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投訴維權,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李健,一個低調的有才華的歌手,鮮少有個人生活曝光,低調到離開工作,幾乎就完全消失了。
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且當初是被保送的,擁有著帥氣的外形。
有才華、高學歷、低調講生活,簡直就是網絡小說中的完美男主。
不過李健也有被一直吐槽的地方,那就是一直沒有要孩子。
李健談不要孩子,這是聽過的最霸氣的回應了
很多人,都是如此,當發現和我們不同的人的時候,會容易引發質疑,更有甚者是不友善的言論。
李健有著如此好的外形條件和學歷條件,要知道他的妻子甚至比他更優秀,是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可是兩個人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要孩子。
當初有記者採訪中這樣問:「你不要孩子,是不是也因為迷戀青春,拒絕成人的世界呢?」
李健說:「跟那沒關係。我覺得沒有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沒什麼了不起的,也不是什麼瀕臨滅絕的物種,沒有必要延續自己。」
面對外界的質疑,李健也是心淡如水,引用了崔健的一句歌詞:「人言並不可畏。」
兩個人都是高材生,卻稱沒有必要延續自己,引發了網友的熱評。
有人說:活得太通透了!這輩子把自己活明白就行了。
還有人說:你們這基因都沒有必要延續,別人豈不是更沒有必要了?
還有人說:這麼優良的基因不要孩子,簡直就是對不起人們對不起國家了!
丁克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眾生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網友的評價一半是有點誇張,對於李健來說,讀書讀到清華大學,妻子讀到清華博士,確實是優秀,但是正如李健所說,不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也不是必須要延續後代。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精英有權利選擇不生,普通大眾也有權利選擇要一個或者是兩個孩子來豐盈自己的生活。
我們沒有必要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是否選擇要孩子,跟個人的經歷和感悟有直接的關係
有個朋友如今已經35歲,一直沒有要孩子,不過也正是因為她拒絕要孩子,談了幾次戀愛都是以分手終結,她始終沒有遇到那個願意跟她攜手共度一生的人。
她以前並沒有這麼堅定地不要孩子,後來她經歷了生離死別,父母先後離世,那種揪心的牽掛讓她始終記憶猶新,她說不希望再有這樣的牽掛了,一個人走完這一生挺好的。
不過在別人看來,她的生活略顯寂寞,總是一個人出出進進,我們很容易想到她老年之後的情境。
她很坦然:「一定很慘,不是還沒到麼?」
尊重「丁克一族」,不影響我們自己的正常選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生活狀態都是合理的,我們應該給予那些一直沒有要孩子的人最大的尊重,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像我們一樣結婚生子,然後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培養孩子身上,看著孩子慢慢長大。
其實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丁克一族會影響普通大眾要孩子的決心,也沒有必要認為我們的觀念會改變丁克一族的觀念,彼此是很難改變的,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的經歷。
圍觀完別人的生活,我們還是會根據自己的現狀選擇生孩子、生二胎。
養孩子的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現如今養孩子的意義早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所以才有一些人選擇不要孩子,一直是二人世界。
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否則老年畢竟很悽慘。
現在防老靠自己的積蓄和退休金,基本不靠孩子。
但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可以增加很多樂趣,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從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到變的聰明伶俐,這個過程是很治癒的。
其次,養育孩子,可以滿足我們個人在某種程度上的虛榮心,比如說我們靠著自己的毅力和耐心把孩子教育的非常好,這個時候我們的虛榮心就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再比如說養育孩子十幾載,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這一刻才是我們人生的高光時刻。
什麼時候要孩子、養育幾個孩子,最好有個總體的計劃
1、給自己做一個大體的規劃
每個人的人生進程細節是無法控制的,但是大體方向還是可以預知的。
我們至少要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系統的規劃,準備什麼時候要孩子,預備養幾個孩子。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目標之後,事業上也容易有規劃和動力。
對於養孩子這件事,還是在計劃中比較好,意外總是會打亂生活節奏,且讓自己變得手忙腳亂,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
2、涉及到現實,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
涉及到每一個人生階段的現實,還是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有的人是養得起,但是因為受到觀念和人生經歷的影響不想生,但是有的人卻是條件有限,卻不停生。
養育孩子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投入大量的錢物,如果條件不具備,不建議衝動下要孩子。
3、要綜合整個家庭的情況來
這裡的家庭情況是針對,如果孩子到來,是媽媽辭掉工作專職帶娃,還是有老人支撐幫忙帶娃,這也是我們考慮的細節問題。
如果媽媽辭掉工作,生活水平是否會嚴重下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建議媽媽們衝動下做這樣的選擇,生活會被各種細節打敗。
再有就是如果老人幫忙帶娃,媽媽是否可以權衡家庭關係,適當讓步,接受老人的一些傳統觀念,這也是必須要考慮在內的。
凡事有預算,有計劃,孩子到來以後才不會慌了神,生活節奏也不至於被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