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建平村後王臺。徐報融媒記者 周杰 攝
後王臺統一建設的村民樓房。
幸福的北廟山村民張久榮。
北廟山村民在家門口的小花園休閒健身。
◎徐報融媒記者 沈揚
位於賈汪區南部、京杭運河北岸的大吳街道,交通發達,區位優越。近年來,以創建全省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示範鎮為目標,大吳街道大力推進農房改善工作,因地制宜,採用村莊搬遷集中居住、統一規劃集中翻建和公共空間全面提升等多種方式改善農房條件,惠及了近8000戶村民。
5月11日,記者走進大吳街道,在一處處別致的村居院落前,和村民嘮家常、看新房,對部分農房改善項目進行了深入的實地探訪。
農房改善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下午3點,記者來到大吳街道建平村北廟山七組,一片沿街的房屋立刻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眼前是兩層高的小樓,白牆灰瓦,耀眼的陽光下,木質軒窗閃爍著光輝,庭前庭外花草遍植,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樣的建築格局,給人一種城市裡徽派別墅的視覺感受。
「來吧,到我家裡坐會兒。」說這話的,是北廟山七組45歲的張久榮,她剛忙完事情,從外面騎著一輛自行車回村,看到幾名村民和兩個男子有說有笑,於是湊過來聽聽,知道記者來看北廟山的新農房了,熱情的張久榮邀請記者進屋裡看看。
推開房門,是一個十幾平方米的院子,院子裡種著花,花旁放有一臺洗衣機和一個洗手臺。院子的左手一側是廚房,擺著吃飯的家什,北邊則放著鞋架,換鞋後進入堂屋,屋裡的裝飾和家電布置與城市無異,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寬敞舒適。
23年前,張久榮嫁到北廟山七組,那時候的村貌,道路是泥濘的土路,房屋破舊不堪,用水用電很是問題,生活處處不方便。現在的北廟山,似乎是重換了一個村子,不僅家家戶戶早就通水通電,水泥路通到家,房屋也舊貌換新顏了,整體的生活品質提升了很大一步。
張久榮的幸福生活,大吳街道的群眾們,很多人都在享受著。47歲的王培華,是後王臺四組的村民,她和張久榮所在北廟山七組相隔不遠,兩人經常和其他姐妹結伴,傍晚時在附近的休閒廣場跳舞鍛鍊。住房與生活條件的變化,是這些好姐妹茶餘飯後經常聊起的家常。
不同於北廟山,後王臺的農房改善需要統一規劃集中翻建,花費的功夫更多。王培華是後王臺的老戶,家裡老老小小都住在村裡,過去和現在的變化翻天覆地。
「就拿我現在住的後王臺四組來說,以前這裡是塌陷地,冬天夏天都太難熬了,尤其是夏天,因為地勢低,一下大雨屋裡就漫水,我們家家戶戶就拿沙袋堵在門口,別的村子的人都開玩笑,說我們後王臺個個都是抗洪搶險的好手。」王培華尤其記得2015年的夏天,持續的大雨讓後王臺變成了一片汪洋,她站在屋裡,雨水都淹到了大腿,桌子、椅子、衣服、鞋襪,漂得到處都是,生活很是狼狽。
這樣的窘迫生活,對於今天的王培華來說,只是存在記憶裡的一個片段。2018年,後王臺四組統一規劃翻建,每戶建築面積約150平方米的兩層院落拔地而起,不僅居住面積較原來增加了近一倍,而且公共設施配套完善,有水泥路、有綠地、有水廁、有雨汙分流的汙水管道,更普及燃氣,實現寬帶和4G網絡的全覆蓋,大大改善了居住條件,提升了幸福指數。
近8000戶在農房改善中受益
記者了解到,北廟山與後王臺,都是大吳街道建平村下轄的自然村,近年來,建平村採取多種形式,先後實施了近2400戶村民居住環境提升工程,切實改善了農民群眾住房條件,而放眼整個大吳街道的農房改善工作,建平村所做的只是一個縮影,近8000戶村民在大吳農房改善工作中受益。
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是大吳街道農民住房改善工作的主戰場。近年來,先後實施湖裡村1650戶、建平村1600戶、兩妥村400戶、桃園莊300戶村莊整體搬遷,新建了一批現代化社區,完成了前張莊、河上莊、雙樓、解臺等五個片區1600戶,41萬平方米村莊搬遷,並整理成片產業用地近1500畝,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進駐,既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也增加稅收補充了集中居住區建設資金。針對短期內不具備整村搬遷條件的村民,大吳街道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鼓勵經濟基礎較好的村組,按照村民自願、整組翻建的原則,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先後完成蔡莊村780戶、韓園村280戶、後王臺278戶、張莊225戶和對圩90戶村民房屋翻建工作,水、電、氣、網等配套設施齊全,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針對不具備整組翻建的村組,大吳街道則積極推進村莊環境提升工程,投資5000萬元,對廟山、小吳、閆莊等村組進行人居環境整治,一方面統一建築風格,對600餘戶民房進行統一外立面改造,讓老舊民房煥發新生機,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公共空間治理,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