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走鋼絲,中國是其手中傘,腳下是鱷魚潭

2020-12-24 觀察者網

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發起,多個學科的百位中國學者自發以民間身份,在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Diplomat)上刊發《致美國社會的一封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並回應了歐美輿論中甩鍋中國的論調。

很快,這封信得到了全球11國政要學者的回應。4月3日,95名美國學者及前政要,通過美國智庫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發表《拯救來自美國、中國和全球的生命》的聲明,回應中國學者的「百人信」。

對此,觀察者網專訪百人信協調發起人王文院長,請他談談這封信的前因後果,以及中美兩國的合作和分歧。

百位中國學者在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Diplomat)上刊發《致美國社會的一封信》

【採訪/觀察者網 武守哲】

觀察者網:王文院長您好,由您倡議協調的《百名中國學者致美國各界人士的公開信》,呼籲全球團結,受到了國內外的巨大關注。中國外交部高度肯定,20多國政要名流的支持響應,此後美國近百名學者也發表了公開信。您可否再稍微具體談一下這封公開信的前前後後?美國的主流大型媒體很多,為何選擇了《外交學人》(The Diplomat)?

王文:這封公開信是北京時間4月2日午夜由知名國際期刊《外交學人》刊登。3日凌晨1點,環球網翻譯後傳至國內。此後,引起了全球響應。作為信的倡議協調人,我首先想說的就是感恩。感謝各方面的支持,也感謝這個特殊的時刻,讓我們這些「書生」有了些許的用武之地。

大概是3月中旬,我和一位外交官深聊。當時美國確診病例還不到1萬例,但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已開始甩鍋中國。這位外交官感嘆,中國外交部門孤單無援,我順口說,「其實學者也可有所作為啊!」於是,有了百人信的想法。可以說,是外交實踐的一線困惑首先給了我這個靈感。

然後我找了不少學者商量,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達巍教授、姚雲竹少將、陳東曉院長等許多師友,為這封信的起草提供了非常充足的理論依據。其實整個過程產生了一些爭論,如寫給誰?給川普,還是給美國政府?或美國社會?是批評,還是呼籲加強合作?寫了以後發在哪裡?國際上會有怎樣的效果?國內會怎麼看?會不會給中國外交幫倒忙?從最終的效果看,中國學者是理性的、客觀的、平和的集體智慧,是能為中國話語權提升與中外合作發揮作用的。

其次是感恩許多學者同行的信任。我刻意選擇了橫跨十多個學科的學者朋友,他們來自中國東南西北20多個省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大家一聽倡議,很快就回復全力支持。不到兩天,一百名學者就達成了巨大共識。大家認為,是時候向全世界發出中國的理性聲音,可見,中國知識精英共有的人文關懷、世界意識。

此前,我曾找過幾位美國學者,希望能夠一起倡議,但未果。信寫出來,想登在美國智庫的網站上,也被婉拒。我找了幾家美國主流媒體負責人,僅有一家說考慮,但最後也婉拒。此後,我找了《外交學人》,總編輯蒂耶茲(Shannon Tiezzi)很爽快地答應。但我一直在找合適的時機,蒂耶茲也不斷催促,也鼓勵我說,「這是疫情期國際知識界的一個重要時刻」。

綜上所述,我個人就像是一根針線,把外交實踐的困惑、學者師友的思想、國際抗疫的輿情需求等幾個共振的因素串在了一起。其實,還是大家的功勞。正如4月3日下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司長在記者會說的:「現在需要更多這機關報的理性、冷靜、正面、積極的聲音」,我也期待類似的聲音能夠更多。

觀察者網:其實公開信這種方式在西方運用的比較多,去年7月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國內兩派也曾發表過針對中國的公開信。這次您也選擇公開信這種方式,是不是有用西方的方式回擊西方的意思在?

王文:我認為,中國人不必用西方那套方式去回應西方。西方哲學的邏輯通常是兩分法,非黑即白,是利益群體分割與統合。2019年夏天美國學者的那兩份對中國的公開信,一個相對鴿派,一個相對偏鷹派,折射了美國對華看法的分裂。他們既形成不了對中國統一的策略,也無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反而撕裂了本國。中國文化中的和諧思維與包容理念,更有力量化敵為友。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此時不必硬碰硬的拳擊方式去回應。對他們的一些刁難、甩鍋、抱怨、抹黑等手段,中國人可以有更多地講求技巧與方法。

相比之下,中國學者「百人信」的所有觀點,應該視為中國知識精英甚至是老百姓的最大公約數。我們希望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既要以這種方式跟西方人講述原委,避免打口水戰,也希望一旦信件內容傳回國內之後,也可以聚合中國社會最大程度的共識,這樣才能發揮公開信的雙向作用,而不是「雙刃劍」。從近日的反饋看,無論是中美雙方的學者,還是國際社會,總體上都是正面的。

觀察者網:中文版在觀察者網刊出之後,反響也非常強烈,讀者多是支持的。不少媒體也轉載,估計應有數千萬的閱讀量。但也有一些人質疑這種方式的有效性。您怎麼看這種質疑,這封公開信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王文:中國人目前在海外的聲音還非常弱,話語權不強。相比於海外的需求,中國人的話語供給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中外話語的「逆差」現象也較明顯,尤其是美國一流學者在中國的影響力,遠遠強於中國學者在美國的影響力。美國一流媒體、知名學者關於中國的言論,基本上很快就會翻譯成中文,而中國媒體、學者的聲音基本上美國人聽不到。川普的話在中國國內傳播很廣,但中國政府的聲音在美國的傳播卻常會刻意地被他們屏蔽。

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的海外傳播仍處在「量」的階段,首先是要發聲,其次再問有沒有預期的效果。我認為,這封公開信哪怕對方只有1個美國人看到,也是聊勝於無。當然,目前從很多美國和國際朋友收到的反饋看,至少他們是聽到了,有的也聽進去了。整體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我此前預期,是可以把中國知識界的理性、平和、客觀和人類關懷的形象展現出去的。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知識界應該有主動塑造美國社會的雄心與原生動力。在對美傳播上,不必做什麼事情都首先想有沒有效果,而是先做起來,做了才會有效果;越多人去做,越會有積極效果。

觀察者網:您也了解到,現在對美國援助上,網上也是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疫情是全球災難,中國應該秉持人道精神援助美國,中美協作也有利於未來兩國關係改善,也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國家,中國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性。您怎麼看這兩種觀點,新冠疫情能否成為中美關係的一個轉折點?

王文:兩類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並不一定矛盾。我曾寫過多篇文章,批評美國的外交,其言而無信、出爾反爾,中國人當然應該警惕,具有底線思維;但另外一方面,新冠疫情是百年來最大的一次公共衛生危機,此時的助人就是助己,幫助美國也是幫助中國人自己。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完蛋了,中國至少現在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從這個角度看,對美博弈須要有「兩手」,對美國外交的一些行為持警惕態度,該批評的批評,該鬥爭的鬥爭,但鬥爭仍是為了兩國合作,而合作是有助於彼此的。對美國相救,首先不是美國,而是美國人;不是哪個國家的人,而首先是人。救人為什麼要先講國別呢?我們首先應展現的是,中國人的世界情懷和人文關懷。

新冠疫情是否成為中美關係的轉折點,還很難說。但誠如我此前文章所說,美國雖然仍很重要,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在下降。中美關係不只是取決於美國,還取決於中國。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人的人生價值、社會成熟度、家國情懷、全球抱負都有巨大的促動。中國人應抓住「後疫情時代」的機遇,著想於布局全球,塑造新型的國際環境。這並不一定是像美國那樣去領導世界,而是為了塑造一個更有助於中華復興的「後疫情時代」國際環境,中國人應該有這個謀略與設想。布局得越好,中美關係變壞的可能性就會更小。

觀察者網:我們也知道,抹黑中國對面臨選舉壓力的川普來說是有利的,但美國疫情又在不斷加重,在短期內就成為全球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所以未來川普政府會選擇和中國握手言和嗎?他改口不稱「中國病毒」,是不是一個信號?美國繼續忘恩負義怎麼辦?

王文:我相信,隨著美國疫情的逐漸嚴重,川普短期內肯定會和中國握手言和的。他離不開中國。中國對美國具有不可或缺性的。他改口不提「中國病毒」,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4月3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公開發信,「感謝中國」。這些都是不錯的信號。事實上,川普不像國務卿蓬佩奧,他始終都對外宣稱「我與習主席是好朋友」、「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很好」,其實是在給對華政策留有餘地。

在這個背景,中國不妨主動向美國示好。目前一些企業家對美國捐贈了不少醫療物資,其實正是此意。如那句話「you go low, I go high」(你卑劣,我高尚)所說,最終人類進步須依靠真善美的正能量來推動,中國人須有這樣的自信與豁達。當然,中國也須有底線思維,做好最壞的準備。

所以我建議那些不喜歡美國的朋友再想一想,時代變得真快啊。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人權且有底氣說句「同舟共濟」,現在卻基本上是中國一邊倒地捐贈美國。(當然,中國疫情爆發初期,一些美國企業也做過一些捐贈)我曾在《美國世紀(1941-2020》一文中講過,美國未來可能不再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可能會淪為一個區域強國。中國當然無意取代美國,但中國已經比過去強了,我們的內心也應更強大一些。

觀察者網:新冠疫情以來,中美至今在政府層面上沒有合作。您和美國政界、學界多有接觸,從您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美國政界、學界有沒有較為強烈的呼聲傳達過來,認為中美和全世界應該及時拋棄對華偏見和無端指責,聯手抗疫?

王文:中國「百人信」刊發後的一天,美國前高官、學者也寫了一個「百人信」。這封信的人物多有來頭,也在呼喚中美合作。不同的只是,信中的內容還是不大氣,先貶損中國前期抗疫的透明度,再講述中美合作的重要意義。當然,咱們應該理解,美國畢竟是曾經的超級大國,也是要面子的,就好比交往中實力最強的一個人,現在有困難,自身又尚存實力,讓他低頭來求,這種可能性也是奢望。

美國儘管呈衰弱之勢,但仍不容小靚。我甚至不諳用最壞的惡意來揣測當下的白宮策略與資本主義邏輯:

第一,疫情蔓延,即便最終在美國死了10萬、20萬,可能多是窮人,對擁有良好醫療設施、自我隔離較好的富人,肯定是衝擊較少。

第二,看著川普天天開新聞發布會,傲然像一個「英雄」,帶領全美抗疫,支持率居高不下。

第三,川普在國內把這次疫情蔓延的責任推給民主黨,大談是歐巴馬時期留下的爛攤子,抗疫時又遇到民主黨佔主流的眾議院的阻礙;對外則讓蓬佩奧釋放「甩鍋」中國的言論,以滿足美國反華主義、民粹主義者的心願。

更重要的是第四點,給美國企業營造危機感,大談美國連口罩、呼吸機都不能自己,強迫製造業回歸美國,讓美國工業「獨立自主」。

從這個邏輯看,中國社會對美國應放平預期。中國捐贈美國,力所能及地幫助美國抗「疫」,首先是我們坦誠、自信、善意的對外表達,是我們對得起自己作為「人」、作為「中國人」的良心與本性。

觀察者網:感染人數暴漲、股市崩盤熔斷、失業人數驟增……然而,根據權威民調顯示,川普的執政支持率達到其執政以來的最高點。如何解讀疫情不斷惡化之下,川普支持率反而不斷走高這一現象?是不是因為抗疫成了兩黨的政治正確,無法指責川普?

王文: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大災難面前,人人都希望有一個能負責的人。哪怕這個人本身能力很差,但他願意負責任,且他處在負責任的位置上。這是人之常情。美國人願意通過這樣一個民調高升給予他鼓勵,希望他能夠更加給力一點。所以,我認為,這種民意調查的支持率的攀升與其說是對他工作的肯定,不如說是給予他的鼓勵、也可以說是壓力。這是大災大難面前的人性慣性。

作為少數幾位2016年預測成功川普能當選的中國學者,我認為,中國輿論不必過於看中、在意川普近期支持率不斷走高的現象。他是否能維持這個支持率和獲得2020年選舉,還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抗「疫」首先是重大的指標。若真造成10萬、20萬甚至更多人的死亡,他在處理對華關係、對國內民主黨關係上又出現失誤,那麼,他非但不能連任,反而有可能會遭到國內政敵的清算。形象地講,川普像在走鋼絲,中國是他手上的傘,腳下則是鱷魚潭。

觀察者網:這封公開信的主旨在於呼籲「所有國家團結起來,真誠合作,全力應對人類健康的共同敵人」。但這次面對疫情,無論是東西之間,還是西方內部,始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機制,反而是詆毀和抹黑居多。是否可以說,突發的新冠疫情只是一個導火索,這種局面從美國推動保守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後就已經埋下伏筆?新冠疫情對未來的國際格局會造成什麼影響?

王文:人類很多時候都在災難後反思前行,進步永遠不是線性。目前全球有效合作機制的缺乏,主要是長期以來以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化到了必須調試與改革、轉型的重大時刻。這次疫情的合作瓶頸恰恰證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全球治理改革過渡期已終結,新的全球治理時代正在到來。

短期內,全球化休克,會造成保守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反撲。目前跨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出現了巨大的休克現象。但中長期看,這次疫情讓全世界都重新認識病毒作為人類公敵的致命性。相比於國家博弈、戰爭、經濟危機,病毒的危害更大。實際上,1萬年的文明史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只是人們過去沒有重視、認可和接受這個道理,比如,被稱為「極端年代」的20世紀,人類因戰爭死亡約1億人,但因為傳染病死亡卻高達14億。

如果說這次新冠疫情對未來的國際格局有什麼影響的話,我希望是是對當今人類的一次巨大的思想、文化和現代文明理念的革新。這種更新或者革新對未來國際格局的影響和重新塑造是不可限量的。作為智庫學者,我們仍在繼續在追蹤思考中。不過,至少新冠疫情是一個重大的歷史節點,這是毋庸置疑的。

相關焦點

  • 身長一米多體重三四十斤 瓊海潭門一稻田裡抓到一條大鱷魚
    鱷魚被成功抓獲(圖片由潭門鎮派出所提供)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日訊(記者 蘇桂除)6月2日上午,位於瓊海市潭門鎮福田村一稻田內,驚現一條一米多長的鱷魚,村民發現報警後,轄區潭門鎮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維持程序,並聯繫海洋與漁業執法部門前來將其控制,未造成意外事件發生
  • 與鱷魚「同居」|一個冷知識:鱷魚居然膽小?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7日訊 鱷魚是兩億多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的爬行動物,也是迄今生存著的最原始動物之一。由於太過兇猛,哪怕是在動物園裡,大部分人都不敢靠近。但是此時,在菏澤鄆城的鱷魚潭養殖基地,十幾個人與800多條鱷魚過著「同居」生活。
  • 與鱷魚「同居」 | 一個冷知識:鱷魚居然膽小?
    驚!鱷魚居然膽小鱷魚潭養殖的鱷魚主要是暹羅鱷,2003 年國家林業局批准了尼羅鱷、灣鱷和暹羅鱷等 3 種鱷魚列入首批 54 種可商業利用的野生動物。目前,鱷魚潭有800多條鱷魚在溫室裡,夏天氣溫高的時候,最多能有3000多條。養殖區責任人趙連友告訴記者,在大自然的話,鱷魚可能幾個月都沒有食物,所以會很兇猛,但是養殖它定量餵食的話,就不會那麼兇猛。
  • 鱷魚居然膽小!視頻記錄與鱷魚「同居」 的日子
    鱷魚居然膽小鱷魚潭養殖的鱷魚主要是暹羅鱷,2003 年國家林業局批准了尼羅鱷、灣鱷和暹羅鱷等 3 種鱷魚列入首批 54 種可商業利用的野生動物。目前,鱷魚潭有800多條鱷魚在溫室裡,夏天氣溫高的時候,最多能有3000多條。
  • 一個冷知識:鱷魚居然膽小?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7日訊 鱷魚是兩億多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的爬行動物,也是迄今生存著的最原始動物之一。由於太過兇猛,哪怕是在動物園裡,大部分人都不敢靠近。但是此時,在菏澤鄆城的鱷魚潭養殖基地,十幾個人與800多條鱷魚過著「同居」生活。驚!
  • 走鋼絲的人,你認為自己能看懂多少?
    本來,如果照這樣下去,結局興許就是:走鋼絲的演員最終到達終點,如願以償。可是,偏偏這時有人說了句:「他難道就不知道自己站在多麼高多麼危險的地方嗎?」這句話似乎一下提醒了人們,他們開始悄悄議論起來。而此時的走鋼絲的演員正聚精會神地走鋼絲,沒有注意到下面人們的變化。「嗨!上面的先生!」終於有個大嗓門的傢伙忍不住問,「你知道自己站在多高的地方嗎?」
  • 川普沒料到,打壓中國後的第1天,中國手中就多了3張王牌
    中青網12月3日報導,美國司法部一名高官約翰·德默斯對美媒「炫耀」,截止目前,已有超1000名中國科研人員在美方所謂「打擊『技術盜竊』」行動中離開美國。這只是近年來,美國在科技領域打壓中國的冰山一角。美方政客以為通過阻斷中美人文交流就能遏制中國崛起無異於說夢。川普怎麼也想不到,其對中國猛下狠手的第2天,中國就反打出了3張王牌。
  • 愛馬仕將建最大鱷魚養殖場,5萬隻鱷魚用來做包包?網友吵翻
    根據該公司向北領地環境保護管理局提交的文件,公司計劃僱傭30名員工,養殖鱷魚數量在幾年內逐步增至50000條,「使其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鱷魚養殖場之一」。在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愛馬仕表示,目前在澳大利亞已擁有三家鱷魚養殖場和兩家獸皮加工檢驗處。
  • 川普粉絲來搗亂?巴西總統拒絕疫苗並放言:人接種後會變成鱷魚
    巴西目前仍舊是全球病新冠例數排名第三的國家,其確診病例多達720萬以上,而死亡病例更是超過第二名的印度,達到了18.6萬人。從該國近一個月的疫情數據來看,經歷了一段平緩期後,巴西已經加入了第二波疫情的浪潮,近日的新增病例數一度高達7萬例,已經隱隱超過了其7月份時第一波疫情高峰的記錄。
  • 川普連任成功概率 落選會對中國經濟有利嗎
    近段時間,由於美國疫情的惡化,川普的民調已經被其競爭對手拜登所趕超,有機構通過模型預測,認為川普連任概率只有29.6%,那麼川普連任成功概率有多大?川普落選會對中國經濟有利嗎?下文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 川普沒料到,對中國放的火,燒到自己頭上,親手把勝利送給拜登
    近年來,以高鐵、5G、特高壓輸電等為代表的尖端技術日益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中國製造日益向中國智造轉變。不僅是質量日益提升,截至201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連續10年排名世界第一,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這也令美國如坐針氈。
  • 香港都市傳說—悽怨的新娘潭
    導讀香港,一個 充滿了無數傳奇都市傳說的地方,除了大名鼎鼎的鬼點餐事件以外,還有許多靈異傳說,或是詭異,或是玄幻,或是悽美……本期,小編就為大家聊一聊香港新娘潭的悽怨傳說。悽怨的新娘潭新娘潭位於香港新界的大埔區,水潭的面積廣闊而且水深,夏季有觀光客喜歡在水潭裡遊泳,因為水源未受汙染,而且水清見底,水溫清涼消暑,儼然已經成為了香港民眾的消暑聖地,然而在這個看似風景秀麗的地方背後卻隱藏著令人毛骨悚然的靈異傳說。
  • 「一把傘,一生情」,從國漫中的油紙傘,看中國的「傘文化」
    很開心現在還有人去做,去傳承這一手藝和工藝,已經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油紙傘,除了有著裝飾、遮陽避雨等用處之外,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符號。中國「油紙傘」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使用歷史。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
  • 澳洲:路痴座頭鯨誤闖鱷魚潭
    最新的一宗,就是一頭「迷路」的座頭鯨誤入了北領地的一條河裡,而這條河據稱棲息著不少鱷魚。這條位於北領地卡卡杜國家公園(Kakadu National Park)裡的河,名字聽起來就很讓人聞風喪膽——東鱷魚河(East Alligator River)。
  • 除了賣幾十萬的包包 愛馬仕還養鱷魚
    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團開雲(Kering)集團2013年併購世界第三大鱷魚皮革生產商FranceCroco,該生產商是愛馬仕國際的供應商之一,其與新加坡的鱷魚皮製造商HengLongInternationalLtd等在業內被認為是奢侈品最主要的皮革供應商。此前,開雲集團還擁有義大利皮革製造商CaravelPelliPregiate.
  • 美國特技人6月走鋼絲跨越大瀑布(二)
    屆時電視臺將直播瓦倫達的走鋼絲表演。如果他表演成功,將成為自1896年以來走鋼絲跨越尼亞加拉瀑布的第一人。上次完成這一壯舉的是詹姆斯·哈迪。經濟效益瓦倫達是數項空中走鋼絲金氏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其中包括他2010年8月在距地面31米的鋼絲上騎自行車走完79米。
  • 川普炮轟美媒:盡其所能維護中國,我猜他們想在中國做生意
    在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全國廣播公司(NBC)安上「中國傀儡」的罪名後,當地時間10日晚,美國總統川普總統又向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開炮,批評該媒體的「王牌節目」——《60分鐘》「盡其所能」維護中國。
  • 寵物鱷魚怎麼養?寵物鱷魚飼養方法介紹
    鱷魚曾經作為動物界的強悍捕食者而稱霸一方,如今它也淪為人們手中把玩的寵物。近年來,有在社會上掀起一股飼養鱷魚的熱潮,但其飼養的多是體型較小,性情比較溫和的鱷魚。那麼,鱷魚要怎麼養好呢?鱷魚的飼養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 川普百思不得其解,病毒傳遍全世界,為何卻沒有在中國傳播開
    美國總統川普本來應該為美國的混亂局面負重要責任,然而這幾個月來始終都用推卸責任的方式洗白自己,甚至聲稱中國發布的防疫數據都是虛假的。但是最近他似乎終於意識到中國的防疫工作已經有了明顯效果,於是通過媒體採訪表達了自身的疑問。
  • 鱷魚愛上長頸鹿:愛與被愛,是每個人一生都在不斷學習的課題
    「鱷魚愛上長頸鹿」系列故事感悟愛的真諦,學會如何去愛愛需要執著與堅持《鱷魚愛上長頸鹿》小個頭的鱷魚先生,竟然愛上了高大的長頸鹿女士,他想盡一切辦法向她表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屢試屢敗後,一次意外的相撞,讓他們終於可以四目相對,看到了彼此最美麗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