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的大型盛酒器或禮器。《詩經》中經常提到罍,《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裡,有一件精美的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據介紹,這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楊曉君 攝
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夏、商、周,跨越十五個世紀曆程。青銅器的出現標誌著石器時代的終結。它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領域,被當時封建禮制視為「示身份、名貴賤」的器物。青銅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銅罍是古人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是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古人在祈禱上天賜予人類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祈禱戰爭能百戰百勝或拜祭祖先等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之一。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局部 楊曉君 攝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通高69.4釐米,口徑21. 8釐米。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它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銅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耳,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由四道高聳的扉稜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夔為一種變形的小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三段皆以雲雷紋為地。蓋部頂端裝飾有四道與器體相對應的鳥形扉稜,扉稜之間裝飾有卷身夔龍,以扉稜為鼻,雲雷紋為地。這件銅罍的造型和紋飾,以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突出主紋和裝飾器物的某些特殊部位,對稱布置,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頗具特色。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其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於一體。顯得大氣——帶有民族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楊曉君 攝
1959年與1980年,四川彭州竹莊先後發現了兩處青銅器窖藏,出土器物包括容器、兵器兩類,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則是中原地區常見的罍、斛等酒器。前後兩次共計出土40件青銅器,均造型美觀、製作精緻、花紋繁複。這件象首耳獸面紋銅罍1980年窖藏中出土的青銅容器之一,器物造型帶有西周早期的作風,器身的卷龍紋、牛紋等也屬周人的代表性裝飾紋樣。根據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埋藏時間可能在西周末年。這件器物出土在蜀文化的腹地,卻並非蜀文化自身創造或吸收周文化後創造的冶鑄品,而反映了中原文化與蜀文化在這一時間節點上的文化交融事件。
據《尚書·牧誓》記載,在武王滅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古蜀之人追隨周人,參與滅商的戰爭。竹莊兩處窖藏存有中原風格的青銅容器現象,反映了蜀人徵戰凱旋,班師回朝攜帶戰利品或軍工品的歷史。
這件銅罍曾在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展出,觀眾無不為之嘆為觀止。其鑄造技術精湛,工藝精美,是當時古人先進鑄造技術的體現,為考古學家、史學家提供了研究當時人們政治、生活、祭祀等活動難得的實物依據。它無論在造型、紋飾、構圖、工藝上都堪稱精品,不愧為國之重寶。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