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在WiFi下觀看
全部視頻內容可在B站搜索「電影幕後故事」
要創造一個世界,有時候只需一根筆和一張紙,甚至只是一個念頭。
1989年夏天,24歲的喬安妮坐上了由曼徹斯特駛往倫敦的火車,在中途的一個小站上,她看見了不遠的屋簷下,站著一個戴眼鏡的黑髮瘦弱男孩。
在這之後,一個前所未有的神奇世界,漸漸在她的腦海中成型。
幾年之後,剛剛經歷了一段僅維持了13個月的失敗婚姻的喬安妮,帶著自己的女兒投奔了住在愛丁堡的妹妹,靠著失業救濟勉強生活的她,在妹夫的咖啡館裡,正式寫起了小說。
就這樣,那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與他的魔法世界自此誕生。
現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已被翻譯成75種語言,據統計,這世界上每30秒就會有一個人開始閱讀這個系列。
2001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正式登陸大銀幕,那個存在於文字間的魔法世界,就此擁有了具體面貌。
此後十年間,8部電影陸續推出,78億美金的全球票房,讓其成為了影史最賣座的系列電影之一。
時隔20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將以4K修復3D版的形式復映。
今天,幕後君給大家盤點一下《哈利波特》系列十大催淚瞬間,以及一些有趣的幕後故事,重溫昔日感動。
感人只論早晚,排名不分先後。
1 哈利在厄裡斯魔鏡中看到父母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作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厄裡斯魔鏡(Erised)的名字反過來便是Desire渴望。
鏡子之上的銘文「厄裡斯·斯特拉·厄赫魯·阿伊特烏比·卡弗魯·阿伊特昂·沃赫斯」,倒著看便是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 我所顯示的不是你的臉,而是你內心的渴望。
在鏡子中,哈利波特見到了自己剛出生不久就為了保護他而獻出生命的雙親,這溫暖一幕又恰恰因為不真實而更加凸顯傷感。
鄧布利多告訴哈利,自己在鏡子中看到的是一雙羊絨襪子,到了《神奇動物在哪裡2》中,年輕的鄧布利多,在厄裡斯魔鏡裡看到的則是他一生之敵又是一生摯愛的格林沃德。
鑑於哈利的母親莉莉·波特在首部中僅是驚鴻一瞥,羅琳還曾想過親自客串出演莉莉一角,但最終這一角色還是由傑拉丁·薩莫維爾出演了。
2 鐵三角的擁抱
——《哈利波特與密室》
第二部結尾,從石化中甦醒的赫敏衝進了禮堂,歷經艱險後鐵三角的重聚,讓觀眾很難不為之動容。
但接下來的一幕大概會讓絕大多數人破涕為笑,赫敏激動地擁抱哈利後,面對已經擺好了擁抱準備動作的羅恩,卻換成了握手姿勢。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羅恩更是展露了招牌的「是個好人」微笑。
幕後花絮中,原本這段劇情艾瑪·沃森是要分別擁抱兩人的,但當時的艾瑪有些不能接受和男生抱在一起,於是導演答應了她可以只抱丹尼爾,這樣的設計反而使得三人組間微妙的人物關係更加突出。
類似的狀況到了《死亡聖器上》中再度出現,赫敏和哈利有一段羅恩幻象中的吻戲,艾瑪同樣是每個毛孔都寫著抗拒,丹尼爾則表示蠻有趣的。
3 塞德裡克之死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塞德裡克的死,是哈利波特中第一個非回憶重量級正面角色的死亡,哈利不僅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甚至還間接導致了這一幕。
塞德裡克的死,宣告了伏地魔的正式歸來,也宣告了整個系列,將隨著主角和觀眾的成長,邁向更加黑暗與殘酷的劇情。
後來憑藉《暮光之城》系列紅遍世界的羅伯特·帕丁森,初出茅廬便出演了塞德裡克這個對整個哈利波特系列都意味著標誌性轉折的角色。
當時與羅伯特·帕丁森競爭這一角色的,還有後來成為了新一任超人的亨利·卡維爾。
而如今羅伯特·帕丁森成為了新一任蝙蝠俠。這麼說來,在《哈利波特》幕後,還上演過一出蝙蝠俠大戰超人呢。
4 小天狼星之死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小天狼星布萊克在鳳凰社結尾突如其來的死亡,相信曾看呆了許多在觀影前未看過原著的觀眾。
剛剛相認不久,還沒來得及好好相處,如父親一般的親人,又死在了哈利眼前,其痛苦程度恐怕不亞於父母的死,對觀眾的衝擊力也可想而知。
在電影之中,小天狼星最後一句臺詞是「幹得漂亮,詹姆。」
眼前這個與他並肩作戰的男孩,讓他想起了自己曾經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
這句臺詞在原著中是沒有的,配上加裡·奧德曼和「兇手」海倫娜·伯翰·卡特的精湛表演,催淚程度拉滿。
5 鄧布利多之死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對於正義的魔法師陣營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哈利更像是吉祥物,而鄧布利多才是真正的引領者。
他的死亡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觀眾喜愛角色的離開,更是將正義擊敗邪惡的難度係數拉到了最高,希望從未如此渺茫,主角們要迅速成長,才能獨當一面。
況且,殺死鄧布利多的,還是他一直以來無條件信任的斯內普,這無疑又將悲劇性拔高了一個臺階。
在電影的世界裡,一個人格近乎完美的聖人式正派,少有能比肩鄧布利多的神秘與魅力。
也許有些觀眾沒有注意到,其實鄧布利多的演員,從密室之後曾更換過一次。
因為在前兩部中飾演鄧布利多的理察·哈裡斯,在密室上映三周前去世了。
在第二部拍攝結束後,理察病情加重,劇組前去看望他,他還曾打趣:你們別想換掉我。
鄧布利多還經常被觀眾跟另一位長發銀須的巫師,《指環王》中的甘道夫搞混,劇組也的確考慮過伊恩·麥克萊恩接任這一角色。
但最終在後幾部《哈利波特》裡出演鄧布利多的是麥可·剛本。
6 海德薇之死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海德薇在原著中的死亡有極大的巧合成分,到了電影中則被改成了替哈利擋下了食死徒的魔咒,英勇護主而犧牲,顯然更配得上海德薇這隻聰明的貓頭鷹。
貓頭鷹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哈利波特的重要標誌,與飛天掃帚、魔杖一樣不可或缺。
哈利波特著名的主旋律,就是以《海德薇變奏曲》命名的。
在魔法石中,大量貓頭鷹闖入佩妮姨媽家送信的一場戲,並非特效製作,而是貓頭鷹實拍,劇組光是訓練貓頭鷹就準備了很長時間。
為了能讓貓頭鷹和佩妮姨媽對視,姨媽的扮演者不得不在身上掛上死老鼠才得以實現。
7 多比之死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多比的犧牲成為了《死亡聖器》上下兩部的分界線,可見這一橋段的重要性。
在多比這個角色身上,我們能看到最直白的有關壓迫、奴役、自由、解放的表達,這也讓其成為了在電影中為數不多得以保留的家養小精靈角色。
多比自出場以來,身上便有著許多前後呼應的設計。
比如他第一次出場,是從哈利的衣櫃中闖出,身上還掛了一隻哈利的襪子。
而到了第二部結尾,多比正是因為哈利的襪子獲得了自由。
多比第一句臺詞是「哈利波特」,在他死前最後一句臺詞,是再度深情念出了這個代表反抗且給了他自由的名字。
8 斯內普有關莉莉的回憶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一段霍格沃茨暗戀故事看的多少人心碎?
一句簡簡單單的「Always」,又成為了多少人心目中最深情的告白。
他的守護神一直與莉莉的一樣,他的愛從未隨著時間削弱。
斯內普的扮演者艾倫·瑞克曼因病去世後,他的墓碑前就有粉絲用「Always」來表達對瑞克曼的喜愛與悼念。
艾倫在確認出演斯內普後,與羅琳密談了解了人物未來的劇情走向,於是把這個最初看似反派的男人,演繹的魅力四射。
而他在片場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知道些你們不知道的」。
9 弗雷德之死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霍格沃茨之戰眾多犧牲的角色都令人感到惋惜,但要說最戳我淚點的,還是弗萊德·韋斯萊的離開。
韋斯萊雙胞胎此前的每次出現,總能像是給壓抑的房間開窗透氣,能給觀眾帶來不少歡笑。
弗萊德最後都是笑著離世,但作為觀眾,我已經笑不出來了。
永遠一起出現的兩個人,現在只剩下喬治一個。
在《火焰杯》中,雙胞胎想要騙過火焰杯報名參加三強爭霸,結果被守護魔法彈開並一下變老了。
此後兩人互相抱怨扭打到了一起,這一段扭打是原著中沒有的,弗萊德說要撕掉喬治耳朵,暗示了在霍格沃茨之戰中喬治被打掉了一隻耳朵,這也是雙胞胎唯一一次見到彼此老年的樣子。
雙胞胎雖然在片中一直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都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
比如混血王子裡,為了展現雙胞胎開設的韋斯萊魔法把戲店,15個工作人員花了1年時間,設計了4000多樣玩具、包裝、海報,還有一個真正可動的巨大人偶招牌,而店內的場景在影片中一共只出現了短短80秒。
10 斯內普之死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如果給所有看過哈利波特的觀眾做個統計,票選出最催淚的電影橋段,我相信斯內普死在哈利懷裡的一段,會斷層C位出道。
斯內普對哈利所說的遺言是「看著我」。
這不是想讓哈利再看看他,甚至也不是想再看看哈利,而是想再仔細看看那雙和莉莉一模一樣的眼睛。
從第一部開始,斯內普就喜歡目不轉睛的盯著哈利的眼睛,甚至別人第一次見哈利都是注意他的閃電傷疤,只有斯內普注意的是那雙和他媽媽一模一樣的眼。
說到哈利的眼睛,讀過原著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哈利在書中是綠色眼睛,但哈利的出演者丹尼爾眼睛卻是藍色的。
原本第一部中,導演是有意讓丹尼爾帶綠色隱形眼鏡還原小說,畢竟這一設定對劇情來說作用不小。
沒想到丹尼爾竟然對隱形眼鏡過敏,沒帶多久眼睛就腫了起來,於是最終放棄了美瞳計劃。
另外,艾瑪原本為了還原赫敏,是應該帶標誌性的齙牙的,結果帶上牙套導致她念詞吐字不清,最終也不得不放棄。
《哈利波特》十年8部影片當中的有趣細節與幕後故事,一次肯定是說不完的,光是八部影片的片頭字幕設計,大概就能拿出來聊一篇。
而我最喜歡的就是整個系列裡那些前後呼應的小心思。
比如第一部中,哈利一行在火車上放走了一隻巧克力蛙,最後跳到窗外被風吹跑了。
而到了最後一部結尾,哈利的孩子們登上火車,一隻巧克力蛙又不知從何而來的跳到了窗戶上。
故事會一直繼續下去,魔法也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