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小豬唏哩呼嚕》,最近被質疑「適合做兒童讀物麼?」10月3日,網友「@陸偉的膠片」(認證為「江蘇廣電總臺節目製片人陸偉」)在微博貼出《小豬唏哩呼嚕》一書第129和131頁的截圖,其中講述了一隻豪豬與一隻小豬向猩猩經理買水果的故事。文中,豪豬告誡小豬,要給猩猩經理送紅塔山牌香菸「意思」一下,才能買到又好又便宜的水果……「@陸偉的膠片」向春風文藝出版社發出質疑:給孩子看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兒童版的社會生存手冊嗎?
顯然,童話中「送紅包意思一下」的內容,引起了陸偉對兒童教育的焦慮。但是,這條微博的轉發數和評論數很少;《南方都市報》會選擇這條微博作報導,應該也是認為兒童教育問題會引起關注。但是,在新浪網社會新聞板塊裡,《南方都市報》的這篇報導,點擊閱讀和評論的人都不多。是人們不重視兒童教育問題?還是其他社會新聞更刺激、更能吸引眼球?或者,現在小學生為當班幹部而「賄選」都不算新聞了,很多家長為了跟老師搞好關係而「意思意思」,對孩子來說已經不是秘密。在這樣的教育生態下,童話裡這點內容只能算「小意思」了。
但是,陸偉的質疑,對兒童文學創作者、出版者,甚至閱讀者,仍然是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兒童讀物中能否出現負面內容?負面內容對兒童是否一定會產生負面的引導作用?一個童話故事是必須由若干情節構成,所謂情節,就是一個個矛盾衝突,若故事裡只有正面一方,所有內容都屬於正能量,就無法構成矛盾,也就沒有辦法寫故事了。
負面內容是否會對兒童產生負面的引導作用?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負面作用而在什麼情況下不會?一方面,這是一個「怎麼寫」的問題,也是一個「怎麼讀」的問題。一位網友跟帖說,如果小豬在豪豬和猩猩經理的「指點」下,從此就變壞了,才可以說作品有負面引導作用。而作品並沒有這樣寫,小豬仍然保持著善良的內心,就不能指責作品教人學壞。雖然結局也未必是評價作品的唯一依據,但這位網友根據作品整體作出評價,這樣的解讀方法至少比斷章取義更恰當。如果作品中有一個「負面」的片斷,就等於這個作品也是負面的,連安徒生都沒法寫童話了。
還有一位網友則是跟兒童讀者作了換位思考,他說,說不定小孩子不會太在意這個內容。這是一種更客觀的思考方法:我自己這樣看,別人是否也這樣看?人的欣賞心理、認知方法有共同點,也有區別,成人和兒童的區別更大。成人更應警惕以己度人越俎代庖,認為自己的看法就是兒童的感受。昨天看到這個報導時,正坐在浙江省兒童文學年會會場裡,聽劉緒源講兒童情緒、情感及認知、審美心理是如何發展的,覺得很長知識:不是只要認字就會欣賞文學作品的。
有人關注兒童文學是好事,但外部環境過於苛刻、嚴厲,也會抑制作者的創作。唯一的辦法,還是那句老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對繁榮文藝,是最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