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上八洞神仙漢鍾離、張果老、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採和、何仙姑,興致勃勃地去遊普陀山。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那滔滔的波浪上,只見漢鍾離袒胸露肚,笑嘻嘻地盤坐在一把蒲扇上,背後站著神採飛揚的呂洞賓;張果老倒騎毛驢,鐵拐李腳踩葫蘆,兩人打諢逗趣,又說又笑;曹國舅腳踏兩塊雲板,東張西望;韓湘子橫吹笛子,騎在浪頭上;藍採和左手託花籃,右手採浪花,站在荷葉上的何仙姑為他指指點點。他們一路上穿波谷、越浪峰,飽賞大海風光,好不逍遙自在。
突然,一座小山似的青灰色海礁,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八仙開始並不在意,欲從旁邊繞過去,誰知這塊巨礁竟會移動:八仙往左,它也移向左;八仙往右,它也移向右。呂洞賓不耐煩,一
個縱身跳到礁石上,不防這塊礁石精光滴滑,呂洞賓滑了一跤,惱得他抽出寶劍就砍。無奈這礁石竟像海綿一般,劍砍下去一條縫,劍提起來又合攏了。眾仙十分驚奇,正欲上前幫忙,坐在蒲扇上的漢鍾離卻大叫不好。話音未落,忽聽得譁啦啦一聲巨響,一條水柱凌空躥起,接著便惡浪飛卷。漢鍾離等七仙慌忙收了寶器,跳到雲端上;呂洞賓慢了一步,弄得渾身溼透。
八仙喘息未定,從雲端低頭一看,哪裡是什麼礁石,分明是一條大魚!這可把八仙氣壞了。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摩拳擦掌,正想發作,何仙姑說:「諸位暫且息怒。對面就是普陀山,我們還是先到那裡去歇息,再從長計議吧!」漢鍾離、
且息怒。對面就是普陀山,我們還是先到那裡去歇息,再從長計議吧!」漢鍾離、張果老等點頭贊同,於是八仙各自駕起祥雲,來到佛頂山。
佛頂山上石林聳立,山花盛開;山下綠樹叢中,鐘聲悠揚;山外碧波萬頃……可是八仙都無心觀賞。呂洞賓氣咻咻地嚷道:「不除此妖,誓不罷休!」張果老勸道:「那妖魚十分了得,恐怕一時難以取勝。觀音大士住在這裡,熟悉海情,我看還是去請她幫忙吧!」漢鍾離等覺得張果老說得有道理,便欲起身到潮音洞去請觀音。呂洞賓一迭聲地阻止道:「不可不可!連小小的妖魚都降伏不了,還稱什麼上八洞神仙?豈非被觀音大士取笑!你們不敢碰它,我一個人去!」說罷,逕自駕起祥雲走了。曹國舅說:「不能讓老呂吃虧!」也跟著走了。眾仙見此光景,也只得隨後趕去。
眾仙到了那個地方,只見那魚口噴水珠,尾撥浪花,耀武揚威地來回遊動。呂洞賓一見更氣,舉起寶劍劈頭亂砍。誰知那魚猛地將尾巴一掃,早將寶劍掃到水裡去了。鐵拐李和曹國舅一看,急忙舉起拐杖、雲板,狠命打去,那魚將背脊一拱,拐杖和雲板卻被彈到半空,滴溜溜地亂轉。張果老和韓湘子用葫蘆和仙笛猛擊,那魚噴出一股水柱,將葫蘆和仙笛衝上雲霄。漢鍾離搖著蒲扇,扇起半海浪濤,那魚卻在浪濤間穿來穿去,更顯得快活無比。藍採和提起花籃正欲拋下去,卻被何仙姑攔住了。漢鍾離拍拍肚皮說:「沒有別的辦法了,走,只有上潮音洞請觀音大士去!」眾仙點頭贊同。呂洞賓仗著身邊還有幾件寶貝,仍不肯去請觀音。何仙姑問他:「你知道這魚的來歷嗎?」呂洞賓搖搖頭。何仙姑笑道:「你連它的來歷都不知道,如何能戰勝它呢?」呂洞賓被問得瞠目結舌,只得跟在大家後面,向潮音洞
知道,如何能戰勝它呢?」呂洞賓被問得瞠目結舌,只得跟在大家後面,向潮音洞而去。
那潮音洞是觀音聽潮的地方,洞深百尺,巉巖峭壁,浪花飛濺,水霧繚繞,別有一番氣象。八仙到了那裡,耳聞潮音,如同雷霆萬鈞;目睹浪濤,猶似萬馬奔騰,不覺稱讚不絕。這時,善財與龍女從洞內走了出來,上前稽首道:「八位上仙,菩薩來了!」八仙這才回過身來,只見觀音大士頭戴瓔珞,身穿素服,項掛環佩,腰系錦裙,右手託著淨瓶,左手執著楊枝,腳踩蓮臺,面掛笑容,徐徐走近前來。
雙方見過禮,漢鍾離將半途遇妖魚襲擊,特來請她相助之事述說了一遍。觀音含笑說:「八仙都奈何它不得,我更是力不勝任了。」呂洞賓一聽,馬上接過話頭說:「既然如此,我們走吧!」張果老瞪了他一眼,向觀音笑道:「欲除妖魚,非大士不可,萬望勿辭!」何仙姑、藍採和也齊聲懇求:「大士就辛苦一遭吧!」觀音無奈,便叫善財到紫竹林採來一條細長的竹枝,然後就與八仙同行。呂洞賓暗暗好笑:「一條竹枝算什麼寶貝?我倒要看看她怎樣除法!」
再說那條魚連勝八仙兩陣,十分得意,竟將八仙的寶劍、雲板、葫蘆、拐杖、仙笛收集起來,在水面上玩起「雜耍」來了。八仙陪同觀音到了那裡,它正玩得起勁。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氣得七孔冒煙,心裡大罵妖魚不該在觀音面前殺他們上八洞神仙的威風!觀音暗暗看在眼裡,故意高聲說道:「上仙不必動怒,此乃東海鰲魚也,待我收服它便是了!」說罷,收起蓮臺,輕揮竹枝,一腳踏上魚背。那鰲魚猛覺背上似有萬鈞之力,便狂竄起來。觀音不慌不忙,左手扯住鰲魚的背鰭,右手用竹枝拴住了魚鰓,喝道:「孽障!快還了寶器!」此時鰲魚已經動彈不得
右手用竹枝拴住了魚鰓,喝道:「孽障!快還了寶器!」此時鰲魚已經動彈不得,便乖乖地將寶器丟還給了八仙。
八仙看觀音毫不費力地收服了鰲魚,不覺暗暗敬佩。偏那個多事的呂洞賓不肯罷休,提起寶劍要殺鰲魚,誰知反被鰲魚噴了一身鹹苦的海水。觀音微微一笑,將手中的竹枝一拉,鰲魚懂事地點了點頭,馱著觀音,乘風破浪,向普陀山潮音洞飛馳而去。八仙面面相覷,再也提不起遊普陀山的興趣,便怏怏而回。
杭州附近的「十裡梅鄉」超山,盛產梅花,可有名哩。
有年初春,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純陽、曹國舅、藍採和與何仙姑這八個仙人,奉玉帝的旨意,前往東海邀請龍王參加宴會。歸途中,他們看時間尚早,決定去超山探梅。於是,便裝扮成凡人,來到了人間。
八仙一到超山,就玩啊玩,走啊走,從山南玩到山北,從山腳玩到山頂,感到這生機勃勃的人間,真是勝過天宮!
遊玩了一陣,他們感到累了,都想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可山頂上沒有凳子;他們又覺得餓,很想吃點東西,可山頂上只有五顏六色的花草哩。於是呂純陽自告奮勇,親自到杭州去取來酒菜。隨後,八個仙人各顯神通,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頭,各做了一條石凳,又共同搭起了一張石桌。
八仙圍著石桌,邊喝酒,邊賞景。突然,咯的一聲,呂純陽吃到了一粒石子。他連忙呸地一下吐到地上。說也奇怪,那石子順著西邊山坡骨碌碌地滾了下去,滾啊滾,一直滾到一條小河和小路的中間才停下。那石子落定後,竟很快地長大起來。等長得快把小路擋住時,呂純陽發覺了,他怕石子再長會阻塞道路,便急忙朝它喊了聲「停」。這一喊真有用,那石子就不長了,變成了塊大石頭。這大石頭至
它喊了聲「停」。這一喊真有用,那石子就不長了,變成了塊大石頭。這大石頭至今還挺立在新吉港邊上。
酒醉飯飽之後,八仙還想再下山去賞梅。忽聽得天外傳來了噹噹的聲音。哎喲,那是玉帝上朝的鐘聲呢!上朝不到,要問罪的。於是,他們只得依依不捨地離開超山。
八仙臨走時十分匆忙,只是各自把石凳朝西面山邊一推。後來,那八條石凳變成了八塊石頭,就是現在的「八仙石」。那石桌因為來不及搬掉,一直留了下來,成為如今的「八仙臺」。
河南省淮濱縣張莊集,傳說是張果老的故鄉。張莊集原名又叫「張果城」,張果老成仙后曾一度改名為「仙莊集」。提起張果老成仙以及他為什麼要倒騎驢的事兒,這裡卻有一段風趣的傳說。
張果老本是一個窮趕腳,常年趕著驢子,幫人運點貨物,每日風裡來,雨裡去,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這天,他趕著小毛驢,一大早就上了路。中午時分,他正走到一座破廟前,只見荒坡野廟,一副破敗悽涼的景象。廟內空無一人,只剩下斷壁殘垣支撐著的兩間破瓦房了。往常,張果老每逢路過這裡,總要歇歇腳,啃上幾口乾饃,困上個把時辰的覺,也算尋了個痛快。今天,張果老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摸摸乾糧袋,還是早上捨不得吃的那一塊大餅,現在要把這塊大餅吃下去倒也容易,可晚上吃什麼呢?他牙一咬,心一橫,對著驢兒甩了一個響鞭:乾脆三頓作一頓,待把貨物運到地方再說!他剛要邁步,突然一陣清風颳來,使他聞到了一種異常的香味,這時腹中空空、飢腸轆轆的張果老不禁喝住了毛驢,停下腳來。
四周空蕩蕩的,眼前只有一座破廟,很明顯,香氣是從那裡散發出來的。張果老將毛驢拴在廟門前的一棵小樹上,推開虛掩著的廟門,走了進去。
進得廟門,張果老一下愣住了:一向無人的破廟裡,竟然支了口大鍋,那灶膛裡正架著劈柴,鍋的四周煙騰火燎地冒著大氣。張果老疑惑不定,忙掀開鍋蓋一
裡正架著劈柴,鍋的四周煙騰火燎地冒著大氣。張果老疑惑不定,忙掀開鍋蓋一看,好傢夥,你道鍋裡是什麼?原來是燉得滾爛的一鍋肥肉,鍋蓋剛一打開,那滿鍋的香氣一個勁兒地直朝他鼻子裡鑽!怪呀,是誰這樣出奇,有肉不在家吃,偏偏拿到廟裡煮呢?張果老越想越感到奇怪。四下瞧瞧,再出門望望,還是沒人。難道是神仙顯聖不成?早就聽人說什麼關帝廟、奶奶廟的神仙顯聖,可那都是他沒經歷過的,說信也難全信,說不信又有點信。而今擺在他眼前的事,又使他不得不信。他想,要不是神仙顯聖,誰會在這荒坡野廟裡專門為他備下這麼一鍋肥肉湯呢?你說,張果老碰上了這麼個好運氣,還會輕易放過嗎?他嘗一口湯,味道出奇地美,他分不出鍋裡到底煮的是什麼肉,反正是他從來沒吃過的。他沒有找到碗,破廟裡甚至連雙筷子也沒有。他只好從門外的小樹上掰了根樹枝當筷子吃將起來。然而,他哪裡知道,這鍋肥美的肉湯,並不是什麼神仙顯聖,而是別有一番來歷。
原來離這座廟不遠處,有一座學館,裡面有一個性情孤僻古怪的教書先生。他平生無別的嗜好,只專一修身養性,以求升天成仙之道。說來也巧,這天,他從一個學生的口裡得了一個信兒,說是在離學館不遠的一個大荒坡地裡,經常有一個光屁股小孩出來玩耍,這孩子個子很矮很矮,卻長得白白胖胖。學生甚為驚奇,不知是誰家的孩兒,在那裡整天玩,也不回家。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暗喜,他斷定這絕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而是一支成了精的何首烏。因為他早就聽人說過,何首烏在地下生長千年以後,就會變成人形,出來走動,而這種何首烏乃是稀有珍寶,天下難得,誰能吃到這種何首烏的肉,誰就可以超凡成仙。他早就夢想得到這樣一種寶貝,不料卻是在今天。這先生平素修身有道,養性有法,各門經典,無不精通。他既然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能獲得何首烏,自然也就有一套捕捉的方法。他買
精通。他既然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能獲得何首烏,自然也就有一套捕捉的方法。他買來了一紮紅絲線和一根繡花針,把絲線的一頭穿在針上交學生帶著,讓學生設法把針扎在那個「光屁股小孩兒」的身上。學生自然很聽先生的話,果真這樣做了。於是,先生就順著紅絲線一直找到了這東西生長的地方,剛好,就在張果老經常路過的那座廟後的地裡。先生趁著沒人的時候,悄悄地挖了起來。挖了很深很深,直到紅絲線盡頭,才挖出了一隻長得肥肥胖胖的何首烏。先生高興得不得了,想帶回家,但又怕被人遇見,想到家中那個小學館,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他,萬一走漏了風聲怎麼辦?想來想去,不如就在破廟裡支口鍋,人不知鬼不覺地獨個吃了完事。沒想到在他煮熟了何首烏,回去拿碗筷的時候,前莊卻來了一個朋友請他,說是家裡辦喜事,急等著他去幫忙寫副對聯,不等他答應,朋友就死拉硬拽地把他拖走了,他只能心內叫苦,有話不能明說。待到匆忙寫完了對聯,他要告辭時,朋友又死活非留他在家裡喝幾杯不可。他雖不情願,可是感到盛情難卻,怎麼也推辭不掉。就這樣,時間一拖再拖,燉得爛熟的一鍋仙肉仙湯卻沒能上口。
那邊先生急得抓耳撓腮,這邊張果老吃得滿嘴流油。因那何首烏個大肉多,張果老吃個痛飽也沒吃完。這時,他的小毛驢在院外又踢又叫,他忽然想起他的小毛驢還餓著肚子。於是他連鍋帶湯一起端了出來,讓驢兒也喝個痛飽,最後還剩下一點湯,他便順手潑到了牆頭上。
張果老吃罷肉、喝罷湯,打了個飽嗝,心中美滋滋的,正要坐下來抽袋煙運運氣,卻一眼看見有個人慌慌張張地朝這邊走來。「不好,八成這鍋肉是他燉的!」他慌忙起身,解開驢繩,兩眼盯視著來人,屁股一抬倒坐在驢背上。「嘚兒
的!」他慌忙起身,解開驢繩,兩眼盯視著來人,屁股一抬倒坐在驢背上。「嘚兒———駕!」接著一個響鞭,驢兒四蹄嘚嘚飛快地跑起來。他兩眼一眨也不眨,緊緊地盯視著他前面那個人,生怕他追上來。誰知就在這快跑之中,仙物已經生效,那驢兒也因喝了仙湯,四蹄早已離開地面,騰雲駕霧地飛了起來。那張果老倒騎在小毛驢上,只覺身輕似燕,行若流水疾風,越飛越遠,越升越高。破廟和那個追來的人早已看不見了。他不免有些得意揚揚,手拍驢屁股,哼起鄉間小調來。傳說張果老用來當筷子吃何首烏的那根樹枝,竟然落地生根,長成參天大樹,被當地人稱作「果老樹」。那一堵被張果老用肉湯潑過的牆頭,竟然如銅牆鐵壁一般,經世不倒,別的牆頭倒了又壘,壘了又倒,但那堵牆頭卻依然如故。後來,人們就把這座破廟加以整修,改建成「果老廟」,把這堵牆立為「果老碑」,並在上面題詩刻文,表達對張果老的懷念之情。
黃山北麓的譚家橋,村旁有一座石橋,人們叫它「八甲橋」。相傳這座石橋是八仙中韓湘子遊玩黃山時所造。
古時,黃山的奇峰異景就吸引了天下無數遊客。這年夏天,韓湘子飛駕彩雲來遊黃山。到譚家橋村邊,只見一條滔滔大河擋住去路。韓湘子不慌不忙,輕搖仙帚,飛馳而過。只見大河兩岸許多行人沿河徘徊,不敢渡河,一些窮苦百姓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尋找河寬水淺的地方相互攙扶過河,經常有人失足溺水,悲號哀叫,慘不忍睹。
韓湘子見此慘景,心發慈悲,暗想:我何不顯些法力在此造座石橋,搭救窮人,免除過河艱難?想罷,便按下雲頭,變成一個石匠來到河旁。
此時,天色將晚,過往行人都已回家。只見一位白髮農夫凝視著滔滔河水。韓湘子上前問道:「老伯,請問哪兒過河合適,來往行人最多?」白髮農夫指著水淺河寬的譚家橋村邊說道:「這兒河水淺緩,行人在此渡水甚多。」韓湘子謝過農夫,回頭一望,白髮農夫不見了,原來這白髮農夫乃是黃山山神。
恰巧這天,八仙之一的藍採和遊罷黃山,興致勃勃地騰雲駕霧來到譚家橋村邊,見有一個石匠在河邊比畫丈量,心想:這是哪位能人在此準備造橋呢?定睛一
邊,見有一個石匠在河邊比畫丈量,心想:這是哪位能人在此準備造橋呢?定睛一看,原來是韓湘子,連忙招呼道:「韓兄,為何在此造橋?」
韓湘子一見藍採和,心中大喜,急忙說道:「你來得正好,請助我一臂之力吧!」韓湘子將準備造橋之事告訴了他。
藍採和聽罷,便說:「要我合夥造橋可以,不過要一人造一座,而且要在雞叫三遍以前造好,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韓湘子深知藍採和名利心重,想藉機顯顯自己才能,心想:河上多造一座橋也好,來往行人更加方便。於是答應分別造橋,約定雞叫三遍前完工。
夜幕降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藍採和得意揚揚,搖動花籃,呼風喚雨,作起法來。韓湘子對他這種虛張聲勢的做法很不滿。他微微一笑,隨即拿起仙帚沿河而上,來到白亭,朝黃山遊去。一會兒,只見一群群膘肥體大的活豬,擠擠擁擁地沿河而下,韓湘子把這群肥豬趕到譚家橋河邊時,仙帚一搖,雙手一拍,只見肥豬呆立不動,變成一塊塊巨大的花崗巖石,韓湘子又從仙帚上拔下一根仙毫,輕輕一吹,仙毫直射九霄,一會兒又直栽下來,變成一個墨斗,飛快地彈開石頭。只見一條條白淨光滑的石條,齊整整地排在河邊。韓湘子連忙砌起橋墩,豎起橋身……雞尚未叫三遍,一座五孔石橋造成了。韓湘子看看時間還早,便沿河而上,看看藍採和如何造橋。
再說藍採和暗中要與韓湘子比個高低,雖然呼風喚雨,虛張聲勢,但法力畢竟有限,只能在河窄水急的石門處架起一座獨孔橋。看見韓湘子來了,他急忙問道:「兄長,橋造得如何?」韓湘子答道:「橋已造好,我再進山趕一批石頭,圍住橋頭田埂,免得洪水衝毀農田。」說罷又朝黃山走去。
藍採和見韓湘子橋已造好,心中十分妒忌,暗想:要是韓湘子再趕石頭圍田成功,豈不損了我的名聲?若是諸仙知道,說我兩人鬥法,藍採和不及韓湘子,豈不丟臉!想罷便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八旬老婦立在白亭河邊。
韓湘子趕了滿河肥豬來到白亭河邊,見一老婦擋住去路,急忙喊道:「老婆婆,請讓開,肥豬來了!」那老婦仰面哈哈大笑,說道:「休想騙我,這是石頭,不是豬!」說罷,伸手一指,頓時滿河肥豬變成一塊塊石頭立在河中。韓湘子仔細一看,原來是藍採和破了他的法,使他圍田造埂未能成功 (如今,這些石頭還靜臥在石門河中)。此時,雞已叫三遍,韓湘子來到藍採和石門橋邊,只見這座獨孔橋,造得馬虎。韓湘子剛邁到橋上,橋面頓時搖晃起來,裂開一條大縫,轟隆一聲巨響,橋身塌了下來。藍採和一見,頓時羞得滿臉通紅,一聲不響地駕雲溜了。
後人為了紀念韓湘子為民造橋有功,稱他為八仙之首,給這座橋取名「八甲石橋」。
至於藍採和那座倒塌的石橋,至今還殘留在石門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