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2013·北京高三)「高原明珠」——滇池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湖泊。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圖示地區旅遊資源豐富多樣,分布廣泛。
(1)歸納圖中自然旅遊資源的類型,描述人文旅遊資源的分布特點。
(2)簡述滇池的形成原因。
荷蘭(3°E~7°E,49°N~53°N)是世界最先進的花卉生產和出口國,其花卉70%由玻璃溫室培育。近年來,昆明地區吸引了來自荷蘭花卉繁育、種植企業的大量投資。
(3)比較荷蘭與昆明兩地花卉種植的氣候條件差異,並指出主要影響因素。
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地區是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主要發展礦產採掘和冶煉、煤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及生物製藥等優勢產業。
(4)指出滇中地區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優勢區位因素,並說明其積極影響。
(5)近年來滇池流域水資源緊張,分析其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1)自然旅遊資源有地文(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3分,羅列圖例不得分)
人文旅遊資源主要分布在滇池北部(昆明附近)及沿岸 低地。(3分)
(2)由於構造下沉(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斷層)(2分),降水、河流匯入形成湖泊(2分)
(3)荷蘭熱量不足,光照不足;昆明四季如春(熱量充足),光照充足。(4分)(或「昆明比荷蘭全年熱量、光照充足/荷蘭比昆明夏季熱量不足,全年光照不足」,沒有寫明時間配置狀況的,扣2分)
緯度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4分)
(4)能源、原料(礦產、生物資源)、勞動力、地價。(4分)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化進程,緩解就業壓力,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任選三項,6分)
(5)自然原因:降水年際變化大(乾旱加劇/蒸發量增大);人為原因:人口增長(城市發展),工農業用水量增加,(滇池)水質惡化(水汙染嚴重)。(8分)
典型例題二:(2018·北京高三期末)讀下圖「昆明城市邊界變化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概述1984-2014年昆明城市空間範圍的變化特點,說出昆明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鬥南國際花卉產業園」是亞洲最大的鮮花生產和交易中心,日上市鮮花66個大類,300多個品種。每日有近百噸鮮花從這裡銷往日本、韓國等地。
(2)簡述鬥南花卉大量銷往日本、韓國的原因。
近年來昆明的城市定位由製造業中心向國際貿易、會展中心轉變。大量製造業企業向周邊地區轉移,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
(3)說明昆明產業結構調整給周邊地區帶來的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
(1)城市空間範圍擴大;主要向東南(或向東、向南)擴展;城市拓展速度加快;山地、湖泊。
(2)緯度低,熱量充足,適宜花卉生長;全年生長期長,產量高;花卉品種多樣;勞動力成本低;地價低,競爭力強;日本、韓國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鄰近機場,航空運輸便利。
(3)促進周邊地區的工業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基礎設施完善,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加就業及當地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典型例題三:(2020·河南包屯高中高二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1年 9月5日至9日,由雲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昆明市人民政府、雲南省花卉產業辦公室、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雲南世博會集團承辦的「2011中國昆明國際花卉展覽」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
材料二 雲南省輪廓圖
材料三 昆明和荷蘭花卉生產各項條件貢獻率表(%)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角度,分析雲南省的主要氣候特徵。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昆明發展花卉生產的有利條件。
(3)根據材料三,分析促進昆明花卉生產的措施。
參考答案:
(1)緯度位置較低,地跨熱帶、亞熱帶,熱量豐富(年均溫較高);地處我國南部,夏季風影響大,降水豐沛,乾濕季分明,雨熱同期;東部為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氣溫年較差小;西部地勢高低懸殊,氣候垂直分異明顯,氣候類型多樣。
(2)熱帶及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降水充足;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國內及國際需求量大;鐵路及空運便捷。
(3)提高冷藏保鮮技術;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發新品種;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鮮切花水平及相關產品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大宣傳力度等。
典型例題四:(2018·重慶八中高三月考)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水蝕荒漠化是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在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植被破壞、土地生產力下降的土地退化現象。下圖為2000年、2008年、2015年滇池流域水蝕荒漠化分布圖。為了保護滇池流域生態環境,2017年7月,昆明市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滇池流域和西山重點保護區域採石採砂點關停和治理修復的通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在滇池流域和西山重點保護區域內的一切採石採砂點開採行為。
指出滇池流域2000~2015年水蝕荒漠化的總體變化特點,並分析山區開採砂石對當地水蝕荒漠化的影響。
參考答案:
變化特點:水蝕荒漠化面積減小,程度減輕。影響:開採砂石會嚴重破壞植被和地表結構,產生大量的土體、石塊堆積物;山區地表裸露,含蓄水源能力下降(當地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徑流增大,疏散的表土及石塊極易隨之流失,加劇水蝕荒漠化,植被難以恢復。
典型例題五:(2019·雲南師大附中高三月考)(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滇池溼地,是昆明的一張靚麗名片,曾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中國最美溫地」。2019年,將在滇池周邊新建了7塊地,預計到2020年滇池溼地面積不低於90萬畝。經過10多年的生態修復,目前滇池湖濱已經初步構建了一條植被覆率超過80%的環滇池閉合生態帶,形成了一條以自然生態為主、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濱生態綠色屏障。
分析滇池溼地交化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
有利:溼地面積增加,滇池蓄水量加大;溼地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加大;生物多樣性增加;環境淨化能力增強;使城市更加親近自然。(任答四點)
不利:耕地面積減小;城市建築後備用地減小等。(任答一點)
典型例題六:(2019·湖南師大附中高三)(地理一—選修6:環境保護)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滇池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稱。近年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滇池泥沙含量不斷增多,透明度不斷下降。目前,湖底存有淤泥8000萬~1億m3,滇池外海水質降至劣五類。
推斷滇池湖底淤泥物的來源,提出防治滇池淤泥增多的合理措施。
參考答案:
淤泥來源:水土流失衝進來的泥沙沉積;湖內的藻類等動植物死亡後的沉積;大氣中的灰塵、顆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積;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廢棄物。
措施:流域內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保持水土,減少入湖泥沙;嚴禁亂倒垃圾、濫砍濫伐和違法採礦取土;加強對湖岸地區的工程建設和工業生產的規劃與監管;實施湖底疏浚清淤工程;退耕還湖,恢復湖泊生態環境;建設引水工程,促進水循環。(任答3點即可)
典型例題七:2018·全國高三專題練習)(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滇池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稱,但近年來,滇池汙染十分嚴重,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2016年2月27日下午,昆明市召開2016年滇池水汙染防治暨草海治理攻堅工作推進會,安排布置2016年乃至「十三五」時期滇池治理各項工作,力爭早日重現滇池水清岸綠河暢的美麗風採。
說明滇池的生態功能並分析滇池受汙染後難以治理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功能:調節氣候;淨化水體;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原因:工農業生產及生活廢水大量排入;滇池屬於內陸湖,自淨能力差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