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周圍的人全部變成喪屍,在斷水斷糧斷電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堅持作為一個人孤獨的死去?還是願意讓自己變成喪屍活下去呢?
最近一部喪屍片《活著》在韓國悄悄上映了,看過的觀眾對它的評論褒貶不一,整座城市的人都變成了喪屍,男女主角被孤立在家中,感受著日復一日的孤獨與絕望。在男主吳俊宇的觀念裡,他寧願被餓死或者選擇上吊而亡,都不願意變成喪屍。
看完電影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這事情要是發生在我身邊,如果我是男主我會怎麼辦?那如果是你呢?
在家中孤獨守望著
電影畢竟是電影,男主的選擇過於理想主義,萬一最後等不來救援呢?萬一人類的發展方向就是逐漸喪屍化呢?我們為什麼不能主動變成喪屍呢?
我們要主動變成自己以為的「異類」,融入身邊的團體,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都是要變的 何不主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個方向呢?
人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既然生活在社會中,自然會因外界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要麼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要麼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在電影《活著》中,最後出現的一個正常男人,在其愛人變成喪屍之後,他任由他的喪屍老婆將自己咬成喪屍。
被喪屍老婆啃食的正常人
或許變成喪屍是一個正常人不會接受的,但是跟相愛的人在一起,又是很多人畢生所追求的,所以,在被老婆啃咬,知道自己即將變成喪屍的那一瞬間,這個男人是放鬆而又高興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距離喪屍遠之又遠,但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總有點小目標,為了完成目標你總會選擇放棄一些東西,你想考公務員取得好成績,會放棄很多休息娛樂和社交的時間。我們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也在不斷做著選擇,不斷的放棄一些東西。如果可以變成王思聰,想必很多人會願意變成異類。
在電影中的這個男人看來也是一樣的,變成喪屍就是解脫的一種方式,因為一個人或許可以屏蔽外人的影響,但是當自己最親近的人也變成我們原本眼中的「異類」時,活的太像一個正常人反而會讓自己更加痛苦,這樣一來,我們的心態就已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周圍環境,特別是周圍親人朋友的集體行為會影響你的選擇。
既然早晚會改變,何不主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個方向呢?
認慫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過剛則折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所以發展前景越好的人,越懂得妥協,只有懂得在適當時機妥協的人,才能走的更遠。
記得又一次錘子新品發布會,羅永浩在臨近結束時那句哽咽飆淚說出的話——「如果有一天,錘子手機能賣到個一兩千萬臺,你一定要記住,這是為你們而做的手機。」老羅這句話背後,滿是委屈、不甘和某種妥協。也代表著某種選擇。
是選擇一個匠人還是一個商人,這是擺在羅永浩面前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為了決錘子資金鍊的問題,他不得不四處尋求融資,質押股份,最後背上了巨額欠款。我們看到了曾經那個理想主義者在一步步的妥協,最後為了彌補損失,老羅開始了他的帶貨主播生涯,為了直播流量都去參加起了綜藝,說起了脫口秀,在節目上不斷的推銷著自己的廣告。
懂得妥協的羅永浩
羅永浩又認慫了,但老羅的認慫並沒有受到粉絲的指責或唾棄,羅永浩進入主播行業,是他學會了妥協。他知道只有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才能更好地堅持下去。之前看到的新聞「清華畢業生賣豬肉」,我們認為他是向生活投降了,但是在他們自己的認知裡,只是選擇了一份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工作,妥協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只要說服自己接受了眼前的事情,那就足夠了。
妥協也好,堅持也罷,不管你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對於自己的目的一定要清晰明了,目標清晰了,你就會把握好做事的這個度,過於妥協會顯得人軟弱,過於強勢也會使自己走向絕境。
妥協是為了達到預定目的的一個手段,不懂這個手段的人,做起事來就會多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學會妥協,更要學會把握妥協的度。
非「主流」,會被淘汰
在大部分人被主流帶偏了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順從,也可以選擇沉默,如果不這麼做,就會面臨被淘汰。
就拿讓每個人都深惡痛絕的996工作模式來說吧,這並不是一項硬性要求,但是會有很多員工會積極主動的加班996,因為工作也屬於一種競爭,我們需要不斷的努力工作得到公司的獎勵、升職機會來發展自己,面對周邊大部分人都在996的努力著,你會選擇漠視這個非硬性要求麼?
疲憊但不得不接受996的員工
當所有人都選擇接受一件事情,只有你在振臂高呼的反對,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名「非主流」,996的背後並不是單純的工作制度,他意味著工作的競爭環境和壓力,在一家996的公司,如果你不接受會很可能逐漸被淘汰,殘酷的生存環境根本就不會給你高呼的機會。這就是「團體壓力」。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由於實際存在的或頭腦中想像到的社會壓力與團體壓力,常常會產生符合社會要求或團體要求的行為與信念,甚至改變原來的觀點或放棄原有的意見。被迫的做出不情願的選擇。
華東師大心理學系師生於1982年重複了阿希實驗,被試是30名師大學生。實驗結果與證實產生從眾行為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三種:分別為知覺的歪曲、判斷的歪曲和行為的歪曲。
這種被迫的選擇就是行為的歪曲,相比起社會規範,這種「被迫」的選擇更像社會引導,它讓你在沒有硬性要求下不得不選擇變成自己眼中的「異類」,產生了行為上的歪曲被迫從眾,如果要打破這種「行為歪曲」就要看看自己的能力,有沒有打破這種「軟規則」的把握。
如果沒有,不如放棄原來的倔強,主動加入這個更能讓自己與社會相適應的「主流」,跟隨著大眾的步伐,只是讓自己在放棄了部分權益的同時,還能保證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讓自己的生活有保障不是嗎?
我們都身處群體的時代
讓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就是要我們保持群體的一致性,利用群體的特長,來發展自己。
我們這些選擇跟主流群體保持一致性的行為,從大眾心理學角度分析,是由我們的從眾行為導致的。
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比如說,這幾年,每次有周星馳的電影要上映,總會有人在網絡上宣揚「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言論,最後的結果就是,無論電影好壞,我們在大眾言論的勸說下,都會選擇買票,去電影院「還債」。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喜劇,而且近幾年周星馳電影的質量大家也都懂。就是因為這種言論在瘋漲,不去看電影的人逐漸不被理解,每次電影上映之後,身邊的人都在談論這部電影,而沒看過的人就顯得與集體不相容,失去了談資。
大家被迫沉迷於周星馳過去的電影
就是這樣,我們的行為逐漸被部分人的部分言論所綁架了,有些事情我們就不得不去做。但學會欣賞、認同別人的觀點,又是我們與這個社會相處的智慧所在。
既然遲早要順從集體,我們要做的就是有選擇、有目標的融入,這樣還能發現這個集體的優點,讓自己不至於接受無能而又被迫接受。等到一個集體來侵噬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所以說,我們應該主動地選擇融入集體,這樣才可以看清楚這個集體的優缺點,在集體中保持清醒,主動選擇集體優秀的一點進行發展,才能讓自己更遊刃有餘的適應這個集體,而不是盲目的跟著別人前進。
別讓自己活得太累:世人皆濁,你也可以裝作不清醒
我們若是一味的堅持己見,跳不出把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看做「異類」的怪圈,就會成為一座孤島,在這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世界,我們會寸步難行,最終我們一切的反抗也只是讓我們晚點「投降」罷了。
既然早晚要投降,我們為什麼不提前跟身邊的人融為一體,在群體中輕鬆的尋找自我呢?
融入不進群體的孩子
無論你周圍的人變成什麼樣,不管是喪屍還是傻子,只要大部分人做出了改變,你就不可能孑然一身,獨處於世,因為,一旦你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你就會被排斥、被攻擊,其實喪屍看起來發狂的行為,其實只是將人性中的一面放大化了。
這種寧死不變的觀念是極其可笑的,人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你連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證不了,還談什麼選擇,還做什麼無謂的堅持。
所以,我的回答是,無論是喪屍還是傻子,我願意被身邊的「異類」同化。只要能輕鬆的活下去,主動融入身邊的圈子也是一種智慧。
這裡是 山東省濰坊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官方帳號,匯集508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幫你尋找一把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