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家軍的戰鬥力在同期的南宋戰鬥序列當中排名第一,應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打造這種無敵雄獅的根本,是嶽飛通過反建制的方法實現的,而中興四將的其他三位,本身都是出身于禁軍體制之內,與起於草莽的嶽飛截然不同,故而模仿不了。
眾所周知,宋朝軍隊可以簡單地劃分為三類:禁軍(中央直屬精銳部隊,駐防戰略要地),廂軍(戍守各州郡的地方軍),鄉兵(民兵組織)。由於宋朝採取了獨特的募兵制,並且將其賦予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功能,久而久之,造成了禁軍數量龐大(高峰期軍隊員額超過200萬)、機構極度臃腫,兵員素質低下,自然沒有什麼戰鬥力。廂軍呢,則因需要承擔地方政府的各種雜役,漸漸的變成了打醬油的雜役部隊,空有軍隊之名,而無軍隊之實。反倒是鄉兵,尤其是邊境地區的鄉兵,民風剽悍加之要守護家園,勇猛善戰。
首先,嶽飛正式開始真正的軍旅生涯,是在他第三次投軍,並且加入的是臨時招募的義勇軍,而非正式的官軍。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在相州城裡,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嶽飛在深明大義的母親姚氏勉力之下,加入了這支義勇軍。由於嶽飛前兩次投軍都是在正式的官軍之中,深深體會到了宋軍兵制的腐朽無能,故而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
同為「中興四將」的另外三位:張俊、劉光世和韓世忠,彼時都是北宋西軍(即駐紮在西北地區禁軍)的中下級軍官,妥妥的體制內建制派。
其次,嶽飛從老將宗澤處學會了如何整合利用民間的悍勇之士和招撫盜匪為己所用。
北宋民間有句感嘆:「宗澤在則盜可為兵,杜充用則兵皆為盜。」對宗澤的推許與對杜充的鄙夷表露無遺,好巧不巧,嶽飛恰恰先後在他們二人帳下效力過。嶽飛前後兩次隸屬宗澤,在這兩次之間,嶽飛實際上是率領自己的部屬在太行山孤軍奮戰,第二次得到宗澤賞識,並親自給予提點,受益匪淺。
嶽飛認同宗澤,自然無法接受杜充這種懦弱無能的將領指揮,於是乎建康失守之後,主動脫離杜充,獨自領兵渡江北上,在江淮之間打遊擊戰,乘機再次收攏潰兵盜匪,擴大軍隊。
最後,在徵討流寇、北伐偽齊,以及平定鐘相楊么起義過程中,繼續挑選勇健之士,軍力繼續擴大。
從嶽家軍的創建過程不難看出,其士兵來源主要是民間和盜匪中悍勇之士,再加上潰兵中少許精悍士兵,完全是都是嶽飛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挑選的,與其他軍隊大多是朝廷徵募而來的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