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看完第一印象感覺是分為二季製作的番劇,前期13集走正常路線代入角色情感,後期急速展開劇情引發連串爆點,然後以悲劇開放式結局結束。
其實若沒有13集後期展開劇情,只能被人遺忘,成為普普通通的戰鬥番劇。
罪惡王冠後期就是因為有悲劇設定展開的衝突,才有神作之壁的銷量,當然也包括了大量的畫面投資和精美BGM。
那麼有人說為何必須是悲劇呢?這個問題很現實,番劇如果是大團圓happy end,銷量並不被製作方看好,或者說這是製作方根據劇情所認可的合理展開,衝突即能造成話題和也能銷量攀升。
那麼就有那麼兩派人出現了,1.代入主角懦弱和成長看下去感覺劇情合理 2.代入主角失敗只想中二龍傲天等後宮happy end。
那麼第一種看完劇情後第一想法:誒,開放性結局誒,去看看分析文章有什麼細節好了,研究下背景故事————OK,研究完理解透徹。
那麼第二種看完劇情後第一想法:啊,怎么妹子都掛了,主角個廢物,就這莫名其妙BOSS劇情,反派怎麼這就死了,垃圾編劇中二病強行爛尾,還我妹子——OK,別說研究細節劇情了,怕是下載BGM就溜了,然後別人問什麼作品啊,回答爛尾中二劇。
以上我個人觀點,戳痛點回復我也沒用,因為我已經上班很久了沒空抬槓了,這劇還是當年高中時候追的,那時候遍地神作,哪裡有黑子說那麼多,追完還有別的追呢。
罪惡王冠細節超多,而且角色設定就沒啥矛盾。這點我完結那一年就是這麼堅持的。事實上,主要還是個別臺詞有問題,而且很多東西太隱晦了,都以主角的視角來展開。而這種主角恰巧是不討喜的。因為太真實了,做事顧手顧腳,觀點立場左右橫跳,遇事先想著跑。
而這樣的人扛大旗就會給觀眾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沒有認真看幾次的人是必然無法注意到GC埋下的大量伏筆和線索的。這些東西真的太零碎了,零碎到很多人會直接忽略掉。這樣觀眾對整個世界的觀感就只停留在的主角團的行動,而不是整個劇情的內在發展。
至於有些人吐槽的兒戲王權,確實有點。但很真實,這本質上只是一種獨裁而已,你願意叫王那就是王,你願意叫元首,學生會長都可以。這就是在極端條件下統一分配的獨裁體制。人類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越是危機關頭,獨裁體制越容易產生。這些學生當然不會想這麼多,這是單純的抱團取暖,然後找個最牛逼的出來頂缸而已。
整個GC都是類似的,很簡單的邏輯,構成了看起來很蠢的劇情。但這些最簡單的邏輯反而是最符合真實情況下中學生的思維模式的。大河內在好幾年內,就是牢牢的抓住了這一點,寫出了大量「愚」不可及的劇情。人送名號大大大大河內。大河內對人物性格的簡化確實貼合動畫的設計,但是對人物性格的真實卻嚴重破壞了整體觀感。
畢竟這是作品不是現實。人是真實而複雜的,動畫的人是簡單且純粹的。如果說老虛的角色是真實而複雜的,那大河內的角色就是真實而簡單的。我個人認為這才是GC和很多人對不上電波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