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區別於偶像產業鏈相對成熟的日韓兩國,中國的造星產業在近兩年才剛剛興起。內地團體乏善可陳,除了TFboys一枝獨秀,其實算得上有知名度的恐怕只有效仿「秋元康」模式打造的「中國版AKB48」—— SHN48了。可見,我國偶像產業在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在早期一直處於效仿階段。
受限韓令的影響,韓國娛樂在中國吃閉門羹的同時也給了「中國本土偶像」更多的機會。去年年初,愛奇藝的一檔偶像競演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引發了一場全民pick熱潮。在社交媒體上,節目相關話題、出道的九位大廠男孩頻頻霸榜。在我們驚嘆於「全民製作人」這股新興力量之時,也在思考中國粉絲經濟下的偶像養成是一時的狂歡還是格局再造?我們從這檔定位於明星成長紀實真人秀的《限定的記憶》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偶像格局的再次洗牌,實現從半成品向完成品轉化
《限定的記憶》再次將NINEPERCENT拉回了觀眾視野。九位大廠男孩自成團出道的一年半裡幾乎是不合體的狀態。這檔節目雖作為呈現NINEPERCENT最後的告別演出,但從某種程度上講,它確實滿足了粉絲們日思夜想的NPC合體心願。
成團後專注個人發展似乎成為了當紅偶像團體的共同命運,其中以制霸國內男團市場多年的TFBOYS為首。而這對於吃「團魂」的粉絲來講無疑是當頭一棒,也算是造星工程上不得已的小缺失。
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作為限定團,成員們本屬於不同的經紀公司,在發展空間上存在著競爭關係。而且成員排位分配決定了資源,帶動著不同的商業價值。在《限定的記憶》第一期節目中尤長靖就表達了作為NINEPERCENT最後一名成員,出道的幸運與焦慮。在出道的這段時間裡,他經常問自己:為什麼自己的粉絲少,為什麼別人會更喜歡他。
團魂的缺失,反過來導致團體命運與成員們的個人發展空間。雖處於同一團體,但發展形式讓每位成員有著不同的競爭力。從暫時找到方向的蔡徐坤來看,個人的單打獨鬥很難反哺到團體的未來發展上。
如今NINEPERCENT的解散預示著偶像格局的再次洗牌。從最初練習生們是否出道,能否獲得平臺給予的資源和曝光度,決定權在大眾的手上。在出道的這一年半裡,NINEPERCENT經歷了成團到離團的巨大轉變,不過這也意味著他們正從半成品向完成品轉化。
《限定的記憶》這檔節目則展現了表面光鮮亮麗的偶像們在成長中的困境。比如以第九名成績高位出道的尤長靖並非手握各種資源,仍需要自己努力爭取工作機會。在《中國新說唱》中他擔任幫唱嘉賓助陣《飄向北方》就是自己爭取來的,如今的晉級和好評源於他一直以來的不斷精進,積極主動。朱正廷同樣面臨了很多現實問題,在第二期節目中他袒露了心聲「不是說出道以後就什麼都好了」,大家都在賽跑,自己又不是天賦行選手,只有每天凌晨的舞蹈教室加時練習才能給他安全感。
與其被動等待被洗牌,倒不如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並跟隨市場的變化,將限定團的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這是NINEPERCENT的自救,也是讓整個行業狀態趨於良性發展。NINEPERCENT正逐漸樹立起在男團市場的實力標杆。
延續「偶像」的生命周期,為新興職業正名
在《偶像練習生》播出時,練習生們往往坐擁一大批「親媽粉」,她們爆肝投票,實時關注偶像們在臺前的營業狀態。她們親自目睹偶像們從懵懂少男一步步成長為真正明星,在整個過程中參與感是偶像養成模式的精髓。可往往在臺前粉絲們容易深度參與和互動,但到了幕後只有感同身受的故事才能讓她們更有代入感。這就考驗了《限定的記憶》這檔節目的記實能力。為了實現九位男孩的真實對談,節目通過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展現偶像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中國,「偶像」一詞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某種貶義色彩,他們通常被形容為「年紀尚輕,面容姣好」,但實力與影響力嚴重不匹配的流量小花,小生們。《偶像練習生》主打的「全民製作人」概念雖打通了粉絲與節目多層次、大規模的互動。但從宏觀來看,它還只是屬於年輕圈層群體的狂歡,遠遠沒達到泛大眾的層面。因此,NINEPERCENT在享受偶像紅利的同時,大眾對他們的偏見仍然存在。朱正廷在《限定的記憶》中回應了「男藝人化妝的質疑」 ,儘管日常被人吐槽,但朱正廷還是以平常心對待外界的輿論,並在節目中表示這是一種尊重粉絲的行為。不難看出,偶像精緻絕美的外表下有一顆堅毅的心。偶像給予粉絲的往往是正能量,也是一種情感投射。
縱觀整個偶像產業鏈條,從練習生培訓、舞臺表演、全民票選、成團出道,中國偶像產業也步入正軌。「偶像」也越發趨近於一種職業,需要大眾的理性對待。它考驗的不僅是大眾的包容度,更是整個產業鏈的成熟度。《限定的記憶》這檔限定團的團綜在NINEPERCENT成團一年半、準備解散之時才進入大眾的視野,是否因為行業不成熟而陷入炒冷飯的尷尬呢?仔細思索不難發現,「偶像」這一職業在佔領用戶心智的同時,同樣處於為自己正名的階段,而這需要時間和積累的過程。《限定的記憶》恰恰是為了延續偶像的生命周期,構建一個成熟穩定的市場環境,引導觀眾正確認識「偶像」這一新興職業。
聚焦偶像生態實現創新表達,布局全產業鏈
在《偶像練習生》火爆之後,《青春有你》、《以團之名》、《創造營2019》等多檔同類型節目湧現。每一檔節目就有上百名練習生競爭,最後能夠出道的也只有幾十人。從市場環境來看,圈層性將愈發明顯,未來像蔡徐坤這種頂級流量也將很難再出現。而對於大多數出道的新人來講,出道了並不意味著成功,而是競爭才真正開始。
與日韓相比,國內缺乏適合偶像團體宣傳和運營的市場環境,偶像和經紀公司面臨著更大的考驗。前期經紀公司靠平臺和內容製作方將自家藝人成功推出,提升知名度。這也意味著偶像出道的一路以來,需依靠各種平臺和節目才能擁有流量。
各大製作公司為彌補這一市場缺口,推出了不同類型的節目來完善偶像產業鏈條。其中愛奇藝出品的打歌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就是中間的一環,它為偶像的歌舞作品提供了持續曝光的平臺。有了前端媒體資源、平臺流量的強綁定,再加之經紀公司的持續運營,為偶像行業發展注入了動力。而《限定的記憶》作為偶像製造產業鏈的最後一環呈現幕後NPC,更是要打通偶像全產業鏈,聚合強勢資源為產業賦能。
從臺前到幕後,從集體到個人,從小眾到大眾,偶像養成正在經歷從狂歡到格局再造的轉變。
《限定的記憶》這檔節目呈現了偶像養成類真人秀最真實的狀態。雖然在偶像輸出高度井噴的時代,「售後難以為繼」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內解決,但節目向我們提供了適用於本土的市場模式和商業邏輯,在實現探索的同時為偶像持續的曝光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布局整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