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創造的產業神話——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

2020-12-19 中國文明網

  「瀾滄江邊蒿枝壩,拉祜山寨美的家……」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很多人會唱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是朱有勇為宣傳科技扶貧,專門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寫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正是他在瀾滄的「家」。

  蒿枝壩二組是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拉祜族聚居村寨,2015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乾淨飲水等建設。2017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貧團隊幫助這裡爭取到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道路兩旁和公共綠化帶種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後增添了果樹,村寨裡有了路燈,新發展了馬鈴薯、蔬菜、水果等產業。2018年,蒿枝壩實現了脫貧。

  家變美了,收入增加了,衛生習慣也改變了。「家家戶戶、公共區域打掃得乾乾淨淨。老百姓精神狀態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說,「我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科研精神 

  「家」越變越美的過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貧中不斷探索的過程。

  剛到蒿枝壩住下時,朱有勇就給了村民們一份見面禮——每家10隻小雞、兩隻豬仔。「養大,賣掉,基本可以達到脫貧標準。」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效果不好,「雞豬養大後,都被村民自己吃了,變不成收入。這樣的扶貧方式不可持續,還是得靠產業。」

  反覆地調研、思考、討論後,朱有勇確定了科技扶貧方向和目標。

  「中興呀,你們的任務很重,但是瀾滄不應該窮啊。」調研後,朱有勇語重心長地對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說。

  在朱有勇看來,瀾滄縣發展的短板和優勢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熱資源非常豐富,但產業發展、科技應用等方面有著明顯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專家一道,對瀾滄縣科技扶貧進行了定位——立足地區資源稟賦,依靠科技建設特色農業產業,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貧的重點產業示範項目。儘管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體系,也有實踐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堅持不鋪攤子,不搞冒進,必須在當地完成試點、總結,再推廣。

  尋找林下三七的示範點比較艱苦。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有塊林地,土地、光熱、人工林等條件都具備,但是沒有親眼看到水源情況,朱有勇一直不放心。當時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沒有路,但朱有勇堅持要去水源地查看。「撿了一根樹枝當拐杖,朱院士就鑽進樹林裡。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計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幾跤,他不準扶,爬起來繼續走。手腳都被樹枝劃破了好幾處。」一同前去的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說。親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範點。如今,冬季馬鈴薯從最初100畝的技術示範推廣種植到17000畝;林下三七從2畝示範擴大到了8000多畝,成為瀾滄縣脫貧摘帽的重要產業。蔬菜、水果等產業也基本完成了試點、示範,準備推廣發展。

  「朱院士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是我們全縣幹部群眾學習的標杆。」楊中興說。

 

  作為院士,他親自給農民學員講課,手把手傳授技能,培養出上千名鄉土技術員和致富帶頭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來到竹塘鄉大塘子村的實訓基地,檢查院士指導班的培訓情況。

  思茅松樹下,60名來自各鄉鎮的學員正在練習林下三七的點種。朱有勇來到學員中間,接過一把耙子,示範起拉種植溝。示範幾遍後,他讓身旁學員操作。「輕一點,邊抖邊拉耙子。」「對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學員豎起大拇指。教完拉溝,他拿起幾個三七種,擺放到種植溝裡。「每壟地是1.4米寬,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對學員大聲說,「每個人都來操作一下。過兩天每個人發1000棵苗,就是你們的家庭作業,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懶,我們要到實地抽查的。」

  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是朱有勇和扶貧團隊的全國首創,針對瀾滄縣素質性貧困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由院士和專家授課,手把手講解和傳授農業實用技能。

  中國工程院派駐竹塘鄉掛職副鄉長毛如志博士說,2017年以來,院士指導班已經招收了24個班1320名學員,學習內容包括了林下有機三七、冬季馬鈴薯、中藥材、冬早蔬菜、熱帶水果種植和養殖技術等。

  「課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院士指導班全新的教學模式,為瀾滄縣培育了一大批立足農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帶頭人。

  這一期三七班10月份開班,第一天軍訓,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課。隨後的課程都在林子裡的實訓基地,老師邊講解邊示範,學員現場實際操作。林下三七課程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結業,能夠學到林下三七從種植、管理、採收全過程技術要領。謙六鄉和平村丫口寨小組學員張開明說,和平村來了6個學員,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資發展120畝林下三七,公司答應,他們結業了就可去當管理人員和技術員。「每個月會有2000元到3000元的工資吧,等過幾年我也想自己種些三七,收入會更高的。」張開明說。

 

  他因地制宜找準突破點,把山區的高原特色農業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竹塘鄉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穫了第一批林下有機三七。「我的三七沒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點懊悔。即便這樣,三七還是給她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賣過三七花,可能有五六萬塊錢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17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學員。回家後,她投入2萬多元種了2畝,家裡還有其他產業,精力分散,三七地沒有好好管理。「種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細。」李娜努說,「如果不是自己種出來了,真的不敢想像,我們拉祜族山區群眾也可以種這麼精細的東西。」

  回歸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農藥化肥,是品質優良的有機產品,價格高效益好,因此對技術要求高,投入也較大。

  根據林下三七的產業特點,朱有勇和扶貧團隊加強與企業合作,為當地引進、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業。目前,已有深圳田豐科技有限公司、瀋陽龍寶集團公司、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業到瀾滄縣落戶,使林下三七產業進入了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軌道。院士專家團隊還制定了瀾滄縣林下有機三七種植技術規程,堅持規劃控制、堅持嚴格審批,嚴格種植標準、嚴格基地管理,力爭將瀾滄林下有機三七打造成為全國三七行業中的著名地理標誌。

  當地的農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獲得了不錯的收入。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共有農戶73戶279人。2015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45人,貧困發生率達90%。2017年至2018年,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在小廣扎村民小組種植林下有機三七1280畝,農民通過租賃林地、為企業管護林下三七,成功實現脫貧,2018年人均純收入達4674元。

  「我們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婦女日子最好過了。手機比我們的好,一人有一輛摩託,樹林下上班,不曬太陽,皮膚還白。」李娜努說,明年她還要接著種林下三七,多種一些。

  「瀾滄江邊蒿枝壩,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萬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寫日記,過幾年,他想把在瀾滄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記者 李漢勇 沈浩 陳鑫龍)

相關焦點

  • 農業數字經濟未來發展前景如何?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這麼看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閆冬 記者梁明)日前,「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落下帷幕,歷經120天激烈競爭,12月16日比賽結果揭曉,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青年科學家組成的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獲得AI組冠軍。
  • 「致我們的2035」「農民院士」的產業致富經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致我們的2035》,26日推出《「農民院士」的產業致富經》。朱有勇,1955年生,雲南箇舊人,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他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為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2019年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 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等成為智慧農業重點應用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數位技術正給中國農業、農村變革帶來重大發展機遇。龍遇春/攝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數字農業種植競賽,大賽評委及科學顧問
  • 國際著名科學家George R.Stark院士受聘中國海洋大學名譽教授
    國際著名科學家George R.Stark院士受聘中國海洋大學名譽教授 http://www.huaue.com  2016年10月12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0月9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在魚山校區勝利樓會議廳舉行儀式
  • 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綠色發展戰略與途徑...
    本網訊 5月12日上午,由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承辦的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綠色發展戰略與途徑」啟動會以視頻會形式順利召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院士、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康紹忠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李德發院士、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貴州大學宋寶安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李天來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中國工程院二局左家和副局長、中國工程院二局黃海濤二級巡視員,以及項目主持人,課題負責人和骨幹成員60餘人參加了這次會議。
  • 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11月30日,校黨委書記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羅公利對李德仁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近期發展情況,希望李德仁院士為學校測繪學科提供支持與幫助,幫助相關學科發展和提高。李德仁院士對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成就表示讚賞,表示願意與山東科技大學加強交流與合作,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測繪學院黨委書記秦昌盛、院長陽凡林參加會見。會見後,李德仁院士應邀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
  • 現實主義題材原創話劇《農民院士》在昆明首演
    演出現場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侯婷婷 李熙臨)12月15日晚,由雲南省話劇院與普洱市文旅局聯合打造的現實主義題材原創話劇《農民院士》,在雲南省大劇院進行了首演。演出現場 供圖該劇通過提煉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拉祜族鄉親扶貧的經歷,講述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紮根貧困山鄉,把實驗帶到田間,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無私奉獻給邊疆少數民族兄弟,以真誠的付出改變拉祜族這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直過」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讓拉祜族鄉親跟上時代步伐
  • 俄羅斯工程院中國中心在京成立
    夏賓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夏賓)俄羅斯工程院中國中心成立暨新當選院士頒證活動22日在京舉行。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工程院等國家部委單位代表,俄羅斯工程院中國籍院士和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級專家代表,以及北京和各地人才、科技等部門單位代表等70餘人參加。活動採取線下線上結合、中俄視頻互動方式進行。
  •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Mark L Wahlqvist獲聘我校名譽教授
    日期:2018-09-12      來源:公共衛生學院      作者:李克磊     編輯:李鵬  編審:宋佐東       閱讀:1 新聞網訊 9月10日,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Mark L Wahlqvist來我校訪問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Academy of Japan),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機關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只能待在實驗室裡。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 ——曹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主要從事免疫與炎症、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
  • 她曾創造「神話般故事」
    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等貪汙案二審宣判:改判李寧有期徒刑十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等貪汙案二審宣判:改判李寧有期徒刑十年 2020-12-08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她曾創造「神話般故事」,今年我國已痛失30位院士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信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nbsp&nbsp&nbsp&nbsp張俐娜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讓農民富起來,阿里巴巴上線「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
    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當天,科學家與阿里的第一個正式合作項目「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在手機淘寶首頁「土貨鮮食」正式上線。
  • 陳煥春院士、校黨委書記高翅應邀在第十七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
    12月16日上午,第十七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暨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啟動儀式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校黨委書記高翅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因此我國國民對汽車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想要提高我們的質量,就必須要將我國的汽車產業智能標準提高至世界水平,汽車產業的科研成果也就伴隨著智能化應運而生了。再加上,能源安全與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大國有責任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汽車行業作為能耗和排放大戶,更面臨著嚴峻的減排挑戰,低碳化進程刻不容緩。
  • 中國最年輕工程院院士、動物育種學專家李寧獲刑十年!
    2020年12月8日,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及同案張磊貪汙上訴一案進行二審公開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二審維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松刑初字第15號刑事判決第一項中對被告人李寧犯貪汙罪的定罪部分和第二、第三判項,撤銷該判決中對李寧的量刑部分,對上訴人李寧以貪汙罪改判有期徒刑十二年為十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二百五十萬元。
  •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一行蒞臨南雄產業園調研
    11月22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國家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帶領團隊到南雄絲苗米產業園調研。南雄市長林小龍、市政協副主席羅戰勇參加調研,南雄天潤公司副總經理姚文慧陪同調研。傅廷棟建議,南雄產業園是為農服務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平臺,要繼續辦好產業園,一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稟賦優勢,探索開展稻菜輪作高產高效創新模式,提高土壤可持續性;二要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種植收益,形成品牌效應;三是繼續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與農民共贏,助力南雄鄉村振興。
  • 【熱點】5位材料界院士出席!全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大會日程出爐!
    【熱點】5位材料界院士出席!全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大會日程出爐!曹春曉 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家,中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的創始人之一。現任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昌航空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