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大爆炸的餘暉,但是經過137億年的宇宙膨脹,它們的波長早就超過了我們人眼的極限,所以我們會覺得宇宙是黑暗的。
何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宇宙大爆炸的38萬年之內,宇宙還是如此緻密、如此炙熱,以至於它的能量高於原子的電離能。當時的氣體都是等離子體,也就是說電子是以游離的形式存在。這時候,光會和這些電子耦合,不斷被吸收並被重新發射出來,光無法透射出來。因此,當時宇宙是不透明的。
但是,隨著宇宙膨脹的繼續,宇宙的溫度開始降低。當它所對應的能量小於原子的電離能時,電子開始被束縛進原子中,原子的形成就此開始。此時,光的傳播不再有阻礙,宇宙大爆炸最初的光芒就傳播開了。
當宇宙繼續膨脹時,這些光的波長就被持續拉長,到現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如何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起初是由伽莫夫、阿爾弗和赫爾曼所提出的,但是該理論當時也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因此實驗觀測被擱置了10年之久。但是實際上,那時候已經有一些觀測顯示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跡象。
194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迪克製造了一臺波長1.25釐米的射電望遠鏡,並發現了溫度為20k的「天空背景輻射」。但是當時人們不熟悉宇宙大爆炸的相關理論,迪克也就未能把這些發現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聯繫起來。事實上,由於當時射電望遠鏡精度有限,20k的「天空背景輻射」實際上就是3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63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開始利用6.1米的喇叭狀接收系統用於宇宙射電源的絕對測量。他們研製的輻射計裝備了低噪聲的紅寶石激射器,因此靈敏度有了保障。當他們把天線對準沒有射電源的天空時,測得的噪音為7.5k。扣除大氣貢獻的2.3k和地面天線的1k,還剩下4.2k的溫度。無論天線指向何處,這個剩餘的噪音總是存在。
後來他們經過更精密的測算,把剩餘噪音的溫度鎖定在3.2k。由此,他們把這發現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聯繫起來。後來,他們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更精細的宇宙微波背景圖像
1989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宇宙背景探測器衛星(COBE),並發布了觀測到的圖像。數據顯示,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為2.726k,並且與黑體輻射相當吻合。這種輻射高度均勻,各向同性,說明宇宙是均勻的。不過,根據宇宙暴漲理論,這種輻射還應該有一點各向異性。這種各向異性也為兩位物理學家贏得了20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後來,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探測器發布了更為精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給物理學家帶來了希望,他們可以從中發現宇宙的更多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