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因的分類分類有多種方法,佛在十善業道經中,分為十類。
諸種業因出生的果報,有五種:
1、現報:
如世俗的學習及經濟活動等,現世便得到果報利益。
極重善業指於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為指導作大善行,能於現世獲得福壽安樂等果報;
五種極重的惡業指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碰壞僧團團結,含劫奪僧寺財產和誹謗大乘佛法)等,得現世惡報。
2、同類因果相續,有如同一河水相續而流。如殺生者喜殺,修禪者喜清淨,布施者仁慈等。有這個習慣,在以後就會造成同類因果不斷產生。
3果報成熟於來生後世,使人流轉於六道。佛經說人一日一夜有八萬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牽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業因。
那個果報先出現呢?
(1)極重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孝養父母,尊敬師長,依佛法為指導做大善行)。
(2)臨死時現前的業(近死業、臨終業)。
(3)一生常作成習的業(習慣業)。
(4)和宿世積累但未生果報而於臨終、死後最先成熟的業(累計業、儲備業)。
四種業決定死後最先受的果報,亦即決定死後的去向。
四種業中數(1)和(4)對決定死後去向來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業道經》云:「業道如秤,重者先牽。」佛書有云:「臨終片刻,能勝多時。」
4、指主體的業行對其生存環境發生的作用。佛法認為眾生的生存環境——包括地域、時代、氣候、物產、人緣等條件都是眾生業力所感,為業報的一部分,與主體「正報」相應,稱「依報」。
行善,會感得好的生存環境,生於富強文明之邦;作惡業,會招致不好的生存環境。
十惡:會導致十種「外物衰耗」。佛言:「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