慧型手機的老人
能否想得更加周到一點
從這些成功的設計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為老年人設計數字產品,關鍵是「有心」、周到,有愛心。
建築師張海翱曾經接手過一個為兩位老人的蝸居進行設計改造的委託。兩位88歲的老人年事已高,其中,奶奶左眼失明,兩膝患有關節炎腿腳不便。在完成了空間的合理化布局之後,張海翱還根據老人的視力不佳、行走不便等實際情況,安裝了感應式水龍頭、數字助老機器人。這款助老機器人外形是一根懸掛拐杖,連接座椅之後,可以成為老人的室內代步工具。
憑著細膩的巧思,張海翱在房頂布置了鋼梁,作為機器人移動的軌道,機器人可以沿著軌道縱向移動,同時平臺的內部也有隱藏的軌道,機器人吊架可以沿著這條軌道橫向平移。通過一縱一橫兩種運動方式,「懸浮拐杖」可以到達房間內任何一個位置。不僅如此,拐棍還變換為機器人手套的模式,在老人戴在手上後,他們通過手的動作,不用起身就能指揮機器人自動拿取屋內的任何物品,讓機器人沿著軌道把物品送到自己的面前。
數字機器人是一根懸掛拐棍
改造完成之後,兩位老人激動地說,這個數字機器人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孩子,代替他們孩子的手,技能扶著他們,也能幫他們拿去物件。
拐棍還變換為機器人手套的模式
張海翱在這次設計實踐中體會到了讓設計助力老人投入數字時代的精髓,為老人考慮得周到一些,讓他們更充分感受到數位技術的便利和善意,他們自然也會接納。
當然,要讓老年人群體徹底跨越「數字鴻溝」,還要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如何保護老年人的隱私、信息,如何預防有人利用數位技術對老年人進行詐騙等等。不過,設計師已經用他們的作品證明,數位技術不會拋棄老年人,一旦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和應用方式,數位技術反而會讓銀髮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質,更加豐富多彩。
(新民晚報 琳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