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國家,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個稅、房產稅、遺產稅等三大主要稅種,其作用是通過二次分配,來調節社會的貧富差距,通常是5%的富人,承擔起86%的個稅。不過,在我國個稅雖然只佔國內總稅收比重7%,而且60%的個稅是由工薪族繳納,真正有錢人總可以找到辦法,進行合理避稅,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的個稅不僅沒辦法起到調節收入的作用,而且還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工薪族的消費。
實際上,個稅並不是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在企業稅上面。比較知名的有菸草公司,每年都要上繳稅收高達萬億元之巨,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有數億菸民對菸草消費量龐大。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菸草公司每年為國家帶來的非常巨額的收入。不過,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既要給職工交稅社保,還要繳納企業稅,其在經營方面的壓力還是比較重的。
為了減輕工薪族在個稅上的壓力,從2018年開始,我國的個稅起徵點就從3500元,一下子提升至5000元。按照這個標準,我國個稅的繳納人數只有6500多萬人。也就是說,在3500元標準繳納個稅之時,符合標準的還有45%,而到了5000元這個標準,符合繳稅標準的只有20%。而著名企業家董明珠則建議政府,將個稅的起徵點上調至萬元,這樣既可以收取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又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費來拉動經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在平常生活中,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人比比皆是,怎會真正到繳納個稅的時候,卻只有區區20%的佔比呢?究竟哪些人月收入超過5000元還是不用繳納個稅的呢?對此,我們歸納出四大類群體,這些人月收入即使超過5000元起徵標準,卻還是可以不必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一類,農民工群體。農民工主要是指在家務農,無法養家餬口,只好跑到城裡來打工的群體。這個群體數量大約有2.9億人。農民工群體在工地上工作都是臨時工性質,他們的收入是按日薪支付,是幹一天算一天工資的,所以,他們是不交社保,更不用交個稅的。而按照現在的規定,必須要在工地上幹滿半年以上,這才算正式職工,就要繳納社保和交個稅,農民工的工作很特殊,幹完一個工程項目就走人了,誰也不會想到去交納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的。
第二類,企業高管可以合理避稅。企業高管為了避開交納個稅,平時在企業裡面不拿工資,但各項開支均可報銷,而到年底是拿分紅的。如果按照個稅的標準肯定是頂格交納45%的稅率,但是如果等到年底分紅,就只要交納25%的企業稅。這樣企業高管群體就可以合理避開15%的稅收,為自己省下很多錢。
第三類,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者是沒有公司,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有的人開了家小型的服裝店,有的人開了小超市,還有一些人做起了電商,在網上銷售自己商品,當然也很多自媒體職業者,比如網絡直播等,這些人的月收入遠遠超過5000元,也算是高收入群體了,但是他們也無需交納個稅。
第四類,小商小販群體。今年疫情過後,由於工作難找,國家鼓勵大家擺攤創業,但是,小商販們也無需交納個稅。像有些小販們擺攤買早餐,由於本小利大,只要肯起早摸黑,一個月下來也有二三萬,這批人也不交個稅和社保。還有一些小商販擺攤出售仿冒名貴包包、皮帶、帽子的攤位,平時生意都不錯,不用交房租,利潤也比較豐厚,但這是些也是可以不用交個稅的。
月入5000千要交個稅,這個標準定得有些低,因為真正高收入群體,合理避稅手段還是比較多的。目前超過5000元不用繳納個稅的有農民工、企業高管(合理避稅)、自由職業者、小商販等這些群體,而真正個稅一分都不能少的是工薪階層。所以,我們也認為,或者取消個稅讓利於民,或者將個稅上調至一萬元標準,這樣工薪階層有了錢後,才有更多的能力去消費,更何況,目前個稅也無法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不如取消或提高起徵點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