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狀元袁鈞瑛,公派留學後加入美國國籍,如今已投身中國建設!

2020-12-22 不見長安舊少年

梁啓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們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肩負著為中華之崛起的重任。一個少年的力量也許微弱,但成百上千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就是一股震動世界的能量。

古往今來,多少中華兒女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我們如今幸福安穩的生活。國家對新一代教育的投入,也是逐年遞增。留學海外的成本並不低,很多優秀的學子,因為拿不出這樣一筆錢,而放棄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祖國是我們堅實的後盾

為了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作為我們堅實後盾的祖國,每年都會有很多公派留學的機會。拿到這個機會的人,基本都是國家的頂尖人才,他們通過各類競爭脫穎而出,拿到這來之不易的出國名額。他們也會在國外努力學習,只為出人頭地,報效祖國。

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中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國家,它沒有強硬地告訴國人不能改變國籍。他只是默默地守護著他圈子裡的人,不言不語,潤物無聲。

在留學生選擇加入外國國籍這件事上,雖然我們會抱怨他們不愛國,但大體上我們是持一種尊重、理解的態度。畢竟我們沒有權利,左右他人的選擇。但是,如果是公派留學生,花著國家的錢去深造學習,卻最終留在國外,為他國增磚添瓦,著實讓人意難平。

在上個世紀,有這樣一個公派留學生,她在祖國的期待下收拾行囊,遠赴美國學習。誰知,在完成學業後,她卻選擇定居美國,繼續做研究。拿著國家提供的錢和機會,為自己謀得了一條光明的坦途。消息傳到國內,令眾人譁然。她就是曾經的上海狀元——袁鈞瑛。

公派留學生選擇留美,引來一片罵聲

袁鈞瑛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上海。她自小品學兼優,是父母的驕傲。為了培養女兒,父母省吃儉用,只為給她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袁鈞瑛也不負眾望,在1977年以應屆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成為當時上海市的狀元。

世界上並不缺乏學習優秀的人,但袁鈞瑛能從一眾學子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她無疑是優秀的。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報考了生物化學專業。在生物化學上,她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她很受老師的器重。很多老師都說,袁鈞瑛未來,不可限量。

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她考入了上海市第一醫科大學進行研究生的學習,她也在一步步學習中,在生物醫學行業小有所成。在研究生即將畢業之際,袁鈞瑛成功拿到了CUSBMBEA項目的留美學習機會,動身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袁鈞瑛是優秀的,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期間,她跟隨導師進行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導師是2002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Horvitz。據說,Horvitz獲得諾獎,袁鈞瑛功不可沒。

所有國人都期待著袁鈞瑛學成回國,為我國的生物醫學的進步做出貢獻。包括袁鈞瑛的父母。而這對對女兒抱有極大期望的夫妻,卻在某天,接到了女兒打來的電話。在電話裡,女兒告訴老兩口,她決定留在美國發展了。

這對老夫妻驚呆了。在他們眼裡,女兒是拿著國家的錢出國學習的,理應回來報效祖國,怎麼能做出留在美國的決定?在電話裡,夫妻兩人苦口婆心,勸說女兒回心轉意。

要知道,到了這個層次的科研人員,實際上是很少看重金錢利益的,袁鈞瑛留在美國,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做研究,造福人類。而在父母和國人看來,這的確是一種背叛。

袁鈞瑛在父母失望的眼神、國人的罵聲中,留在了美國。憑藉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科研水平,被哈佛大學醫學院聘為終身教授,並在2007年成功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袁鈞瑛的出色不容置疑,她雖然變成了美國國籍,但在她心裡,祖國永遠是她心裡最溫暖、最柔軟的地方。

袁鈞瑛回國建設,為祖國的事業增磚添瓦

在袁鈞瑛在美國小有成就之後,她決定儘自己所能,為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發展做貢獻。終於,她回國了。在2006年,袁鈞瑛成為了中科院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她作為世界上首個死亡基因的發現者,她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貢獻,擔得起這個職位。

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在2002年宣布成立,袁鈞瑛在其中任職中心主任。作為一個導師,一個學者,她是極為認真負責的。她對手下的研究生,極為嚴格。她說,生物醫學是嚴謹的,因為你的手裡掌握的,可能決定很多人生存和死亡的基因密碼。

在她的嚴謹的科研態度的影響下,她手下的研究生無一不兢兢業業,在行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無私地傾囊相授,也為我國的培育了大量的相關方面人才。

在袁鈞瑛回國後,首先表示歡迎的就是她的父母。在女兒選擇美國國籍之後,這對老夫妻就備受折磨。如今女兒的貢獻,也讓老兩口終於能挺直脊背。

看著父母蒼老的面孔,袁鈞瑛起了改回中國國籍的念頭。可她心裡也清楚,這並不容易。中國國籍作為全世界公認最難入的國籍,一旦脫離,想改回來,難如登天。袁鈞瑛只能用自己的方法,繼續為祖國發光發熱。

袁鈞瑛從事細胞凋零機制的研究多年,是這方面的專家。她的論文也多次發表在《科學》、《自然》以及《細胞》這些世界科學頂級雜誌上,作為同胞,我們是驕傲自豪的。儘管曾今的她,選擇成為一名美國人。但如今的她,也為我國的生物醫學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國的形式多種多樣,中國同樣是持包容的態度。我們沒有因為袁鈞瑛公費出國,而選擇留美心有怨憤。在她選擇回國之際,我們選擇了接納。謙遜包容,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而愛國情懷,更是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袁鈞瑛選擇留美的原因有很多,但更多的卻是美國先進的科研環境。這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不過如今,我國的很多科研項目也走在世界的前端。現在我們的實驗室、包括一些先進的技術,是領先各國的。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回國,期待著進入我們的實驗室,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是進步的,但愛國是不變的。曾經的中華兒女在十分艱苦的年代裡,用血淚為我創造了,如今幸福安定的生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口號依舊在我們耳畔迴響,中華兒女的明天,祖國的未來,一定是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清華才子公費美國留學,為美國研究飛彈,放棄國籍,晚年回國遭拒
    在我國困難時期,有很多走出國門去外求學的愛國人才,在學成之後幾經艱難返回國內的,投身到國家的發展事業當中,如錢學森、鄧稼先等,正是由於他們一腔的愛國熱情,將自己畢生所學投入到我國各領域的建設中,使得我們成為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三軍事強國,當然在那時期,也有為了個人利益
  • 駐貝爾法斯特總領館發布申報國家公派留學項目通知
    中新網3月5日電 據中國駐貝爾法斯特總領事館網站消息,2020年國家公派留學項目(包括「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以下稱高水平項目)、「藝術類人才培養特別項目」(以下稱藝術類項目)、「國際組織實習項目」和部分國外合作項目將繼續面向國外學習的自費留學人員及國家公派留學人員選拔招生。
  • 148年前30名中國公派的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第一批30名中國公派留美幼童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30名留學生從上海出發,搭乘明倫船,經過25天的航程,到達美國的舊金山,之後再乘坐火車到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廣東香山的陸永泉則是回國後再次去美國完成了耶魯大學學業。另外5名留學生中,廣東香山的譚耀勳因加入基督教會,被要求遣送回國,後和第二批留學生廣東新會的容揆,二人剪掉辮子抗旨拒絕回國,1883年譚耀勳從耶魯大學畢業,卻因肺病於當年秋在美國去世。此外廣東南海的潘銘鍾、山東濟寧的石錦堂、福建同安的黃錫寶,3人也都是病逝於美國。
  • 美國花滑冠軍放棄美國國籍,選擇加入中國
    在我國體壇上,一些運動員為了自身的長遠發展而選擇跑去國外更改國籍的情況,早已屢見不鮮。但我國作為一個體育大國,在世界體壇上的地位那也是名列前茅的。有運動員會更換國籍跑去他國做運動員,也自然有他國的運動員有遠見的來到我國。那今天,我們就來舉一個他國球員加入中國國籍的例子吧!
  • 清華畢業後,主動放棄中國國籍,替美國造出飛彈,晚年想歸國被拒
    清華大學是我國的最高學府之一,每年都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但在清華的歷史中,有這麼一個人,在畢業之後主動放棄了我國國籍,然後投身於美國,並且幫助美國造出了飛彈,晚年想要回國卻是遭到拒絕。01美國拉攏人才美國在核心科技領域是當之無愧的強國,當年德國戰敗後,美國把德國的頂尖人才全部拉攏到自己麾下
  • 我國天才林燁:放棄中國國籍,替美國研製民兵飛彈,背叛祖國!
    要培養出很多科研人才,國家就必須有很好的教育條件和科研環境,但近代中國被戰火掩埋,教育事業發展是十分緩慢的,因此在上個世紀有很多國人去往國外留學。新中國建立後,國家的很多地方剛剛起步,為了儘可能地快速壯大起來,國家號召海外僑胞回國建設,很多人因此回到了祖國,錢學森先生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 12歲考上中科大,24歲當教授的尹希,加入美國國籍後怎樣了?
    但是有這麼一位天才,拒絕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獎學金選擇留學哈佛,並且在最後加入了美國國籍還成為了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裔正教授,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就是現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的尹希。自小天賦過人尹希生於1983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 在谷愛凌放棄美國國籍並加入中國國籍後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綜合的實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士來到中國,谷愛凌就是其中之一。從小就愛滑雪他出生於學霸家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家庭。她之所以是學霸家庭,是因為她的祖父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父親畢業於哈佛大學,母親是北大學的碩士和北京大學短道速滑隊的滑雪教練。
  • 華裔科學家林燁:國家公費培養出國,後為美國造飛彈放棄中國國籍
    成績優異的林燁和梁思禮在畢業後甚至收到美國軍方的邀請。梁思禮從小受到父親的教育,愛國情懷早已在他心中深深植根,因而在受到邀請後斷然拒絕美國軍方,懷抱著一腔熱血回到祖國。而此時的林燁卻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是美國優渥條件的誘惑,一方面是報效國家的壯志,一時間,他竟不知該如何選擇。
  • 之前放棄中國國籍,現被趕出美國才想回國,網友:中國不是收容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當時國內的各項建設才剛剛起步,為此,很多國人為了圓美國夢,不惜拋家棄業遠赴美國,並定居在了那裡。之前放棄中國國籍的人,現今被趕出美國才想回國,有網友留言:中國不是收容所!究竟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呢?時至今日,我國的各項發展早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 那些放棄中國國籍,加入外國國籍的華人,被遣返後還能再回來麼?
    引言中國的人口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人多競爭就大,也有人想要去國外闖一片天地,在之前有過一段時間,出現過出國的熱潮,有一批華人放棄了中國的國籍,加入了外國的國籍,他們在國外生活、工作。中國是最難得到的國籍在我們的周邊國家中,也都有很多的華人,例如:泰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在歐美,華人最多去的國家就是美國了,據統計現在擁有美國國籍的華人有300多萬人,如果再加上非法入境的人數,那麼將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在這其中,有發展得好的,但是大多數也是在社會中辛苦的打拼,現如今,中國也發展得越來越好,現在的中國已經都不想出去國外了
  • 她是中國跳水名將,加入日本國籍,女兒成日本跳水女王嫁日本男人
    和之前提到的跳水女將不同,她倒不是因為成績出名,而是因為國籍出的名。在她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毅然選擇放棄中國國籍,加入日本國籍,為日本培養起了跳水運動員。那麼,她是誰呢? 其便是蘇薇,她曾經是我國跳水界的驕傲。出生於上海的蘇薇從小學6年級開始便接觸跳水運動,上高中那會,她更是代表上海參加了全運會,並取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績。
  • 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後:他們身份證民族一欄,填寫什麼民族?
    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後:他們身份證民族一欄,填寫什麼民族?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大融合的今天,全球各國人都在流動,而很多人在去到了其他國家之後,他們就加入了其他國家的國籍,而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移民到其他國家的人自然也很多。
  • 大批華人被遣回國,失去中國國籍又沒有美國國籍,該怎麼辦?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美國爆發了大規模淘金熱,很多人紛紛來到美國,打算用淘金的方式大發橫財。這其中不免有一些聽到消息的中國人,而當時我國正處於清政府統治時期,所以我國大概有近幾十萬人紛紛移居到美國,參與到淘金中來。
  • 放棄美加雙國籍,頂級富豪攜百億資產加入中國,是魅力嗎
    現如今的中國已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大國。許多中國人一改當初崇洋媚外心理,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同時也引來了許多外國友人急切想要加入中國大家庭。曾有一位富豪放棄美國加拿大雙國籍,願意攜百億資產加入中國,這是受到我國的魅力吸引嗎?
  • 加入外國國籍的明星那麼多,改回中國國籍的明星卻只有兩個
    近年來,明星加入外國國籍似乎已經成為娛樂圈的一種潮流,他們通過名人效應比一般人更容易申請到外國綠卡,而對於他們而言,成為「外國人」後一方面既能抬高自己的身價,另一方面也能在外國享受超高的福利待遇,同時又可以在中國的螢屏上輝煌照舊,兩頭獲利!
  • 楊振寧:我本來就是中國人,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晚年的楊振寧做出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的決定,是其愛國夙願的達成,也是他對父親致以的真誠歉意。楊振寧作為對世界科研有著極大建樹的物理學家,他直言「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一是對其父親的交待,二是他不可質疑的中國心仍在。
  • 逝者已矣,何必給傅聰安個「叛國」的帽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老家村子裡出了一個人物,據說是我們縣第一個博士生,國家公派赴美留學。 再後來,我們聽說這位榜樣學成未歸,留在美國工作生活,結婚時打了國際長途,在電話的那頭向這邊的父母鞠躬。他在美國的一所大學教書,是科學家,也早就是美國人了。 如今,村裡人偶爾談到他時,首先還是非常服氣人家的腦子,絕對高智商有本事。另外,也會有人說他被國家培養出來卻給美國做貢獻去了,對中國有啥好處?
  • 寧願放棄中國國籍,也要幫美國造頂尖飛彈的清華才子,現狀如何?
    值得慶幸的是,不少科學家都歷經磨難、無視誘惑回來報效祖國,這才讓中國的武器和科學技術取得了多項突破。但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能抵制住誘惑來報效祖國的,像林燁這樣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國的人還有很多,中華民族並不會為他們感到驕傲,無論他們在科研領域有多大的建樹,都始終為國人所不齒。林燁出生於北京,原本是一名中國人。
  • 98歲楊振寧回憶:自從我加入美籍定居美國後,父親始終沒有原諒我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人才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中國目前的人才流失則更為嚴重。據教育部統計,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留學海外的人數一直呈增長趨勢,目前總數已達160萬人,是當之無愧的留學海外第一大國。這些留學回國的優秀人才,本來就是國家培養的希望,希望他們學成後能報效祖國,可是那些留學回國的精英,卻大多留在了國外,這也使中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北大,被人詬病為海外人才培養的「後園」。留學人員不願回國的例子比比皆是,60多年前,也就是1964年,一位在物理學界享有盛譽的科學家,甚至作出了加入美國國籍的決定,這在當時引起了國人的不滿,至今仍為人們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