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之前,總是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挑戰,因為一個新興大國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即便這個大國沒打算動任何人的"奶酪",但事實上卻不可避免的會對鄰國乃至世界造成巨大影響,強勢崛起的中國,就面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8日的報導,就在最近,日本海上自衛隊的1艘日向級直升機航空母艦,突然出現在中國南海地區。眾所周知,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按道理不能保有軍隊,但事實上日本卻擁有一支名為"自衛隊"的強悍武裝力量。日本在敏感時刻,向中國南海地區派出日向級直升機航母,無疑是在給中國添堵,因為就在此前不久,在中印實控線附近,就爆出了45年來的首聲槍響,邊境局勢極為嚴重。
《環球時報》9月8日就表示,越線佔控的印軍向前來交涉的我軍人員開槍警告,這是自1975年以來,中印實控線附近"首次出現槍響",違反了兩國近期達成的一系列的共識,"影響十分惡劣"。報導指出,不排除印軍在"後勤、天氣、士氣"等壓力逐漸增大的情況下,採取魯莽行動,"發生更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毫無疑問,對於全力謀發展的中國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而就在陸地衝突尚未解決之際,海上再起波瀾。
先是日本日向級航母出現在南海,此後美軍1架RC-135W電子偵察機和1架RC-135S飛彈監視機也紛紛現身南海地區,"將於近期對中國開展進一步偵查"。有人可能表示,日本的日向級航母,其實就是可以攜帶直升機的"驅逐艦"而已,並沒有多大的威脅。如果從對地、對空的攻擊能力而言,日向級航母的確是"雞肋中的雞肋",但如果從反潛的角度來看,日本日向級航母突然出現在南海,對於中國威脅極大。
為了阻止中國崛起,美國精心設計了"珍珠鏈"戰略,依託第一、第二島鏈對中國海軍進行嚴密的封鎖與監視,企圖將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海軍,圍困在淺海、黃水區域,從而造成"龍遊淺灘遭蝦戲"的局面。由於美日已經在第一島鏈附近布設了大量的聲吶,因此中國海軍不論是水面艦艇的進出,還是潛艇的出入均受到嚴密監視,而南海是中國核潛艇、常規潛艇前出印度洋、太平洋最安全、最便捷的通道。
日向級直升機航母是日本水面反潛艦艇的主力,可以攜帶3-11架反潛直升機,並使用拖曳式陣列聲吶、可變深度聲吶,"具備很強的對潛探測能力"。其攜帶的SH-60J型反潛直升機作戰半徑達到150公裡,在裝備HQS-104低頻主動吊放聲納之後,可以有效探測鋪設有消聲瓦的"低噪音潛艇",具有很強的反潛能力。日向級直升機航母頻繁進入並駐留南海,無疑會嚴重影響了中國潛艇出海執行任務的能力。
在所謂的和平時期,日本會將搜集到的中國潛艇的數據與情報"共享"給美國,而自從今年6月份中印發生嚴重衝突之後,美國就已經對新德裡做出承諾,願意向後者提供中國軍隊的情報和衛星照片。因此,在中印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美國無疑會通知印度中國核潛艇的"去向",而印度在馬六甲海峽附近也早已做了相關的準備,甚至不久前秘密派出艦艇前往中國南海地區,並與美軍艦艇實現了"秘密聯絡"。
一旦到了戰時,日本就會憑藉其反潛航母提供的數據,指揮自己的"親潮"級、"蒼龍"級潛艇封鎖航道、進行潛伏攻擊。《世界艦船》雜誌就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性能先進,但卻忽視"反潛作戰訓練",而著重加強以"航道封鎖"、"海峽潛伏攻擊"為主的訓練內容。此外,據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的報告顯示,至少在2015年之前,儘管中國軍隊擁有大量潛艇,但"普遍存在噪音大的弱點","容易被日方探測到"。
△巨大的龜背一直是中國戰略核潛艇難以克服的弱點
前面與印度鬧得熱火朝天,最容易忽視從背後捅來的冷刀子,儘管尚未成型,但美日印甚至澳大利亞,似乎即將打造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從陸地到海洋進行封鎖與對抗。印度是為了稱霸南亞,騰出手來對付巴基斯坦;日本是為了借著對抗中國,從新武裝自己,"奪回一個強大的日本",至於美國就更不用說了,它絕不容許自己的霸權遭到挑戰,澳大利亞自認為天高皇帝遠,不怕中國報復。
因此,鬥爭的形勢極為複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越是到了關鍵時刻,越是要慎重冷靜,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錯誤,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當然,策略最終需要武力來進行支撐,再花巧的招式,也擋不住泰森的一拳,這就是"一力破十會",什麼時候中國的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能夠達到美俄的水平,外部的阻力就會逐漸消失,套用俄羅斯外長紹伊古的一句話,"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