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正式決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艦。1937年11月4日,一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的差距,而且還處在戰爭條件下,日本仍然不惜代價建造空前強大的戰列艦。日本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以及3臺70噸酸性平爐,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在內的大型鍛造件。並且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在大和艦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200萬日元。
在製造主炮時,日本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題便是如何保證高膛壓條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備足夠的強度。1920年試製的480毫米艦炮便是由於強度不足而在試射中報廢,460毫米艦炮在減裝藥的情況下勉強通過試射。為此,吳海軍工廠艦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通過內壓增強炮身的強度。用這樣的方法製造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壽命達200-250發。
1號艦1939年5月-10月,鍋爐安裝完畢,9月-11月,主機安裝完畢。1940年7月15日,1號艦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來自古代日本畿內五國的大和國,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1940年8月8日大和號下水。建造中的大和為了保密,造船廠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大和艦下水後開始舾裝工程,到1941年7月,該艦主炮已經安裝完畢。從10月16日起,大和艦開始試航,10月22日,在宿毛灣以153553軸馬力的主機輸出功率達到了27.46節的航行速度,試航獲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艦首任艦長高柳儀八海軍大佐到任。
12月7日,大和艦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同時,一支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日本艦隊正在向美國夏威夷進發,在12月8日凌晨,這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這一天,大和艦試航結束。1941年12月16日,大和艦竣工,入吳鎮守府船籍,並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大和」號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最強的戰艦。其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兩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大和級艦員按當時日本海軍編制,分為炮術、航海、通信、內務、機關、飛行、醫務、主計(財務)等八個科,各科主官分別是炮術長,航海長,通信長,內務長,飛行長,機關長,軍醫長,主計長;每個科下屬若干個分隊,每個分隊設大尉分隊長一名,少尉分隊士數名;分隊下設班,每個班約15人,班長為上等兵曹。艦員編組為20個分隊。大和號最終時共設有22個分隊。
具體分配是:1-3號主炮塔分配有第1-3分隊,前後副炮塔設有第4和第10分隊,高炮設有第5,6分隊(左右舷127毫米炮)和第7,8分隊(左右舷25毫米炮),第9分隊負責主炮射擊管制和火控數據計算,第11分隊負責測距,探照燈照射,航跡測定等,第12分隊為通信科,第13分隊為航海科(操舵,航海,信號,雷達,水音偵聽);第14分隊為運用分隊,第15分隊為工作分隊,均屬於內務科;第16分隊負責電機,第17分隊負責輔機,第18分隊屬於飛行科,第19分隊機械,第20分隊鍋爐,第21分隊為醫務科,第22分隊為主計科,艦上最高長官為大佐艦長,戰鬥時在晝戰或者夜戰艦橋上負責指揮戰鬥,副艦長則在司令塔內負責損管防禦。
大和級戰列艦還是當時日本帝國海軍中條件最好,設施最全的艦艇。單食堂就分成長官及艦長烹飪室、第一士官烹飪室、第二士官烹飪室、準士官烹飪室、兵員烹飪室等五類,還有當時非常罕見的電氣食品保溫器。兵員烹飪室中設有6個巨大的110升蒸飯鍋,兩個110升菜鍋,一個36升粥鍋,兩臺15千瓦「萬能烹炊器」,兩個「合成調理器」,還有洗米器,餐具消毒器等設備。另外,還有烤箱和1馬力冰淇淋製造機,可以自制茶湯,檸檬汽水,冰淇淋等「涼果」。其菜色之好,較當時日本國內一般家庭的夥食標準高出許多,在日本聯合艦隊中也是首屈一指。另外,艦上還設有223.4立方米的冷櫃用於儲藏新鮮食品。大和級還是日本海軍中唯一一級全艦裝有中央空調的戰鬥艦艇。全艦成員約2500-3000人,1/3士兵可以享受專用臥鋪,軍官全部是雙層臥鋪,人均居住面積3.32平方米。
【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