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簡稱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
常熟,是一座蘇州下屬的縣級市,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
常熟,在國內縣域經濟發展中,長期處於前列,幾乎囊括了綠色發展、城鎮化質量、營商環境,以及綜合經濟競爭力等所有前十強,經濟總量也位居蘇州各市區首位。
常熟話,是一種典型的吳語方言,平翹有別,有33個聲母、50個韻母、8個聲調,據說非常接近唐朝時期的發音。
說起常熟,都會想到沙家浜,還有阿慶嫂。沙家浜位於陽澄湖畔,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這裡的尚湖風景區,也是國家級太湖風景區的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楓林洲、鳴禽洲、漁樂洲、煙雨洲等7個景點。
虞山景區,不僅森林景觀獨具特色,而且文脈史跡極為豐富。1982年就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位居「元四家」之冠的黃公望,就是深得虞山神韻的當地才子,其《富春山居圖》被燒成兩截,一分為二,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年6月,分離了360年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聚首,號稱「山水合璧」,轟動一時。
常熟的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於常熟市區以東古裡鎮。因為家中藏有一把唐代古琴和一柄青銅劍,瞿氏家族後人將藏書樓由之前的「恬裕齋」更名為「鐵琴銅劍樓」。
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瞿氏家族藏書,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寧舍腴田百十畝,不棄秘笈一兩櫥」。
這裡有兩幅對子歷來廣受推崇。一幅是「獨鶴窺朝講,鄰雞聽夜琴」,另一幅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題寫者均為翁同龢。
在清代,常熟人翁同龢是風雲人物。他是「狀元宰相」,也是「兩代帝師」,還歷任刑部、工部、戶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職。
坐落在常熟市翁家巷門2號的翁同龢故居,正廳取名「綵衣堂」,是一所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的官僚住宅。
破山寺,又稱興福寺,這座寺廟與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並稱江南四大名剎。
常熟的讀書臺位於虞山東南麓,相傳為六朝梁代明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
今天,這裡已經成為縣城的公園,園中奇石突兀,古木參天,讀書臺在內園中央,上建「讀書臺亭」,亭內有文物石刻。
常熟的曾園、趙園是原虛廓園、水吾園的合稱。兩園皆以水景環池而築,參差錯落,布局得體,以水景取勝,很多人遊玩蘇州園林後。在這裡一樣感覺很有意境。
言子墓位於常熟虞山東麓。言子,名偃,字子遊,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孔子曾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而言偃也被譽為「南方夫子」。
其墓門面對北門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額柱聯,有康熙御書橫額「文開吳會」等。
因為言子的出現,很多都講,常熟的文化屬於早熟的品種。
常熟人文薈萃,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吳文化始祖仲雍、明末清初八大才女柳如是、畫聖王翬、清初文壇領袖錢謙益等一批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就生活在常熟大地。
假如僅僅是靠古代人物,希望來增加現在的影響,那就不是常熟了。
常熟的人傑,從未斷層。這裡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就產生了2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這個數字在全國縣級市中位高居榜首,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其中,有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光鬥、「兩彈元勳」王淦昌等。
常熟,還被譽為「紅木之鄉」,這裡的紅木雕刻歷史悠久,有明故宮建築設計師蔡思誠,有以雕刻「蘇東坡遊赤壁圖」核舟而聞名於世的王毅,有精於剔漆的楊士謙、顧思雲。
當前,常熟面臨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自貿區等疊加,蘇州加快建設現代國際大都市,常熟又進入了高鐵時代。
這座「江南福地」,又將迎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