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2021-01-09 人民政協網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款款的女聲吟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將聽眾帶入1000多年前中國文字創設的古典意境。思緒未收,又見這位溫婉的女性,手抱半梨形的「最中國」樂器———琵琶,走上舞臺,悽美哀婉的《思春》、離思悠悠的《柳月辭》,隨著她指尖的舞動,引領現場的200多名聽眾,跟隨她,跨越千年,感受中華文化獨特的藝術語境。

這是4月8日,國家大劇院舉辦的「經典藝術講堂——吳玉霞琵琶名曲賞析專場」中的一幕場景。

「文化傳承的認知度,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場景來驗證。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意境』、『神韻』和『詩情畫意』,這種獨特的意蘊、神情和表達方式,恰恰是琵琶最具獨特魅力,也最應該堅定地傳承和『講好』中國故事」。

走下舞臺,與記者面對面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言語和姿態中,都透著寧靜與篤定,猶如現場聽她彈奏琵琶時,強大的場域感染力,將跨越千年的中華文化畫卷徐徐打開。

自幼學習琵琶演奏,最終成為中央民族樂團首席琵琶演奏家、副團長,近年又轉入教學研究,吳玉霞與琵琶———這件「很中國」的樂器相親相伴了近半個世紀。隨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出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登上世界著名音樂殿堂,見過各國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反饋,談起如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吳玉霞藉助自己的演奏心得來表達:「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渲染。只有在演奏中,表達出一種音樂文化、一種藝術門類獨有的格調和情致,而不單單是速度、力度和快感的數據複製,若為取悅觀眾而彈,那你的演奏不能真正打動人心。」

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吳玉霞十分認同,在她看來,音樂表達無需太多的語言,這是一種心領神會。

一個人,一把琴,與世界音樂對話著。

近年來,吳玉霞演奏的由德國作曲家老鑼將劉德海先生創作的琵琶曲改編成琵琶與樂隊的《天鵝》;最近又與德國指揮家馮·艾倫巴赫攜手寧波交響樂團成功演繹的琵琶協奏曲《春秋》和《雲想花想》……

談起這些文化交流中令人難忘的場景,吳玉霞言語中透著喜悅與感慨。

「我知道,這並非是自己的演奏有多麼高超,而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魅力感染和影響著他們走近和了解中華文化。」

從感動於世界各國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喜愛、與中國音樂家的積極互動,到靜下心來研究思考:以琵琶為代表的中國民族音樂,為何如此博得世界各國觀眾的讚譽?到底大家喜歡她什麼?

吳玉霞給出的答案是:中華文化中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神韻。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首《琵琶行》寫出了這件樂器獨特的韻味。

琵琶起源於秦漢,盛行於唐代,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國樂之瑰寶。在兩千多年的音樂歷史長河之中,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我國樂壇上獨領風騷。在我國種類繁多的民族樂器中,無論從形制、音樂性、表現風格,琵琶都具有濃鬱的民族審美特徵,洋溢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

吳玉霞認為,從這個角度看,琵琶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樂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積澱著特定的民族意識和精神意蘊。

同時,琵琶是中華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定會為那裡美輪美奐的壁畫所傾倒。其中,壁畫《無量壽經變》的局部《反彈琵琶》被公認代表了敦煌藝術的最高繪畫水準。

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反彈琵琶》的繪畫色彩和舞蹈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無疑,琵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也可以說,琵琶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歷史。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琵琶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

一把圓潤優雅的琵琶,背後講述的卻是波瀾壯闊的絲綢之路故事,展示著絲綢之路文化的個性和融合,是盛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友好見證。

「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傳播者。」吳玉霞堅信這句話,也踐行著這句話。在她看來,琵琶這件民族樂器能被廣大中國百姓所接受和喜愛,與眾多藝術同道不遺餘力地推廣普及分不開。她的《琵琶名曲賞析》專題講座每每在調動興趣、激發靈感的同時,更使愛樂者對琵琶音樂、對民族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為琵琶藝術的廣泛傳播積累穩固的群眾基礎。

用心、用情、用智,是樂者心境與情懷的表達,而「技道合一」則是吳玉霞高超技藝的審美認知。

「我會把每次的演出和講座,都當做唯一的一次認真對待。作為職業藝術家,我們真誠走向民間,並不局限於高端藝術殿堂,本身對我們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作為中國著名的音樂家、優秀學科帶頭人、全國政協委員,無論以何種身份,吳玉霞都自覺踐行和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和義務,使更多人走近並了解中國民族音樂、了解中華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她說,這也是她一直努力前行的動力。

2016年5月,吳玉霞曾與付丹、範慧英共同編寫了《零基礎學琵琶》,教材上市不到一年,就脫銷再版。

「從這點看來,中國民族音樂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們現在的藝術教育大多停留在少年兒童單個層面,其實要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不僅要關注下一代,包括年輕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樣需要關注。講述中國故事,培育文化市場,需要多方位展現。」

今年全國兩會,吳玉霞遞交了一件有關藝術領域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提案。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要善於從中取其精華是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信心之源,要大力倡導大眾和普及性的美育教育,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區的地域風格、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發展一人一藝,將不同藝術門類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後繼有人。」

在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深入走出去方面,吳玉霞建議在向世界展現中華優秀作品的同時,要注重展現中華文化的藝術智慧與文化精神。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中華文化要有尊嚴地「走出去」、「請進來」,多一些「留得住」、「傳得開」的作品與項目。

「一個成熟的藝術理念形成,源於大量的時間積累和文化思考。文化發展,需要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但更需要有文化自信和高度自覺。我們期待有多一些的乾貨、真貨,即接地氣的富有『涵養』之作,不希望『類同』或以『人海戰術』充其量。我始終認為,藝術表達離不開真誠。作為中國人,對於本國的民族文化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在增強自信的同時,尚需多一些『走心』之作。」

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琵琶及其演奏技藝發展、完善的過程足以表明中華文明兼容並蓄的偉大所在。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充滿民族自信的美育師資、需要充滿民族自信的藝術家。」吳玉霞說,為了目標而追尋,自己樂此不疲。

相關焦點

  • 了解中國琵琶的十大名曲
    了解中國琵琶的十大名曲琵琶是中國最有名的樂器之一,而至今也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琵琶十大名曲是什麼?《塞上曲》此曲細膩地描寫了王昭君對故國家園的思念。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成。但據楊蔭瀏查證,道家中並無此曲。樂曲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華彥鈞根據他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昭君出塞》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
  •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卻日把,象其鼓時,引以為名也」。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五弦琵琶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
  • 琵琶演奏家趙聰:追求創新是對自我的升華
    她曾彈奏一曲《春江花月夜》拉開G20峰會的大幕,隨著一聲聲琴音、點亮一座座亭臺,直至閃耀整個西湖,讓世界驚嘆東方之美。她的《聆聽中國》成為Universal國際環球唱片公司史上首張發行並且至今仍是唯一的一張中國民族器樂獨奏專輯。隨著多年的赴外訪問演出,她更用琴音絲弦架起了一座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友誼的橋梁,讓琵琶的天籟之聲迴響在無數頂級的音樂殿堂中,將中國民樂傳播到了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 琵琶演奏家文博五弦琵琶精彩演繹經典名曲《春雨》
    第二部分,三指彈(創新指法)同樣旋律用2/4拍快速演奏,也是此曲的炫技部,清晰流暢,旋律在中指,突出些。好像小雨匯成溪流。第三部分,挑輪,大指作為旋律在低音進行渾厚有力同樣的旋律得到進一步的展現。第四部分,輪拂,造成氣勢磅礴,如同交響樂的音響,將樂曲推向高潮,好似滾滾江濤勢不可擋。這四種指法將同一音樂主題,以漸次遞進,層層疊加的手法,將小水滴、小溪流逐漸匯成大江河刻畫的惟妙惟肖。
  • 吳玉霞琵琶名曲賞析音樂會《心·經》
    吳玉霞:中國著名琵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暨琵琶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文化部等多部位高級職稱、人才鑑定、技術審核評委、全國性民樂賽事評審;中國文聯各文藝家協會「德藝雙馨」優秀文藝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曾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民族管弦樂隊琵琶首席、彈撥樂聲部長、獨奏演員。
  • 唐紫檀嵌螺鈿五弦琵琶——世界僅此一件,敦煌樂舞中失傳樂器之一
    這把五弦琴被人們稱為「唐代紫檀嵌螺鈿五弦琵琶」,其實,它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琵琶不一樣。現在所說的琵琶是四弦四柱曲項,而正倉院的這把是五弦五柱直項,彈奏方式也不一樣:四弦琵琶是直抱指彈,而「五弦」從敦煌壁畫和唐代陶俑可以看出,是橫抱於胸前,用撥片撥彈的,明顯不是同一種樂器。
  • 世間再無琵琶精
    新版琵琶考級教材上,編著者一欄將會被加上黑框。新生代的琴童們將在中國民樂史上,讀到他的簡歷和成就,但再無機會親耳聆聽他教誨。他的琴音,活潑的身影將永遠流連在網絡信息流中,但他超越門派的闖蕩精神,與時代共鳴的創新之魂已經奏完了最後一個小節。
  • 日本藏有一中國神品琵琶,棄置倉庫千餘年,專家:再也拿不回來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琵琶是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大約在秦朝時出現。值得注意的是,「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批(琵)是右手向前彈,把(琶)是右手向後挑。所以說,批把(琵琶)在誕生之初,代表的是一類樂器,像月琴,阮等,都屬於琵琶類樂器。
  • 琵琶行江月之明 江天夜弦音百川
    琵琶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常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性符號。一把琵琶、一首樂曲,融合美學理念,將演奏與解析合而為一,展現「學道學詩,非悟不進」的藝術之美。
  • 琵琶名曲,知多少?
    琵琶琵琶歷史悠久,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朝開始,一直傳承至今。目前屬於彈撥樂器首座!琵琶是由"頭"與"身"構成,頭部包括弦槽、弦軸、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已故琵琶大師———劉德海很多人朋友特別喜歡觀賞琵琶演奏。
  •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
    裴興奴曾是長安城著名的琵琶女,兒時從師學藝,彈得一手好琵琶,是長安城裡第一個有名的歌女,不少富貴子弟都曾被她的美貌和歌技所傾倒。隨著年齡的增長,裴興奴的姿色已不如從前了,不得已只好嫁給一個商人為婦。哪知這個商人卻是個只重金錢不重情義的人,竟拋下她外出做生意去了。
  • 「彈撥樂器之王」琵琶,如何用4根琴弦譜寫出盛唐歡歌
    雖是中華曲,卻在海外飄唐朝,是一個空前開放的年代,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來中國學習文化和先進的技術,尤其是和我們非常接近的日本,更是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來中國交流學習。所以許多珍貴絕倫的唐朝琵琶都被遣唐使帶回了國內,而我們國內遺傳下來的珍貴文物卻因為戰火烽煙損失了大半,實在是令人唏噓。
  • 琵琶,有著轉軸撥弦三兩聲的悠揚韻味,嘈嘈切切,聲聲入耳
    琵琶的歷史,總是伴隨著婉轉,勾人心魄的故事,在文人世界裡,對於琵琶的認知,更偏向於對琵琶歌女的描寫,琵琶,有著獨特的韻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像這樣關於琵琶的詩句數不勝數。
  • 陰陽師琵琶女是誰 琵琶女技能特點詳解
    陰陽師中很多玩家都會說琵琶女,那麼這個琵琶女究竟是誰呢?希望下面這篇陰陽師琵琶女技能特點詳解能幫到大家。
  • 魔幻極致的反彈琵琶:心開神悟不忍瞬目
    反彈琵琶飛天,位於敦煌莫高窟112窟(中唐)的《西方淨土變》的一部分《伎樂圖》中,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創造了反彈琵琶的絕技造型,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瑰寶。反彈琵琶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體現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在《伎樂圖》中,反彈琵琶豔絕天下,花雨紛飛。她手持琵琶翩翩翻飛,天衣裙裾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叮噹作響。突然,她、舉足、頓地、出胯、旋身、雙手猛然後舉——霎那間,整個天國為之驚羨不已,時光凝固,眾生靜默。
  • 琵琶協奏曲《晚秋》作曲:李博禪 指揮:黃光佑 演奏:張雅迪 協奏...
    他的作品樂譜及唱片曾由義大利Casa Editrice BERBEN國際音樂出版社、中國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唱片總公司等出版發行。作品成為中國、美國、義大利、新加坡等重要國際音樂比賽的規定參賽曲目。指揮家介紹 黃光佑:以敏銳細微的情感詮釋出令人驚嘆的動人音符,精準的指揮手法清晰的掌握中國音樂特性與風格,被樂界譽為優秀指揮家,常受邀於各樂團擔任客席指揮。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系。
  • 方錦龍領銜「老F4」|無論西東|樂器|國樂|五弦琵琶|方錦龍
    日前,方錦龍現身新聞發布會提前「劇透」此次演出——「老F4」組合將演奏《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憶江南》《愛的羅曼史》等中外經典曲目,呈現世界共融、文明互通的藝術風格。方錦龍有許多絕活:他能演奏上百種樂器;僅用一把琵琶,就能模仿出眾多樂器的聲音。此外,給他一個物件,他就能奏響:發布會上拿了一瓶礦泉水,喝過幾口,對著瓶口就吹出了動聽旋律,他笑稱這就是「吹水」;貼在麥克風上的麥牌,被他當成了琵琶的撥子,現場進行琵琶獨奏;他還鼓起腮幫子,用指頭在臉上有節奏地敲出了「鼓聲」……實力演繹「萬物皆樂器」。
  • 《琵琶行》理解性默寫
    《琵琶行》中描寫琵琶聲在沉咽暫歇後突然爆發出激越雄壯的樂音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琵琶行並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時,眾多紈絝子弟爭相追捧。8.
  • 這位嶺南大師,讓後浪懷疑世界音樂的盡頭是琵琶
    這個憑藉用琵琶模仿十八種樂器的絕技豔驚四座,在B站晚會火出圈,收穫了1億次後浪的「膝蓋」。在這之前,他被「B站十萬血書請進站」。現在,身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錦龍音樂工作室」藝術總監的方錦龍,仍在向世界推廣傳統國樂。方錦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中國博大的傳統音樂裡,我感覺自己就是個小學生,因為學得越多會發現自己越渺小。實際上我們就像海底的一滴水,這一滴水只有融到傳統文化的海洋裡,甚至世界音樂的海洋裡面,才不會幹枯。」
  • 琵琶演奏家俞冰和朋友們這樣玩
    9月26日在上海大寧劇院,俞冰帶領月之源樂團奉上了一臺國樂專場,這也是疫情以來,大寧劇院的首場復演音樂會。俞冰和7位好友,讓琵琶、二胡、竹笛、中阮等地道的中國樂器,與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交融,配以精緻的創作和編配,帶來具有世界曲風的跨界音樂——國樂不再是傳統印象裡的曲高和寡,而是觸手可及、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