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初心的「歸鄉人」——記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燒鍋嶺村黨總支...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堅守初心的「歸鄉人」

光陰流轉,農安縣合隆鎮燒鍋嶺村黨總支書記宋曉飛轉眼駐村扶貧已滿4年。

燒鍋嶺村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脫貧,曾是村民真真切切的夢想。

2015年,在北京創業已經頗有起色的宋曉飛,毅然把企業交給家人管理,帶著心底的那份執著回到家鄉,挑起村黨總支書記這副擔子。

自上任起,宋曉飛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既當脫貧攻堅戰的指揮員、又當戰鬥員,與包保單位、全體黨員幹部緊緊圍繞「發展產業經濟」這一中心,強化班子建設、基礎建設、民生建設,有效實施結對幫扶計劃,幫助貧困戶脫貧。截至2017年末,全村4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從貧困村出列。

抓班子、帶隊伍,黨建引領築牢戰鬥堡壘

初回村裡的宋曉飛,面對著一大攤以前從沒接觸過的問題,他沒有急躁,沒有氣餒,而是沉心靜氣,撲下身子,腳踏實地,「探民心、解民情、查民意」。他憑著一雙腳板和一片赤誠心,帶領村班子和駐村工作隊走家串戶,和群眾們談脫貧、聊發展,從實際出發尋找答案。

摸清村「兩委」班子狀況、村集體經濟狀況、村民收入情況和村裡的遺留問題,宋曉飛找到「病因」,發現貧困根源主要在於黨組織凝聚力不強、沒有號召力,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因此,他帶領村「兩委」大力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動「三會一課」和組織生活會,對黨員進行民主評議,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提高了黨員幹部履職盡責、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形成了齊心協力戰貧困局面。同時,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他組織村裡黨員幹部走出去考察取經,學習外地的精準扶貧先進工作經驗。

在黨員幹部的支持下,村裡流轉約13公頃土地,建設了45棟大棚、5棟溫室,總面積44404平方米。2017年,燒鍋嶺村摘掉「窮帽」,一舉成為全縣40個貧困村的樣板被推廣學習。

76歲的李明武居住在燒鍋嶺村2社,一直帶著身患殘疾的兒子生活。面對記者的採訪,他說:「以前的生活就靠家裡的4畝地,兒子喪失勞動能力,裡裡外外就靠我一人,歉了不少外債。自從村裡開展精準扶貧,建起了大棚,我在大棚裡幫工掙錢,再加上種地的收入,這幾年我家的外債也還清了。現在我家的生活壓力減輕了,覺得生活有奔頭了!」

惠民生、重發展,甘做扶貧的奉獻者

「什麼是民生,就是百姓的衣食住行,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是檢驗村書記工作的量尺。」談及民生工作,宋曉飛說。

從2016年到2017年,燒鍋嶺村的民生狀況取得了大跨越、大發展。村裡先後協調中慶建設集團投入資金70餘萬元,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活動廣場;修建了4.8公裡水泥路,實現7個自然屯水泥路屯屯通;對105戶進行農村廁所改造;安裝太陽能路燈225盞……如今的燒鍋嶺村,農民的業餘生活是到文化廣場轉一轉、聊一聊,享受著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轉變。

更可喜的是,燒鍋嶺村的華麗轉身,也吸引了社會資本的進入。鑑於村子具有的伊通河區位優勢、脫貧項目產業優勢以及黨支部班子團結幹事的政治優勢,長春市城投公司正在規劃聯合建設田園綜合體項目,決心把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打造成新時代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新農村。

忙輸血、促造血,產業當先抓好精準扶貧

房屋修繕了,道路硬化了……怎麼讓困難群眾徹底脫貧呢?宋曉飛給出的答案是: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讓村民多渠道增收。

針對「造血能力」不強的突出問題,宋曉飛積極協調與榮發集團結成黨建聯結團體,由企業黨員、村黨員和市建委黨員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戶,形成了「3+1」黨建幫扶模式,以推動產業發展為動力幫助貧困戶增收,採取由「村流轉+代耕」「用工+分紅」的方式,種植經濟作物,有效提高了家庭收入。

李維波,燒鍋嶺村6社村民,今年65歲,一家四口人,身體都有病,因病致貧。經過村裡的幫助,他們每年可以享受到村集體分紅、看病用藥減免政策,現在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

宋曉飛根據燒鍋嶺村產業發展謀劃未來。在長春市建委、合隆鎮的支持下,全面完善了村屯規劃,重點突出示範引導,注重可複製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把3條道路建設作為燒鍋嶺村對外輻射的樞紐工程,推進苗木基地建設,與長春市園林局合作,積極引導轉移剩餘勞動力到一、二、三產業中實現就業。

今日的燒鍋嶺村,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老百姓的精氣神,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村人的幹勁高漲起來,紛紛在產業基地周邊發展棚膜經濟,產業扶貧項目形成了有效的經濟拉動。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宋曉飛用心用情用力,強黨建、促脫貧、抓產業、暖民心,真正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記者 柳青)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