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慎海雄: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12月10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20「歐洲夥伴」媒體合作雲論壇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召開,中歐媒體代表共同圍繞「互信·對話·合作·共贏」的主題展開雲端對話。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出席並致辭。他強調:「我們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隻要我們用科學代替謠言,用合作代替隔閡,用理解代替偏見,用信心代替恐懼,我們終將迎來春暖花開。」慎海雄指出:「中歐在支持和踐行多邊主義,加強全球抗疫合作,以及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擁有廣泛共識和共同利益,我們的共同語言比我們的分歧多得多。中歐媒體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也將邁向更緊密、更深入、更務實的新階段。」慎海雄對中歐媒體合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深化抗疫報道合作,二是推動媒體間人員互訪交流,三是加強合作機制建設。
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相關代表和來自歐洲地區16個國家25家媒體機構的28名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
△視頻丨慎海雄:推動多邊主義合作 中歐媒體共同邁向新階段
以下是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同行,朋友們:
大家好!
非常高興和大家相聚在雲端,就中歐媒體合作,分享觀點、交換意見。這裡我代表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向各位同行表示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希望大家能夠到初冬的北京,圍爐共話、暢所欲言。人類社會正經歷著百年以來最嚴重的傳染病的大流行。中國在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後,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的戰略性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對疫情帶給各國人民的沖擊和不幸感同身受。
我們沒有忘記,在中國抗擊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路透社、法新社、歐洲廣播聯盟、歐洲新聞交換聯盟等媒體同行,紛紛致函總臺,送來最真誠的問候和寶貴的支持。當疫情在歐洲地區蔓延的時候,我們也十分關心大家的安危,我也代表總臺發函給各家媒體同行介紹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點滴成績和我們在宣傳報道上的一系列做法。送去真誠的問候,鴻雁傳書,我們彼此的交流進一步增強了感情,凝聚了共識,深化了合作。很多同行都表示,疫情期間,可靠的新聞、權威的信息無比重要,更能反映媒體的社會責任,更能凸顯我們雙方夥伴關系的價值和水平。對此,我也十分認同。
最近,我分別和西班牙、義大利駐華大使進行了會談。我們都認為,媒體在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和推動共贏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也是本次論壇所要傳遞的信息。在這裡,我願意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深化抗疫報道的合作。面對百年以來最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及時、客觀、充分地報道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疫情防控的進展,全面介紹了中國疫情防控的做法和經驗,向國際媒體同行提供了多語種的新聞素材和直播信號,得到了普遍的稱贊。面對疫情,中歐媒體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攜手並肩,助力國際社會更好地應對疫情帶來的多重挑戰。今天,我們將共同發表《加強媒體合作聯合聲明》,承諾做負責任的公共信息傳播者,以實際行動繼續攜手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穩定健康的發展,助力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建設。
二是要推動媒體間人員互訪交流。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每年都會參加歐洲廣播聯盟新聞交換年會,歐洲媒體也積極應邀參加總臺CGTN全球媒體峰會暨國際視頻通訊社的全球視頻媒體論壇。總臺與歐洲媒體同行在節目合拍、聯合製作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不久前結束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中國正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真誠地歡迎歐洲媒體夥伴在疫情結束之後,多到中國來走訪,用手中的鏡頭,用第一視角,報道新時代中國的新氣象。
三要加強合作機制建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歐洲地區媒體機構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新聞共享機制,國際視頻通訊社與路透社、法新社、埃菲社、盧薩社等32個歐洲國家的110多家媒體機構簽署了新聞合作協議。今天,我們將與路透社共同推出新的合作項目「中國財經視頻專線」,向全球用戶提供權威專業的中國財經新聞素材。我們還將與歐洲新聞交換聯盟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啟動「歐洲夥伴」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強在新聞素材、海外報道員、新聞成片定製等方面的合作。
朋友們,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全球170多個國家領導人就抗擊疫情、復蘇經濟、國際秩序演變等進行了討論,各方普遍認為,多邊主義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根基和支柱,不應該受到質疑和挑戰。上個月,RCEP正式簽署,全球最大的自貿區誕生,這是自由貿易的勝利,是多邊主義的勝利。中歐在支持和踐行多邊主義、加強全球抗疫合作,以及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共識和共同利益,我們的共同語言比我們的分歧多得多。中歐媒體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也將邁向更緊密、更深入、更務實的新階段。
我們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隻要我們用科學代替謠言,用合作代替隔閡,用理解代替偏見,用信心代替恐懼,我們終將迎來春暖花開。我期待在北京和各位相見。謝謝大家!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