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健康中國癌症防治行動
健康科普大賽
優秀作品展播
2020健康中國癌症防治行動健康科普大賽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國家癌症中心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健康報社、中國癌症基金會、北京腫瘤學會以及各省(區、市)癌症中心、腫瘤醫院共同舉辦。
40歲的陳女士今年煩心事特別多:孩子叛逆期,工作壓力大,最近還多了個新問題:衣服特別容易髒。
最近一段時間下班回家換衣服時,陳女士常會發現胸罩內側莫名其妙多了一些半乾涸的汙漬,有時是黃色,有時是紅色,有些甚至能沁透到外面的襯衫上。
起初,她以為只是擦破了皮,也沒在意,但次數一多心裡就開始犯嘀咕,仔細觀察後發現是右邊乳頭的問題:脫衣服、洗澡時偶爾也看到乳頭上有淡紅色的液體滲出。
「電視上說女性40歲後一定要重視乳房健康,聽說這個年齡的女性很容易得乳腺癌,不會真的出什麼問題吧?我上有老,下有小,千萬不能出事。」
陳女士越想越緊張,越想越怕,越怕越焦慮。
「要不要去醫院看看?萬一真的查出什麼大問題可怎麼辦?上次查體是一年前,是不是去醫院再做個檢查?」
陳女士思前想後,怕歸怕,醫院還是要去的。終於下定決心去了一家正規的腫瘤專科醫院,乳腺外科醫生為她開了乳腺超聲檢查。
站在超聲診室門口,惴惴不安的陳女士對自己說,不就是個檢查,十分鐘就出來了,一定沒事的。
超聲醫生仔細詢問了陳女士的情況,簡單做了下乳腺觸診:兩邊乳房都沒有摸到明顯的腫物,但在擠壓右邊乳頭時有一些紅色的液體流出;隨後醫生拿起探頭,詳細掃查了兩側的乳房、腋下和鎖骨上區域。
她告訴陳女士:右側乳暈區有幾條擴張的乳導管,一般來說,乳導管只有在哺乳期才會發生擴張,負責把乳汁運送到乳頭處;但在其他情況下偶爾也會發生輕度擴張,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擴張的導管裡面有沒有長東西。
在乳暈區反覆掃查後,超聲醫生在擴張的導管內發現了一個直徑0.6釐米的小東西,超聲醫生告訴她,這個東西邊界很清楚、光滑,傾向於良性,首先考慮是導管內乳頭狀瘤。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常見的乳腺良性病變之一,它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乳頭溢液,溢液的顏色可能是無色、淡黃色、紅色或者褐色;如果病變長在乳頭旁的大導管裡,乳頭溢液的表現可能就會更加明顯,但如果病變是長在了距離乳頭比較遠的中小導管裡,可能就沒有明顯的溢液,這種情況下一般是因為摸到乳房腫塊或常規超聲體檢而被發現。
雖然導管內乳頭狀瘤是一類良性病變,但相對於同為良性的纖維腺瘤而言,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惡變風險要更高一些,因此此類病變一般會積極的進行手術治療。
另外,血性的乳頭溢液也提示有惡性的可能,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提起重視!
如果懷疑是導管內乳頭狀瘤,那麼做乳腺超聲檢查會是非常好的選擇,因為超聲檢查能夠實時、動態的觀察病變,通過病變的形態、邊界、回聲、血流等信息綜合判斷良惡性,而且超聲檢查還有著價格低廉、無創、無輻射的優點;另外纖維乳管鏡、MRI等檢查也都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做出診斷。
在醫生介紹了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知識後,陳女士感覺自己放鬆了許多,但當檢查完成後拿到一張寫著「右乳導管內實性結節,導管內乳頭狀瘤可能大,BI-RADS4a類」的報告時,她又糾結起來,不斷詢問。
「醫生,我聽說給4類就是不好的東西,我這個結節是不好的東西嗎?」
醫生笑了笑,說這個乳腺超聲分類可是大有學問,沒有那麼簡單、絕對:
舉個例子,典型的纖維腺瘤一般會被分到BI-RADS3類,也就是說惡性可能性低於2%,只要定期做檢查觀察就可以;而惡性可能性高於2%的乳房腫物會被歸類到4類及以上。剛才我們也說了,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良性病變,但它的惡變風險相較於纖維腺瘤要高一些,因此會被分類到4a類。這類代表著2%10%的惡性風險,需要讓臨床醫生結合實際情況決定下一步的處理措施。
看完超聲檢查報告後,乳腺外科醫生為陳女士安排了右側乳腺的局部切除手術,病理結果顯示病變的確是良性的導管內乳頭狀瘤。
拿到病理結果,陳女士一直懸著的心總算是放下了。醫生叮囑她,手術結果很好,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一定要定期做乳腺超聲複查,以防復發,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絕不能疏忽大意,諱疾忌醫。
統稿編輯:宣傳處
中國醫學科學院
腫瘤醫院
【來源: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