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業因多類,果報五種

2020-12-18 順章0

業因的分類分類有多種方法,佛在十善業道經中,分為十類。

諸種業因出生的果報,有五種:

1、現報:

如世俗的學習及經濟活動等,現世便得到果報利益。

極重善業指於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為指導作大善行,能於現世獲得福壽安樂等果報;

五種極重的惡業指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碰壞僧團團結,含劫奪僧寺財產和誹謗大乘佛法)等,得現世惡報。

2、同類因果相續,有如同一河水相續而流。如殺生者喜殺,修禪者喜清淨,布施者仁慈等。有這個習慣,在以後就會造成同類因果不斷產生。

3果報成熟於來生後世,使人流轉於六道。佛經說人一日一夜有八萬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牽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業因。

那個果報先出現呢?

(1)極重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孝養父母,尊敬師長,依佛法為指導做大善行)。

(2)臨死時現前的業(近死業、臨終業)。

(3)一生常作成習的業(習慣業)。

(4)和宿世積累但未生果報而於臨終、死後最先成熟的業(累計業、儲備業)。

四種業決定死後最先受的果報,亦即決定死後的去向。

四種業中數(1)和(4)對決定死後去向來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業道經》云:「業道如秤,重者先牽。」佛書有云:「臨終片刻,能勝多時。」

4、指主體的業行對其生存環境發生的作用。佛法認為眾生的生存環境——包括地域、時代、氣候、物產、人緣等條件都是眾生業力所感,為業報的一部分,與主體「正報」相應,稱「依報」。

行善,會感得好的生存環境,生於富強文明之邦;作惡業,會招致不好的生存環境。

十惡:會導致十種「外物衰耗」。佛言:「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

相關焦點

  • 十惡業以及其果報的觀法
    今天這節課是要講「十惡業以及果報的觀法」。我們平常講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沒有那麼容易的。要多去觀察,觀察清楚了、觀察相應了之後,才會真的去深信因果的。深信因果是淨業三福裡面第三福的內容,為什麼深信因果會跑到第三福去呢?因為因果是實相的一面,真正能夠深信因果的人,他肯定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跟實相相應的。
  • 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
    常聽人說 佛弟子學佛以後 要多想想因果業報 也常聽人說 善惡到頭終有報 高飛遠走也難逃 關於業報你是否真的了解
  • 因果不虛,做這10種事,果報是相貌醜陋,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三世因果,真實不虛,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人人都喜歡相貌端莊,女士愛漂亮,男士要帥氣,都不喜歡醜陋的面貌,佛家講:相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一個人若是盡做醜陋的事情,受的果報自然就是醜陋的。所以說,相貌不圓滿,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情不圓滿。
  • 因緣果報:一個人開始「走運」,會有這5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健康、財富、容貌、智慧這些業力都各個不同。有的業因可以得到無病的果報,有的則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個國王一樣向負責臥具的人索要其它的東西是得不到的。如果生為皇族或許便無須財富,各種業力的受報是不同的。不會因為一種業因得到各種果報。如果你做了容貌端正的業因,那麼就會得到這個果報。而財富則應該從其它的業因得到。
  • 因緣果報,並非虛無,生活中這2種行為,切勿去做,因果不饒人
    人的一生中何不是在吉兇禍福中度過,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影」,佛教文化中也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造惡果。」由此可以得知,趨吉避兇是決定可以做到的。看現今社會,人們的所作所為,別說趨吉避兇,能保住自己現有的福報不折損,就阿彌陀佛了。
  • 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
    深信因果佛教講究因果,因果定律大家都知道,他乃是佛法的基本定律。所謂「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在學修路上,時常會聽到「往昔所造惡業,今生果報成熟。」等話語。為何佛教會常說這些話語呢?因為這些話語,能夠很好的讓我們明白「因果」,更好地去深信因果。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一、學會改變脾氣,才能擁有更多福報。
  • 這五種人,一定要多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果報不虛!
    在《金剛經》中雲;「經典所在之處,既為有佛」,但如果非要說誰能去誦讀,這五種人必須要去誦讀,果報不虛!學佛之人皆知,深信因果乃是入門必備的首要條件。如果不能深信因果,那麼想要學佛之後有成就,能夠得到改變,亦是萬難。而《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的是什麼?他所講的主要就是「因果報應」。因此對於不相信因果之人來說,這《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必須去誦讀,讀的次數越多,雖還不能深信,但也能夠明白因果之理。
  • 佛教:一切果,是由這五個因引發的
    自作自受: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所以我們如今在身心、環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報,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他們往往背道而馳,想求得安樂卻未曾種下樂因,想遠離痛苦卻處處製造苦因,如是而行怎麼能離苦得樂呢?其實苦樂的根源只在我們的心、我們所造的業。因微果著:《集法句》云:「雖作微小惡,後世感大怖,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由此我們應知微細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將會出生廣大的苦樂。
  • 一切皆有因果,這幾種人,切記萬萬不能去傷害,果報不可思議!
    佛說:「世間一切皆有因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就必然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有因必有果,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今聖賢,無有一位,不是深信因果者。但凡具足德行之人,皆是慈愛眾生;而愚痴凡夫,往往就會因為利益,從而做出種種傷害他人之事。
  • 佛教:折損福報的5件事,別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人的命運由己不由天,「福禍無門,唯人自召」,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是自找的,沒有誰能夠改變你的因果。佛說,「有求皆苦」,與其惡果現前了「臨時抱佛腳」,不如從當下起斷惡行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不積善德,福不會來;惡業太重,禍自然來。
  • 佛教:這5種行為,最損人陰德,別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曾經種下的「因」決定當下的「果」,「因」不改,你就是抱佛的大腿也無用。「萬般皆苦,只可自渡」,以下這5種行為,最損人陰德,別再做了,因果不饒人!一、殺生經曰:諸餘罪中,殺生為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殺生的果報真實不虛,關於此,佛經中也有詳述。
  • 「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定律是不變的法則
    正是為非作歹的人缺乏因果觀念所致。行竊者不了解別人的成功與財富是經過一番努力所得,不知道自已也要從「因」上去努力,妄想一夕致富,甚至不擇手段去巧取豪奪,最終必然落得鋃鐺入獄、終身桎梏的果報。 在學校裡,有些學生平時上課不專心聽講,成績不好。不少家長為孩子到寺廟燒香、拜拜,祈求佛、菩薩或神明加被,希望孩子的學業突飛猛進。
  • 「因果律」,是人們發現的自然法,還是人為編出來的?
    因果律,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簡稱。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這個詞始終影響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和發展,對人們的和諧和社會的安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佛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過去種什麼因,現在就受什麼果;現在造什麼因,未來就結什麼果。佛教雖然說三世因果,卻著重於現世的因果。
  • 佛教: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果報不虛!
    佛門裡說: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說我們前世種下什麼因,今生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前世修了多少善因,今生就會有多大的福德。萬般不離因果,福報求不來,也搶不走。修來的福才是自己的,搶來的都是禍患。《太上感應篇》裡有句話叫: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十惡業」的果報
    免費訂閱 點上方藍色字 我家法王「十惡業」——身業有三,殺生,盜竊,邪淫;語業有四:妄語,惡口
  • 什麼是佛教中說的業?業分為幾種?它的體現是什麼?
    如果把業和因果關係相結合的話,那麼它的引申義則成為由過去的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的力量,由此,業也包含行為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和三世輪迴的思想在其中。【皆仁註:一切有部主張,色法中的身業、語業(物質之本體)可分表(作、教)和無表(無作、無教)二種,稱為表業、無表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者,稱為表業;無法示予他人者,則稱無表業。無表業又作無表色,其本體為色法之一種,起於強烈的善、惡業,但其業兼具身表業、語表業及定等三種性質。】語業:口頭的語言活動。
  • 因果不空,人生的3種境界,看醒了很多人
    人這一生,能深信因果,就不會做錯事情。業力來了坦然接受,了解這是因緣果報,身心自然輕鬆愉快。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是因,所以觀察一個人的言語、動作以及外在的行為,就可預知其禍福,這就是從因緣果報來推測一個人未來禍福的。
  • 佛說因果,第六天魔王波旬卻不在因果之中?
    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菩提達摩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聖者如佛,躲得過六道輪迴,卻躲不過三災九難的業報。在佛家看來,因果不虛,一切有因,業有三報,誰也逃脫不過。
  • 老生常談:再論因果
    出世間部分主要就是講解脫因果、發菩提心因果。按照出世間法去修,即可種下出世間的因,從而一定會得到出世間的果。而世間因果又是怎樣的呢?簡單說就是六道輪迴的因果。這個世界,在佛教看來,存在六種大的類別。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 星雲大師:因果業報歷歷不爽 應當時時引以為誡
    你可以不信佛,不能不信因果。(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信佛重要,還是信因果重要?我個人認為:寧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順因果而行,則後果不堪設想。因為「因果」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國家興衰,小至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過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說明。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使是變種接枝,也有變種接枝的結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諸子,並非出身權貴世家,但由於懂得「因果」,知有所為,所以能成聖成賢,模範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