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8日,國家大劇院舉辦的「經典藝術講堂——吳玉霞琵琶名曲賞析專場」中的一幕場景。
「文化傳承的認知度,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場景來驗證。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意境』、『神韻』和『詩情畫意』,這種獨特的意蘊、神情和表達方式,恰恰是琵琶最具獨特魅力,也最應該堅定地傳承和『講好』中國故事」。
走下舞臺,與記者面對面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言語和姿態中,都透著寧靜與篤定,猶如現場聽她彈奏琵琶時,強大的場域感染力,將跨越千年的中華文化畫卷徐徐打開。
自幼學習琵琶演奏,最終成為中央民族樂團首席琵琶演奏家、副團長,近年又轉入教學研究,吳玉霞與琵琶———這件「很中國」的樂器相親相伴了近半個世紀。隨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出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登上世界著名音樂殿堂,見過各國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反饋,談起如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吳玉霞藉助自己的演奏心得來表達:「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渲染。只有在演奏中,表達出一種音樂文化、一種藝術門類獨有的格調和情致,而不單單是速度、力度和快感的數據複製,若為取悅觀眾而彈,那你的演奏不能真正打動人心。」
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吳玉霞十分認同,在她看來,音樂表達無需太多的語言,這是一種心領神會。
一個人,一把琴,與世界音樂對話著。
近年來,吳玉霞演奏的由德國作曲家老鑼將劉德海先生創作的琵琶曲改編成琵琶與樂隊的《天鵝》;最近又與德國指揮家馮·艾倫巴赫攜手寧波交響樂團成功演繹的琵琶協奏曲《春秋》和《雲想花想》……
談起這些文化交流中令人難忘的場景,吳玉霞言語中透著喜悅與感慨。
「我知道,這並非是自己的演奏有多麼高超,而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魅力感染和影響著他們走近和了解中華文化。」
從感動於世界各國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喜愛、與中國音樂家的積極互動,到靜下心來研究思考:以琵琶為代表的中國民族音樂,為何如此博得世界各國觀眾的讚譽?到底大家喜歡她什麼?
吳玉霞給出的答案是:中華文化中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神韻。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首《琵琶行》寫出了這件樂器獨特的韻味。
琵琶起源於秦漢,盛行於唐代,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國樂之瑰寶。在兩千多年的音樂歷史長河之中,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我國樂壇上獨領風騷。在我國種類繁多的民族樂器中,無論從形制、音樂性、表現風格,琵琶都具有濃鬱的民族審美特徵,洋溢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
吳玉霞認為,從這個角度看,琵琶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樂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積澱著特定的民族意識和精神意蘊。
同時,琵琶是中華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定會為那裡美輪美奐的壁畫所傾倒。其中,壁畫《無量壽經變》的局部《反彈琵琶》被公認代表了敦煌藝術的最高繪畫水準。
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反彈琵琶》的繪畫色彩和舞蹈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無疑,琵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也可以說,琵琶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歷史。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琵琶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
一把圓潤優雅的琵琶,背後講述的卻是波瀾壯闊的絲綢之路故事,展示著絲綢之路文化的個性和融合,是盛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友好見證。
「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傳播者。」吳玉霞堅信這句話,也踐行著這句話。在她看來,琵琶這件民族樂器能被廣大中國百姓所接受和喜愛,與眾多藝術同道不遺餘力地推廣普及分不開。她的《琵琶名曲賞析》專題講座每每在調動興趣、激發靈感的同時,更使愛樂者對琵琶音樂、對民族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為琵琶藝術的廣泛傳播積累穩固的群眾基礎。
用心、用情、用智,是樂者心境與情懷的表達,而「技道合一」則是吳玉霞高超技藝的審美認知。
「我會把每次的演出和講座,都當做唯一的一次認真對待。作為職業藝術家,我們真誠走向民間,並不局限於高端藝術殿堂,本身對我們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作為中國著名的音樂家、優秀學科帶頭人、全國政協委員,無論以何種身份,吳玉霞都自覺踐行和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和義務,使更多人走近並了解中國民族音樂、了解中華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她說,這也是她一直努力前行的動力。
2016年5月,吳玉霞曾與付丹、範慧英共同編寫了《零基礎學琵琶》,教材上市不到一年,就脫銷再版。
「從這點看來,中國民族音樂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們現在的藝術教育大多停留在少年兒童單個層面,其實要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不僅要關注下一代,包括年輕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樣需要關注。講述中國故事,培育文化市場,需要多方位展現。」
今年全國兩會,吳玉霞遞交了一件有關藝術領域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提案。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要善於從中取其精華是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信心之源,要大力倡導大眾和普及性的美育教育,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區的地域風格、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發展一人一藝,將不同藝術門類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後繼有人。」
在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深入走出去方面,吳玉霞建議在向世界展現中華優秀作品的同時,要注重展現中華文化的藝術智慧與文化精神。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中華文化要有尊嚴地「走出去」、「請進來」,多一些「留得住」、「傳得開」的作品與項目。
「一個成熟的藝術理念形成,源於大量的時間積累和文化思考。文化發展,需要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但更需要有文化自信和高度自覺。我們期待有多一些的乾貨、真貨,即接地氣的富有『涵養』之作,不希望『類同』或以『人海戰術』充其量。我始終認為,藝術表達離不開真誠。作為中國人,對於本國的民族文化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在增強自信的同時,尚需多一些『走心』之作。」
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琵琶及其演奏技藝發展、完善的過程足以表明中華文明兼容並蓄的偉大所在。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充滿民族自信的美育師資、需要充滿民族自信的藝術家。」吳玉霞說,為了目標而追尋,自己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