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鑄造技術精湛、紋飾工藝精美的禮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2021-01-20 文旅中國

「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的大型盛酒器或禮器。《詩經》中經常提到罍,《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裡,有一件精美的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據介紹,這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楊曉君 攝

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夏、商、周,跨越十五個世紀曆程。青銅器的出現標誌著石器時代的終結。它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領域,被當時封建禮制視為「示身份、名貴賤」的器物。青銅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銅罍是古人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是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古人在祈禱上天賜予人類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祈禱戰爭能百戰百勝或拜祭祖先等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之一。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局部 楊曉君 攝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通高69.4釐米,口徑21. 8釐米。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它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銅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耳,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由四道高聳的扉稜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夔為一種變形的小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三段皆以雲雷紋為地。蓋部頂端裝飾有四道與器體相對應的鳥形扉稜,扉稜之間裝飾有卷身夔龍,以扉稜為鼻,雲雷紋為地。這件銅罍的造型和紋飾,以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突出主紋和裝飾器物的某些特殊部位,對稱布置,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頗具特色。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其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於一體。顯得大氣——帶有民族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楊曉君 攝

1959年與1980年,四川彭州竹莊先後發現了兩處青銅器窖藏,出土器物包括容器、兵器兩類,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則是中原地區常見的罍、斛等酒器。前後兩次共計出土40件青銅器,均造型美觀、製作精緻、花紋繁複。這件象首耳獸面紋銅罍1980年窖藏中出土的青銅容器之一,器物造型帶有西周早期的作風,器身的卷龍紋、牛紋等也屬周人的代表性裝飾紋樣。根據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埋藏時間可能在西周末年。這件器物出土在蜀文化的腹地,卻並非蜀文化自身創造或吸收周文化後創造的冶鑄品,而反映了中原文化與蜀文化在這一時間節點上的文化交融事件。

據《尚書·牧誓》記載,在武王滅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古蜀之人追隨周人,參與滅商的戰爭。竹莊兩處窖藏存有中原風格的青銅容器現象,反映了蜀人徵戰凱旋,班師回朝攜帶戰利品或軍工品的歷史。

這件銅罍曾在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展出,觀眾無不為之嘆為觀止。其鑄造技術精湛,工藝精美,是當時古人先進鑄造技術的體現,為考古學家、史學家提供了研究當時人們政治、生活、祭祀等活動難得的實物依據。它無論在造型、紋飾、構圖、工藝上都堪稱精品,不愧為國之重寶。

責編:張欣

相關焦點

  •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裡,有一個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據展籤介紹:這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1980年在四川彭縣竹莊出土。這首《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日常生活情況。原來旬邑還是古豳國所在地,大家對它的敬重更加深了一步。 徵得大家同意後,車子在旬邑賓館沒停,直接駛向庫淑蘭紀念館。在旬邑文化廣場前,我們下了車。文化館董館長接上了我們,第一站不是庫淑蘭紀念館,而是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館。
  • 【文物拾光】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精湛的鑄造工藝我劍身上體現的鑄造工藝對於二千多年前的巴人來說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現代化」的我他們的智慧真讓人嘆服和之前介紹過的虎紐鐓於一樣,我的紋飾也十分精緻,我身上也有形似老虎身上的「斑點紋」和一些巴蜀符號。
  • 地區文化|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讓沉靜的文物「開口」 講述自身傳奇 第二期 巴氏柳葉劍 精湛的鑄造工藝 我劍身上體現的鑄造工藝 對於二千多年前的巴人來說
  • 人面紋方鼎:為什麼要刻四個人臉在鼎上?
    因此,這個鼎被專家命名為人面紋方鼎。人面紋方鼎的內壁有兩個醒目的銘文,分別是「大」和「禾」字。「大」字是一個雙腿跨開雙臂平伸的人形,四肢舒展。「禾」字像是一株形態惟妙惟肖的禾杆,上面結滿了豐碩的稻穗。因此,有學者推測,古人製造這個鼎的意圖就是用於農業祭祀,希望農作物能夠豐收,長得與人齊高。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當你走進展覽,駐足凝神於夏、商、周時期的文物時,那些碩大無比的青銅器,晦澀難懂的篆刻銘文,見證了多少文明的形成,凝固了多少斑駁的記憶。在這一時期內得以強化並逐漸完善的王權統治、達到頂峰的青銅鑄造、以及較為豐富的文字資料,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當時所出現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
  • 看曾世家文物特展,速來湖北省博物館!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經歷疫情重新恢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展覽匯集了周王朝重要諸侯國——曾國系列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精美文物,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簋鬲甗盉盤罍簠匜爵,這些生僻字背後的東東
    簋,讀作: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下圖是出土於陝西韓城梁帶村,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簋。 (銅盤) 罍,讀音:léi,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下圖是出土於陝西韓城梁帶村,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罍。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然而, 這種「紀念碑性」的「禮器之道」, 卻在「紀念碑」之「物」的歷史化過程中遮蔽了「羊鼎」宏大的歷史敘事意義, 甚至將具有「獰厲之美」的羊紋饕餮誤識為面目猙獰、貪婪恐怖的化身。商武丁時期, 青銅「以文為貴」向「以素為貴」轉變後, 世俗化宴樂攻戰圖逐漸取代了饕餮紋的地位, 羊圖騰紋飾便從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消失。
  • 三銎刀 草原牌 燕侯盾飾:首博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上篇
    三銎刀 草原牌 燕侯盾飾首都博物館燕地青銅精品展上篇「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展覽分為兩部分,共展出文物132組件。從精巧的鑄造技術、奇特生動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等方面展示北京地區古代燦爛的青銅藝術和古代工匠們高超精湛的技藝。為突出燕文化的特色,在展廳中心設計了一座顯示出夯土層理的方城,象徵著房山琉璃河燕國西周都城。城牆內、外壁與展廳四壁的展櫃形成了三層同心展線。
  • 臺北故宮呈現「青銅饗宴」:罕見商魚紋盤、宗周鐘全亮相
    展覽聚焦於院藏的商周青銅禮器,介紹重要器類與豐富裝飾。展覽同時運用創新的影音多媒體科技,打造大型沉浸式劇場,並特別設置複製文物觸摸體驗區,邀請觀眾在多元的感官體驗中,一窺古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華夏文明的青銅時代開始於距今約4000年前,經過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夏代、商代、周代,延續1600年左右。
  • 青銅劍:映射幾千年刀光劍影
    精湛技術,傳奇工藝   青銅劍的製造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鍛造,一種是鑄造。鍛造的方法到漢代才流行開來。先秦的青銅劍基本上都是鑄造的,把金屬熔成液體之後,放在容器——模具中慢慢凝固,模具是什麼樣子,凝固後就形成什麼樣子。
  • 戰士們開山炸石,意外發現青銅器史上最精美的文物,至今無法複製
    他姓姬,姓乙,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無價之寶,包括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竹簡等文物15404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青銅器:曾侯乙編鐘和曾侯乙塑像盤。眾所周知,尊盤的知名度稍低,但被認為是古代青銅器史上近乎完美的青銅器。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
  • 端莊大氣紋飾精美 雕漆嵌玉《太平有象》亮相
    日前,雕漆嵌玉《太平有象》作品亮相,以大象為題材,是揚州漆器中少有的立體脫胎大型動物造型。整件作品端莊大氣,紋飾精美,色澤紅潤,頗具美感。上世紀90年代初,為實現精品創新,揚州漆器廠成立了創作小組。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建說,因大象是立體造型,且採用脫胎工藝,難度非常大,經多次項目攻關,作品初現藝術效果,但後期發現細節處理上存在瑕疵。
  • 穿越青銅時代,尋找時光印記!黃河電視臺《文明守望》第二季盛大開播!
    青銅器及其代表的青銅文明是山西最重要的歷史成就之一。 山西青銅器既表現了早期中國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由此帶來的生產飛躍和技術革新,也系統而完整地體現了先秦禮樂制度的成熟和定型,還展現了青銅造型和裝飾藝術上的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