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蘭你的準考證,怎麼又又又丟了。
高考臨近
作為參加考試的最主要憑證
準考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兩天小編親身經歷,多個社交群都在刷屏這樣一條消息。
這條消息是:「有誰認識楊貴蘭這個孩子 ,麻煩告知一聲,準考證掉在104路公交車上 ,放在新西站調度亭自己去拿。
請轉發!
日行一善,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能找到這位同學,孩子考上大學不容易。謝謝!
(誰的群多 看到請轉發)」。
轉發的人中不乏教師、校長、教導主任、公務員等。
教師因為職業關係,或者本身就經歷過學生丟失準考證而進不了考場的事,所以,個別老師沒有多加思考,就隨手轉發了。
其實,這種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轉發此類謠言,危害性更大。
因為公眾對於他們的信任度很高,所以就出現了「老師都轉了,這還有錯」的論調,轉發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是一種趨眾心理。
對此小編必須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別傳了!
此類謠言能夠避開我們心理雷達的監測,因為它恰好是我們已經相信的,或者願意相信的東西。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多數人內心是善良的,而我們的善良被一些人利用了。
另外,也同時看到了許多朋友的不加思考,這讓我想起了雙黃連脫銷。。
「雙黃連能預防新冠肺炎」
「加熱口罩可以消毒」
「喝酒能預防新冠肺炎」
「抽菸的人不易被感染」
疫情期間
各種真假信息通過網絡擴散開來
還有很多你熟悉的謠言,比如綠豆湯能治非典,狂犬病犯了是學狗叫,WiFi會致癌......
時代在更迭,謠言屹立不倒。
這些看上去荒誕的謠言,還是被傳得起勁兒。
很多後來被證實為謠言
回看這些謠言,有些明明看起來很荒謬,為什麼還會有人信呢?
對於謠言的定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時的一位德國的心理學家,謠言心理學的先驅斯特恩。
斯特恩對謠言進行了大量實驗,最終發現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大量縮減、改變。
「越到信息鏈的末端,故事就越簡短,最後成了一句概括語。」
因此他提出「主體鏈(chain of subjects)」的概念,在主體鏈中,信息通過口耳相傳,主體卻不用擔負解釋的責任。
人們在感到焦慮時散布謠言通常,不確定性會滋生焦慮-我們希望對世界有清晰的認識,而當我們感到不確定時,我們會感到焦慮-焦慮本身與謠言傳播有關。
一些研究表明,易焦慮的人群焦慮更容易散布謠言。
在人類的情感世界中,有一類情感是共通的,比如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弱者的同情,對親人的關懷,對破壞道德的行為的厭惡等等。
這些情感,維護了我們所處這個社會的和諧。但是,當這些樸素的情感被壞人利用,這些情感就成了我們的弱點。
當這些情感變成我們當下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付諸於語言或文字時,我們就成為了信謠傳謠的那個人。
雖然我們與壞人不同,我們出於真誠的情感來表達我們在某一事件上的認識,但在結果上看來,我們做的,與那些壞人做的是差不多壞的事情。
所以,愚不自知即為罪惡。
有這樣一句話:闢謠的成本是造謠的十倍。
這在心理學上叫「逆火反應」,Cass R. Sunstein的《謠言》中說到,「對錯誤觀點的糾正反而會強化我們對錯誤觀點的堅持」。
更多人是「管你怎麼說,我有這麼想的權利。」
就像我們小時候玩過的「傳話遊戲」一樣,傳到最後一個人時,這句話已經被改到面目全非了。謠言其實是場大型傳話遊戲,每個參與進來的人,都是一個演員,在自己的認知裡,對信息進行刪減和擴充。
現在的虛假信息實在太多,多數人現有的科學水平實在難以提防。
「這些震驚...」、「記住了...」口口相傳久了,它的信服力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剝開這些謠言的假面,你會發現,生活真的沒有那麼多「不可以」。
謠言和騙子,像一對孿生兄弟,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絕對是的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性格,凡事都要摻和一腳,而且事越大,他們可越是歡騰,鬧得也越兇。
智商稅緊隨其後,搜刮看到的一切東西,從愛情到身體,從財產到生命。只要你敢相信,他就毫不猶豫的把你掏空。
在你不知道看到的消息是真是假時,不妨先問問自己以下這幾個問題:
1.這種說法是否有可靠的消息來源?
2.別人相信這個說法嗎?
3.有沒有足夠多的證據支持這種說法?
4.它與我們過去所相信的是否一致?
智商稅交的少了,謠言和騙子的市場就沒有了。
你要是被騙了,要多從自身找找原因。
助力高考小貼士
1、如果撿到準考證,該怎麼辦?
請第一時間撥打110,交給警察蜀黍。
或者按照準考證信息交送至考點,交給考點執勤民警或老師。
2、如果真遺失高考準考證!
保持冷靜;和考點的學校老師、帶隊老師講明情況,尋求幫助。
3、如何補辦準考證?
第一時間諮詢老師,到所在地區招生辦公室補辦。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