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何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找到幸福生活的「紅色密鑰」?人民網記者走訪發現,時下,全國多地緊緊圍繞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破解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引導群眾廣泛參與,各類組織積極協同,探索出了一條看得見、用得上的基層社會治理之路。
「紅色驛站」為民服務零距離
「艾溪湖的紅色文化讓人眼前一亮!」
「借用過母嬰室,明亮整潔很貼心,工作人員很溫暖,設施也很贊。」
「急救箱裡的藥品很全,傷口得到了及時處理,非常感謝,點讚!」
……
在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區艾溪湖溼地公園,遊客們對天鵝湖畔的「洪城紅·溫暖家」紅色驛站讚不絕口。站內窗明几淨,物品擺放井然有序,鮮紅色的志願服務愛心標語格外醒目,空調、飲水機、雨傘、醫藥箱、微波爐、輪椅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溫馨簡潔的布置令人如沐春風。
艾溪湖紅色驛站。人民網 梁秋坪攝
艾溪湖紅色驛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將驛站設置在公園,就是為了把溫暖送到大夥身邊,讓遊客熱了有地方涼快,渴了能喝口熱水,累了有地方歇腳,閒下來能長見識。」
據介紹,除提供便民服務外,驛站還組織黨員、發展對象、入黨積極分子開展黨建宣傳、黨員教育管理、紅色故事宣講、主題黨日活動等工作,將「紅色」鋪到群眾的身邊。
2018年8月以來,南昌市啟動城市基層黨建「洪城紅」行動,通過整合街道社區、各行業系統的場所、人員、資金等現有資源要素,打造集黨員教育管理、一線人員關愛、為民便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紅色驛站」。兩年多來,一座座立足「做足黨味、做暖家味、做濃情味」的「紅色驛站」在南昌市大街小巷紮根開花,成為為民服務零距離的生動實踐。
不僅是南昌市,如今,統籌現有基層服務陣地資源,因地制宜建設的紅色驛站在全國各地湧現。上海市楊浦濱江岸線上,6座像「人人屋」一樣的開放式黨群服務平臺成為江邊最靚麗的風景線;湖州市吳興區建成57座紅色驛站,傳遞「26度最舒適的城市溫度」;桂林市象山區將黨建嵌入轄區養老服務,打造特色黨建品牌……
「紅色驛站將黨建和服務有機結合,通過小而精的點位布局、接地氣的為民服務方式,打造了百姓家門口的黨建『微陣地』,拉近了基層黨組織和群眾之間的距離。紅色驛站如星星之火般,在基層積蓄著燎原的紅色能量,引領著基層治理走向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唐任伍表示。
「紅色管家」管好社區大小事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浪花苑社區的「紅色管家」陳宏在鄰裡街坊中擁有「超高人氣」。每次出門,迎接他的都是居民們的笑臉和問候。
浪花苑社區是一個有著88幢居民樓的動遷社區。和絕大多數動遷社區一樣,社區也存在著業主對物業不信任、物業管理混亂、小區內車輛亂停等問題。
社區治理瓶頸如何突破?2018年初蘇州工業園區決定以浪花苑社區為試點,啟動「紅色管家」項目。社區黨委書記陳宏化身「紅色管家」,帶領工作人員創新打造「紅色物業」,全面構建「紅色網格」,協同共建「紅色家園」。昔日「髒亂差」的社區正蛻變成「美佳淨」的幸福家園。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開發建設的新城,外來就業人口佔到總人口近九成。居民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需求集聚,給社區治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為此,2018年,蘇州工業園區將「管家」理念引入基層黨建工作中,推出了「紅色管家」黨建品牌。時至今日,「紅色管家」已融入園區居民日常生活中,成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
蘇州工業園區「兩新」工委副書記張偉表示,「紅色管家」基層黨建項目為基層黨組織指明了一條「組織黨員、整合資源、服務社區、培育文化」的路徑,將黨建工作的優勢和活力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和動力,為探索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園區樣本。
像陳宏這樣的「紅色管家」,在全國還有很多。他們化身「調解員」,助力矛盾糾紛化解;他們成為「安保隊」,堅守疫情防控主陣地;他們也是「多面手」,為居民解決生活「小煩惱」……
「黨員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不僅能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激活基層治理的『紅色基因』,而且能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推動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升治理成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文化研究室主任周慶智認為,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發展階段更要堅持黨建引領,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組織力、戰鬥力,調動黨員幹部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以黨建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基層治理不斷創新發展。
「大黨建」引領治理高效能
說起自家小區黨群服務站,貴州省貴陽市金陽街道金元社區的居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這個黨組織不一般,『133』工作法讓大夥很心安!」
金元社區人口過萬,人員結構複雜,社區管理難度大。自2013年成立以來,不少黨員自願加入小區管理,自發組建「紅滿園宣講隊」「紅袖標巡邏隊」「手拉手法律諮詢隊」等多支志願服務隊,協助社區居委會建設「美麗金元」。
「剛搬來時,人生地不熟,小孩又不在身邊,我和老伴心裡真沒底。居委會知道後,經常上門噓寒問暖,還組織我和老伴一起參加各種黨支部活動,感覺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回憶起幾年前剛入住小區的情形,宋順華老人感觸很深:「現在我和老伴一有空就參加居委會組織的志願服務、巡邏、環境整治等活動。作為金元社區大家庭的一分子,我們都該盡份力。」
金元社區黨群服務站路標指示牌。人民網 梁秋坪攝
2019年,金陽街道以金元社區為試點探索創建「三感社區」。社區迅速建立起「金元社區居委會黨群服務站」,提出「133」工作法,並打造了「15分鐘便民服務圈」。
「『133』工作法中的『1』指的就是基層黨建,兩個『3』分別指的是主動聆聽、主動對接、主動服務和持續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個工作法是我們貼近居民的法寶。」金元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袁琴感慨道:「作為一名基層黨務工作人員,許多工作雖然瑣碎,但卻十分重要。必須要在情感上和群眾『零距離』,講群眾語言,和群眾打成一片,做到知民情、解民難、化民憂、暖民心。」
金元社區是金陽街道推進「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縮影。面對街道群眾多元化層次的需求,金陽區街道黨工委花「大心思」、下「苦功夫」,以「大黨建」工作格局引領街道「大發展」,建設居民、物業和樓宇三個領域「黨群服務站」,壯大「黨建朋友圈」,通過黨建引領推動街道面貌全面改變與提升。
「大黨建」因其特有的區塊聯動、協調共進的效果,廣受群眾讚譽。如今,在全國各地,「大黨建」正以新的形式演繹著黨建工作的新思路,引領基層治理高效能、精細化。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治黨,重在基礎。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既是新時代賦予黨的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路徑。作為社會治理的「紅色引擎」,把基層黨組織拉起來,讓黨員幹部衝上去,才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有力、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