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7月,美國AR行業的黑科技獨角獸公司Magic Leap宣布任命前微軟高管Peggy Johnson為新任女CEO。擁有30多年從業經驗的Peggy將於8月1日加入Magic Leap。
作為AR行業中的「鈔票焚燒機」,Magic Leap從成立至今近10年,總融資額達到29.5億美元,而歷經遲到的產品上市、定位轉型、裁員風波再到如今CEO換帥,Magic Leap始終處在輿論的中心。最近,行業內都在熱議,Magic Leap的這位新將領能否力挽狂瀾,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CEO究竟是什麼來頭。
神秘「鈔票焚燒機」 Magic Leap跌下神壇?
一個神秘的創業公司,堆積如山的錢,和創造一種新現實的追求。
——《連線》雜誌封面對Magic Leap的評價
Magic Leap,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獨角獸公司,一直是VR/AR行業中最矚目的那顆星。
自創立以來,Magic Leap 就一直保持神秘的運營狀態,很少對外公開技術進展。後來在2015年,Magic Leap憑藉震撼全球的 「鯨魚出水」概念視頻,驚豔了整個AR市場。
(Magic Leap震撼全球的 「鯨魚出水」概念圖)
在2015-2016年VR/AR的爆紅風口期,行業內仿佛與Magic Leap搭上關係就標誌著其加入了新科技的風口隊伍。在當時,Magic Leap作為一家產品從未亮相、僅靠一個CG視頻吸睛的神秘公司,淡馬錫、Google、阿里巴巴、A16Z、KPCB、摩根大通等在內的一流投資公司都爭相給它砸錢。目前為止Magic Leap已成功融資超29.5億美元,在業內屢次締造融資奇蹟。
(業內融資奇蹟,吸金超29.5億美元)
然而,這樣的一顆行業之星在近兩年內卻經歷了大起大落。
由於2018年之前,我們僅能看到Magic Leap的概念宣傳視頻,甚至沒有一個產品的影子對外發布,這樣的神秘營銷吊足了世界的胃口。再加上超強的資金籌集能力,前期Magic Leap在AR行業內的C端市場畫了一個飽受期待的黑科技大餅。
在長時間內僅有「完美產品概念」宣傳、遲遲沒有產品上市靠融資生存的MagicLeap,開始被業內一部分人持悲觀態度稱為「鈔票焚燒機」。2018年8月,在投資者和市場期待的雙重壓力下,Magic Leap終於憋出了第一個大招——售價高達2295美元的AR眼鏡Magic Leap One。
(Magic Leap One產品宣傳圖)
但由於技術上的不成熟,加上前期宣傳與實際產品落差甚大,最後讓市場大失所望。在AR市場看來,Magic Leap One不僅產品體驗一般,其最初的宣傳「鯨魚出水」效果也並未實現。
去年 11 月,Magic Leap 被曝早在 8 月已將名下 1903 項專利全部抵押給摩根大通,以換取商業貸款,並正進行 E 輪融資。隨後,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揭開了Magic Leap 這家公司在AR 獨角獸盛名之下的敗績:產品半年來只賣出了 6000臺,離 10 萬臺的年度銷售目標相去甚遠。
而從底層光學、系統、生態以及內容平臺事事「親力親為」妄圖全面發展的Magic Leap,在加上其身處在尚「不存在」的消費市場,最終證明了在AR行業內想要憑藉一己之力建立C端生態是不可行的,最後結果是公司會被這個過重的企業模式所拖垮。
所以從去年開始,Magic Leap掉轉方向,開始將重心放到了企業端。
今年4月,在成功燒掉了將近35億美元後,Magic Leap公司宣布裁員50%,波及1000名員工,並放棄消費者業務,將公司重點轉向企業市場。隨後,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原CEO Rony Abovitz宣布離任。
在經歷10年的「燒錢」之路後,Magic Leap開始在AR市場上跌下神壇,頻繁大批量的裁員和不惜抵押專利來換取融資,Magic Leap被質疑正在面臨破產。
今年7月,Magic Leap在一份聲明中說,微軟公司負責業務發展的前執行副總裁Peggy Johnson已被任命為Magic Leap的新任執行長,任命將從8月1日起生效。
大舉換帥,轉戰B端,新任CEO能否讓Magic Leap起死回生?
今年上半年,當Rony Abovitz 宣布卸任時,被普遍認為成是一個 Magic Leap 過去打造消費級 AR 眼鏡的策略已經全盤皆輸的信號。
今年下半年, Magic Leap意圖重整旗鼓、最後一搏擊,不僅從現有投資者和新投資者那裡重新籌集了3.5億美元新資金,還宣布換帥微軟女高管Peggy Johnson作為新任CEO。
在未來,這位新將領能否力挽狂瀾,帶領Magic Leap突破重圍順利轉戰B端市場?
(Magic Leap新任CEO Peggy Johnson)
1、新任CEO:將更注重商業成本
首先從新任CEO的資歷背景來看,Peggy Johnson曾在高通工作24年,擔任多個領導職位,而且是高通執行委員會的成員。2014年加入微軟,是微軟公司的高級領導團隊成員,並引導微軟完成了重大的合作交易和收購,包括2016年以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
這位上任的新CEO商業地位頗高,已同時獲得多家機構的認可,包括Business Insider於2017年評選的「最具影響力女性工程師」,Silicon Republic評選的「全球40位女性科技領軍人物」之一,以及Women i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評選的2013年名人堂提名。
其次從新任CEO的行事作風來看,Peggy Johnson任職期間一直負責管理微軟與世界各地的不同規模企業建立,維護和增進合作夥伴關係,領導過微軟的企業風投M12,幫助公司發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戰略投資機會,並與第三方企業密切合作以解鎖實際價值和推動增長。
與執著於把浪漫的科技幻想變為現實、忽略商業成本的技術大咖Rony Abovitz不同,預計即將上任的Peggy Johnson將會更多的考慮商業現實,利用其30多年在技術和商業領域的最高水平經驗來加速Magic Leap的發展,領導Magic Leap 在顛覆性技術和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數字需求間建立起持久的戰略性關係。
2、AR的B端市場究竟如何?
AR黑科技是商業泡沫嗎?
過度營銷、誇大宣傳、技術能力匱乏、缺少現實的應用場景等問題,始終圍繞著包括Magic Leap在內的所有AR設備公司,前有蘋果和Google的智能眼鏡跳票,後有Magic Leap這樣的明星初創企業在消費者市場的失敗,消費市場開始質疑AR黑科技是一場科技泡沫,業內對AR商業發展的未來也頗為悲觀。
但事實上,在AR領域,也不乏成功者。
例如,在2016年,Niantic和任天堂共同推出的遊戲《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將這一超大IP與AR相結合,其現象級的爆紅和強大的創收能力讓不少資本和創業者看到了AR技術未來的希望,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巨大轟動。
(精靈寶可夢Go)
可惜的是,在經過近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燒錢之後,AR產業中最成功的產品依然是這款抓小精靈的遊戲。絕大多數的AR創業公司,尤其是硬體公司都難逃破產或被巨頭吞併的命運。
C端前期銷量碰壁,B端市場潛力更大
伴隨著Magic Leap初代產品在C端市場布局中,銷量碰壁半年來只賣出 6000臺的慘澹失敗,未來AR產品在C端市場註定短期內難以突破。
雖然Magic Leap的前期宣傳戰略對整個AR科技行業都有提升,但其視頻、宣傳所呈現的效果遠大於其能力可達到的, 在後期無法向消費市場交卷。
(Magic Leap合成宣傳效果圖)
如果僅僅是所謂的「編技術」、「造概念」也就罷了。但誰曾想,無論是躍出水面的鯨魚,還是緊張刺激的射擊遊戲,統統不存在,都是電影特效公司Weta Workshop幫忙製作的合成視頻。這讓整個消費市場,開始對AR科技充滿失望,開始質疑AR是否只是幫助商業融資的泡沫,Magic Leap的口碑和名聲也一下跌落到了谷底。
Magic Leap也意識到自己目前在C端市場已經窮途末路,2019 年底Magic Leap將初代 AR 眼鏡做了局部升級,改名為 Magic Leap 1,並推出企業套件和管理平臺,宣布調整之前的 C端市場戰略,意圖大舉進軍 B 端應用市場。
介於B端用戶價格接受程度高、應用變現能力更強、以及B端對技術要求相對也低的市場特點,再結合目前AR眼鏡硬體技術還未真正落地的現狀,Magic Leap轉戰B端市場的戰略確實帶來了讓其「起死回生」的極大可能性。
3、直面微軟,Magic Leap轉向B端是否可行?
長久以來,Magic Leap都不得不面對微軟混合現實設備HoloLens 2所帶來的市場壓力。
Magic Leap One最低售價2295 美元,微軟的 HoloLens 2 裸機價格為 3500 美元。雖然Magic Leap產品的價格略低,但微軟已在B端市場中搶佔了最大的用戶群和市場份額。
這次,轉戰B端市場,Magic Leap需要直面微軟HoloLens 2這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未來,Magic Leap究竟要面臨什麼?
對於Magic Leap來說,其未來在B端市場的商業戰略點有二。
第一,在於儘快開拓新的市場,否則Magic Leap將在存量市場直面微軟、Epson以及Vuzix的競爭。
第二,不能再繼續忽略技術發展與商業應用之間的時間鴻溝。
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曾明確表示,AR眼鏡這個混合現實的產品形態一定是在未來,而不是現在。然而,對比其競爭對手微軟腳踏實地注重現實商用的市場戰略,Magic Leap 前期格局預設太大,過於貪大,晶片、光學、產品、前端、內容、後臺同時展開,妄圖以一己之力撼動整個行業。
然而,目前AR行業市場的變革永遠不可能孤立發展,需要整個產業的共同推動,包含視覺、語音和傳感器輸入、光學、聲音等,需要每一個產業鏈每個環節的高度協同,同時需要通過後臺服務實現真正的交互,比如視頻、視覺、雲存儲與計算等。
因此,在高配置的消費級 AR 技術還沒有足夠成熟,成本、交互、應用環境還很惡劣的時候, Magic Leap 「起死回生」的戰略,不僅僅在於換帥換市場,更應該給科技一點時間,在埋頭等待相關環境和基礎科技產品成熟的同時,在聚焦細分市場和企業應用中走上現實的商業之路。
即將上任的Peggy Johnson也公開表示,她對未來充滿信心,她相信Magic Leap一直是空間計算領域的拓荒者,其技術基礎不可否認,塑造XR和計算機未來的潛力更不容小視,在未來Magic Leap只是需要將其變革性的企業解決方案推向商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