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這樣兩條新聞:
山西省長治市將把裸眼視力和體重考核結果納入中考總成績的消息。
雲南將體質健康監測計入初中學生體育考試之中。
雖然我的大部分朋友都在上海和北京的,但這兩條新聞當時還是在朋友圈小小刷屏了一下。
管理學的經典名言,什麼被衡量了,什麼就會被重視。
儘管很多人都在吐槽,一邊課業壓力那麼大,一邊還要抓視力。但這個趨勢,已經很明確指出了方向。
如何戰略性地「兩手抓」,可能才是我們每個家長需要思考的。
1
打破近視的幾個迷思
談視力保護這件事,我們首先要從根源上打破幾個迷思。
1、不看、少看視頻就不會近視?
「長時間近距離看物體」都是會消耗「遠視儲備」,導致近視。
因此不僅僅是看電視,看書、搭積木,玩拼圖等等,只要符合「長時間」和「近距離」都是會有影響的。
或者上完網課,搭樂高,這也不是給眼睛休息,這些都屬於「近距離看物體」。
2、投影儀更護眼?
如果你買了投影儀,但投影的位置就是之前電視機的位置,那麼其實和看電視導致近視的風險是一樣的。
如果可以投影更遠的距離(6米以上),的確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大部分家庭的住宅條件並不現實。
另外,尤其要提醒的是,看投影要避免黑暗房間看,室內環境和眼睛所看到的亮度反差過大,會加速眼睛疲勞。
3、藍光眼鏡更護眼?
美國眼科協會指出,除非醫學必需,你的眼科醫生建議你佩戴,不然普通人不需要戴藍光眼鏡。
沒有任何研究可以證明藍光眼鏡的有效性,當然如果你單純就覺得戴著舒服,或者有心理作用,那也行。
畢竟,對一部人來說,心理作用也是作用,如果可以緩解你情緒,那這筆錢花的也是值的。
4、護眼燈更護眼?
「護眼燈」最大的兩個賣點就是過濾藍光和避免頻閃,藍光上面一條已經說了,那麼來說說頻閃。
只要是幾百赫茲以上的普通燈具,都不存在肉眼可以感受得到的頻閃,所以都是合格的。
選擇學習燈,最關鍵是光源設置,當然還可以加一個「自己喜歡」。
避免室內環境與眼睛所看物體亮度差異過大,比如在黑暗的屋子裡只開寫字檯的燈,這會加劇眼睛疲勞。同理,不要在黑暗的屋子裡看手機或者視頻。
「雙光源」是黃金準則,也就是室內環境需要開燈,然後再要有個檯燈。
避免光源直射到眼睛,所以檯燈不要放置在正前方,也不要放置在書寫的手一側。如果是右手書寫的,那麼檯燈要放在左側。
2
保護眼睛真正有用的方法
預防近視,最關鍵的而且已經被驗證有效的就是,保證每天兩小時戶外活動。這可以說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了。
一說到戶外活動,總會有兩個攔路虎,天氣那麼冷或者有霧霾怎麼戶外?學業那麼重沒時間,怎麼辦?
那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1、冬季如何戶外?
有個研究結果大家不陌生吧,相比較父母都不是近視的,單方父母近視的孩子發生近視的概率提高了2.1倍;雙方父母近視的孩子發生近視的概率提高了4.9倍。(來源:中國教育發布)
很多人看了這個研究後,得出的是近視是遺傳,但研究特地指出,不僅僅是遺傳,而是近視父母的生活習慣影響了孩子,比如近視父母本身就不愛運動等。
對於真正熱愛運動的家庭,基本上沒人會提問,冬季如何戶外的?
我周圍一朋友就是這個典型,每天只要沒有嚴重霧霾,他就帶著孩子出門,颳風下雨都出門。有時我們旁人看很無聊,就是走路,但他們樂此不疲。
我是有了小D後改變了生活狀態,養成了每天運動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也正面影響了小D。
我們也是每天保證至少一小時去戶外,走路、跑步、跳房子、木頭人、跳繩、老鷹抓小雞,這些都是常規項目。
如果遇到霧霾,或者的確功課多了無法保證戶外運動,那麼我們室內運動也會儘量多樣化的。
帶著孩子冬天出門,其實沒那麼複雜,但考驗的是父母自己。
自己喜歡「葛優躺」,然後還嘴巴叫著,別看電視了,我們出門吧,基本上孩子也不喜歡出門的。
歸根到底,還是意識問題,而最關鍵的永遠是父母改變生活狀態。
2、學業壓力重,沒時間怎麼辦?
這也是是最常見的說法。
我在這方面的觀點一直是,選擇,就是取捨,而不是「啥好處都被我一個人佔了「。(當然,都能佔了肯定更好,但那不是選擇時的標準,而是選擇後的「賺到」)。
學業是你當下更加看重的,犧牲了戶外活動的前提下,儘量做好下面的用眼衛生。但是也能坦然接受孩子最終會戴眼鏡的「最差結果」。
1、20-20-20法則
近距離看書看電視20分鐘後,遠眺前方20英尺的地方(大概是6米的距離),停留20秒。
2、保證日常自然光的接觸
不能出門,那麼也要多多去窗口遠眺,一定記得找機會接觸自然光,這對眼睛發育很有益。
3、創造良好的近距離環境
在之前的迷思裡也提到了,護眼燈的光源設置非常重要,遵守「雙光源」法則是關鍵。這裡就不展開了。
3
重視近視表現症狀
最後,也是需要提醒大家的,一定要留意孩子近視的早期表現,這樣才能做到早發現早幹預。
如果孩子持續出現下面的表現,建議大家一定帶孩子去眼科檢查一下。
1、看遠處東西習慣眯眼或者皺眉;
2、主動抱怨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3、經常歪頭看東西(除了近視也可能是斜視)
最有效的確診是否是真性近視的就是散瞳驗光,一旦確診是真性近視,那麼目前的醫療技術還無法治癒(雷射手術除外)。
大家就需要聽從醫生建議,該佩戴眼鏡就及時佩戴眼鏡,不要自己想當然地認為,「眼鏡越戴越深的」。
4
擔心時,想想最壞結果
小D之前因為早產而斜視,2歲的時候做了全麻的眼睛矯正手術,之後眼睛一直有做隨訪。
我和先生也都是高於500度的近視,她的眼睛就不屬於「原廠設置」就特別好的。說實話,我曾經也非常擔心的。
但後來我想明白的一件事是,擔心是最沒用的,我們是拿「不確定的未來」來懲罰現在的自己。
後來我問自己,她眼睛最壞結果是什麼?近視,也許還是高度近視,可能還需要再做一次眼睛矯正手術。
想明白這些後,我反而覺得沒那麼擔心了,這些「最壞結果」我能承受啊。
大家別誤會,承受「最壞結果」並不意味著我就不管女兒的用眼習慣了。只不過,我不再是帶著「害怕」,而是帶著「愛」來做這件事。
兩者區別是什麼?
帶著「害怕」,你是清除路障,視頻不行電視不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處處嚴防死守;又或者啥都想要,既要成績又要眼睛,結果自己把自己糾結死。
帶著「愛」,我明白,哪怕最終她還是近視,幫助她建立好的運動習慣,養成好的休息習慣,學會打造正確的生活環境,這是她生活的質量必備條件。
如果不害怕,你會怎麼選?
這幾年,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