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寫合同,總之是與文字有關的,如果寫得不明不白,那麼就會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從而發起爭執。有時候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地方停頓,或者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那麼表達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這種情況在古時候尤為常見,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姓張的富翁,他的妻子只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女兒長大之後就招來一個上門女婿。按照正常來說,張富翁應該是要將自己的錢財留給女兒和女婿的。
但是後來張富翁又娶了一個小妾,這個小妾給他生一個兒子,名叫張一非。在張一非幾歲的時候,張富翁突然病倒了,他也知道自己撐不過去,但是擔心女婿為了分自己的財產而謀害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叫女兒和女婿前來談話。
張富翁對女婿說:小妾的兒子是沒有資格繼承財產的,我死後財產就是你們夫婦二人的了,但是你們必須要養活他們母子,不能讓他們流落街頭。說著拿出一張紙條,只見上面寫著: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奪。
這女婿也是先入為主,主動將這句話理解為: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奪。張富翁死後,女婿順理成章繼承家產。
不過後來張一非長大成人,帶著母親回來找姐夫要家產,結果雙方爭吵不斷,甚至驚動了官府。恰好有一個巡視監察的官員經過,經過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後果之後,笑著說道:這張富翁也是有小聰明的人,他寫下這句話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以及讓兒子回來爭家產。
這位官員說道:其實老樣子的真正意思是「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我婿外人,不得爭奪。」雖然是同一句話,但是因為斷句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最後官員將部分家產分判給了張一非。
由此可見,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有時候同一句話因為斷句不一樣,最終所表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我們再來看一幅對聯和這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對聯就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這一看上去,這不是罵人的話嗎?不僅叫人晦氣,還走黴運且少財。
但是如果將句子重新斷一下句,那麼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這樣斷句: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這樣讀上去好像有不一樣的含義。雖然是同樣的句子,但是因為斷句不同,結果完全不同,一種有咒罵的意思,一種有祝福的意思。
這就是文字語言的魅力,大家不要以為當作是故事聽一下就算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就曾經吃過虧,有些不良的商家就會在合同上玩文字遊戲,結果讓人防不勝防。比如合同上的「定金」與「訂金」是不一樣,有時候就是一字之差就會讓人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