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時代大任 彰顯生命光輝
——致辭於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
四川師範大學校長 汪明義
(2020年9月21日)
親愛的2020級研究生同學們,大姑娘、小夥子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歡迎全校2048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加入四川師範大學這個大家庭。首先,我代表全校教職工向大家表示真誠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向陪伴你們一路走來的親人、師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這一路,你們風雨兼程!由於疫情影響,你們遭遇了「最難畢業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等待、居家備考和線上複試。你們付出諸多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扛住種種壓力,終於在報考我校碩士的11276名考生和報考我校博士的301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川師大的新主人,作為校長,我由衷為你們驕傲!
2000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夫子寫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有不平凡的考驗,都將造就不平凡的人生。你們這一屆,經歷非典,考於新冠,天降大任,註定不凡。
你們,註定要肩負民族復興的大任。
縱觀世界,新科技革命乃至產業革命,正席捲全球;世界大流行的新冠疫情,開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推動國際社會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立足於世界之林。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迫切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所以今天,無論中國走向世界,還是世界融入中國,甚至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極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都需要你們去擔當,去開創,去為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
你們,註定要肩負師大振興的重任。
出生源自天賦,環境定可選擇,造詣全在自為。同學們,你們選擇了川師,跨進川師大門,已經成為川師人,必然要肩負起川師精神傳承的責任。追溯淵源,川師學府從東北的白山黑水而來,在紛飛戰火中誕生,先後輾轉三臺、南充,現在紮根獅山、受育龍湖,74年光輝歷程譜寫出「重德、博學、務實、尚美」的校訓;幾代師生砥礪前行,將共同學術理想和信念鑄成「勵志篤行、止於至善」的校風,一屆一屆學子對學問的真摯崇敬和勤奮耕耘,形成了「求真循理、慎思知明」的學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羅先剛,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郭鴻等科學家從這裡起步;30餘萬遍及世界各地的校友已成為教育、行政、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的中流砥柱。正是他們,賦予師大振興的厚重底氣和堅定信心!
今年7月,學校召開了第六次黨代會,明確了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師範大學」的奮鬥目標,開啟了「師大振興」的新徵程,薪火相傳、賡續文脈的使命必然落在你們肩上;振興師大的接力棒已交到你們手中。作為「師大振興」元年第一批研究生,你們奮鬥,師大就將崛起;你們創造,師大必將榮光;你們拼搏,師大必然振興!
你們,註定要肩負起家庭的責任。
人,是他者性的存在者,我們一但成為人,就要與家庭和社會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基本含義,就是共擔責任並共享權利。如果說社會責任是他人賦予的,那麼家庭的責任卻與生俱來,不可推卸的。對家庭負責,當然要關心父母家人,主動承擔家務,為家人分憂解難。我們與家人相知相守,根本的擔當就是立家、興家、安家,而前提則是有站立的力量和發展的才德。所以,自鑄巍然站立的力量,自育專博互補的才德,成為你們為未來擔負起家庭責任的今天需面對的根本任務。
同學們,疫情還沒有過去,我們還要面臨疫情帶來的各種問題,接受各種挑戰。作為你們的老師和校長,今天想與你們談談,在後疫情時代的研究生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在肩負使命的同時彰顯生命的光輝。
瑞典病理學家福爾克·漢申(Folke Henschen)說:「人類的歷史即是其疾病的歷史,疾病或傳染病大流行伴隨著人類文明進程而來,並對人類文明產生深刻和全面的影響,它往往比戰爭、革命、暴動來得更慘烈。因為它直接打擊了文明的核心和所有生產力要素中最根本的——人類本身,打擊了他們的身體,打擊了他們的心靈。」新冠疫情註定會成為每個人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在我們的生活歷程中,經歷過「非典」,又遭遇了「新冠」,我們這代人註定比其他時代的人更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珍貴、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擔當、生命的真諦!馬克思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新冠疫情是一堂直達心靈的「生命教育課」,將個人的地位和生命的價值全方位呈現了出來,更把社會和國家保障個人存在和生命安全的功能突顯了出來,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生命是脆弱的,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不論貧富,概莫能外;生命是可貴的,因為生命高於一切,彌足珍貴,值得珍惜;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不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更應該尊重他人乃至其他物種的生命。只有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感受生命的美好,才可肩負生命的責任,彰顯生命的光輝。
首先,希望同學們在家國情懷的薰陶中彰顯生命的光輝。
同學們,川師大以獅子山為最老的校區,底蘊深厚。六教前矗立著幾尊塑像,其中之一就是享譽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他與川師大有著不解之緣,川師學府的淵源之一川東教育學院的前身,就是他創辦的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一百年前,中華大地國弱民貧。晏陽初先生有教育救國的理想,從耶魯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國,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事業。他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他說:「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他立志不做官,不發財,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把家安在河北定縣,與當地人同吃同勞動,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的一生永遠在世界平民教育史上熠熠生輝,成為川師每代青年學人、研究生的典範。尤其是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更應該傳承弘揚晏陽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各種機會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主動肩負起「引領區域教師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傳承創新中華文明」四大使命,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其次,希望同學們在科學精神的砥礪中彰顯生命的光輝。
在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初期,科學精神成為化解焦慮恐慌、抵禦疾病、對抗謠言的重要法寶。其後,國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就是因為相信科學,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將科學精神貫穿於疫情防控始終。進入後疫情時代,科學精神是治理瘟疫、災害的有力武器,是發展社會、建設國家的精神指南,也是研究生提升學業、奠基學問、成就未來的根本動力源泉。
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哈欽斯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智慧。智慧就是關於原理和原因的知識。」所以,「在一個理想的大學教育裡,學生不是從最新的觀察著手然後回到第一原理,而是從第一原理著手,到所有那些我們認為對了解這些原理是有意義的最新觀察。……自然科學從自然哲學導出了它們的原理,而自然哲學則依賴於形上學。」即將成為未來社會精英的研究生,就需先成為研究高深學問、探索科學新知的新人。研究生的奠基功夫,就是從原理入手建構自己的專博互補的認知體系、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其根本努力是運用原理掌握規律來認知世界、探索事物、發現思想、創造新知。因此,研究生的生活,應該是在導師的引導下掌握科學精神,自覺運用它來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將自身學術修養和人格修為提升到一個新階段的過程。這需要同學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嚴格訓練概括的思維品質和認知方式。20世紀著名數學家、有機論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懷特海說:「概括的精神應當統治大學。講課應當給那些已經熟悉了細節和程序的人聽。所謂熟悉的意義是說,至少根據先前的訓練,它是很容易學進去的,……大學的職能就在於使你能夠為原理而擺脫細節。」這應該構成我們研究高深學問、探索未知科學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是提升質疑與實證、批判與探索、繼承與創新的能力。因為科學研究不同於裝配線作業和簡單的重複性工作,它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普遍認為,20世紀人類科學史由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混沌學構成。愛因斯坦與玻爾在量子論戰中屢戰屢敗,最終是定域論向概率論、或者說確定性向不確定性繳械投降 。如果說「波粒二象說」和「測不準原理」之量子理論揭示了微觀物理世界的不確定性,那麼混沌學則揭示了宏觀物理世界的不確定性。化學家和物理學普利高津直截了當地指出:「人類正處於一個轉折點上,正處於一種新理性的開端。在這種新的理性中,科學不再等同於確定性,概率不再等同於無知。」存在世界本身的混沌性、耗散性以及分形性使「靈感的瞬間性、方法的任意性和路徑的不確定性」成為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作為研究生,自由思考、大膽假設和認真驗證應該成為你們學習乃至生活的基本方法。
同學們,希望大家能夠以上述兩個方面的科學精神為指引,始終將發現文化意識宇宙和自然物質宇宙現象、闡釋自然和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突破人類知識和認知極限作為自己的學術追求,在科學精神的砥礪中彰顯生命的光輝!
其三,希望同學們在人文情懷的涵養中彰顯生命的光輝。
什麼是人文情懷?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人文情懷就是這樣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的維護,對人的價值的追求,對人的命運的關切。
人文情懷的存在本質,是萬物平等,眾生平等;人文情懷的生存努力,是使世界充滿愛,讓社會成為善,使生活變成美;人文情懷的心理品質,是至誠和柔熱:擁有人文情懷的人,既是生活至誠不息的人,更是待人接物柔和熱騰的人;人文情懷的情感訴求,是同情、憐憫、博愛、慈悲;人文情懷的行事準則,是平等地善待自己,平等地善待他人,平等地善待物和環境;人文情懷的行為方式,是從小事入手,從身邊做起:以己之力,儘可能給他人一點關愛;以己之力,儘可能給他人一點幫助;以己之力,儘可能給他人一點快樂。
正是如上內涵的人文情懷,使我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成功治理世界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最早走出世界化的新冠疫災陷阱。讓我們將生活的鏡頭回放:今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頭,我校第21屆、22屆研究生支教團選擇了守護他們的「大後方」。他們加入手拉手專項志願服務隊,為四川甘孜州道孚縣醫務人員子女提供學業輔導、讀書交流、心理安撫、親情陪伴、疫情防護等線上家庭教育服務,解決了抗疫英雄們的後顧之憂。4月,學校春季學期支教團370餘名師生,奔赴兩州三縣開展扶貧頂崗實習支教。他們在疫情肆虐的危難關頭,不顧個人安危,不畏高原地區和民族地區的艱苦,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這兩支隊伍彰顯了新時代師大青年的人文情懷和教育夢想,也為在座的你們如何成為有情懷的師大人,描繪出了「負重前行」的路標。
同學們,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運行形態,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未來社會,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需要我們,更需要你們具備更堅定的理想信念、更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更加強大的創造力、更個性化的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為此,學校為你們定身打造,隆重推出「三心四能五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引導、鼓勵你們全方位地成就自己,著力養成「高度的責任心」「持續的進取心」「強烈的好奇心」;全面發展創造性和個性化的「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諧能力」;有效促進「社會擔當與健全人格」「專業能力與職業操守」「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歷史眼光與全球視野」「創新精神與批判思維」的有機結合。總的來說,就是希望你們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中,無限地耕耘和收穫更新迭代的知識,得到紮實嚴謹的學術訓練,獲得終生受益的心智成長,讓你們今後無論從事什麼領域的研究,面臨什麼樣的風險和考驗,都能夠沉著應對挑戰,自我超拔,始終卓越!
同學們,在存在的世界裡,生命雖然永續,個人卻總是向死而生。在有限的人生中,研究生生活對於你們,唯有此次;能夠以專職工作方式重新回到校園潛心攻讀學問,對在座的大多數人來講,也僅有此次,彌足珍貴,希望你們特別珍惜。
同學們,請記住王國維先生的教導:「學問之所以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實由於此。凡生民之先覺,政治教育之指導,利用厚生之淵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國之名譽與光輝而已。」樹立天職觀念,確定「唯有今天的學習方式」,努力將「一個月變成四十五天」,讀書,讀書,再讀書,思考,思考,再思考,研究,研究,再研究,用龍湖學問和獅山精神融鑄成「吾國之名譽與光輝」。
同學們,請銘記朱熹的訓誡:「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成長於後疫情時代的你們「肩負時代大任、彰顯生命光輝」的源頭活水,就是川師學府——你們的母校。熱愛母校,崇敬母校,與母校並肩前行:你們的努力,讓母校在振興中更加善美;母校的光榮,也必將助你們義無反顧地壯麗前行!
謝謝大家!
來源:四川師範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新聞中心通訊社新媒體運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