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今年為期1個月的太湖捕撈宣告正式結束,太湖水域將於10月1日起正式進入封湖禁漁期。當日上午,無錫市濱湖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稱,從2020年10月1日0時起,該區90艘太湖捕撈漁船及180名漁民將全部退出捕撈生產,轉產上岸。
「我們將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證,相關證書予以註銷,傳統的漁業捕撈模式成為歷史,太湖漁業發展方式將發生重大的調整轉變。」濱湖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阮玉林介紹稱。為了貫徹落實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要求,濱湖區農業農村局攜手相關科技公司,耗時近6個月,在江蘇全省率先建成漁政雷達監管系統。該系統將於10月1日0時0分正式啟動運行,全面加大太湖漁業資源監管保護力度。
阮玉林現場演示雷達系統工作方式全過程。
無人機空中監管執法。
據介紹,無錫市濱湖轄太湖面積31.07萬畝,湖岸線長107.3公裡,區域廣、線路長。以往禁漁期內,偷捕行為多發生在夜間凌晨時段,僅靠人力巡查和肉眼搜尋,難以全面及時發現處置違法捕撈行為。阮玉林在發布會現場通過大屏幕向媒體演示,濱湖區最新研發成功的這套雷達系統,有效掃描半徑達16公裡,正負135°,可同時跟蹤64個目標,24小時全面覆蓋監控濱湖轄太湖水域,以及位於烏龜山和拖山島周邊約10萬畝梅鱭魚河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同時,5G、大數據、AI、雲計算等現代科技技術,將對雷達跟蹤掃描到的目標位置、行駛軌跡數據全天候採集,並通過大數據AI算法進行智能篩選,對可疑船舶做到及時發現、快速鎖定、持續跟蹤。有關信息將發送至監管終端,自動警報提醒漁政人員。同時,在衛星通信設備、手機APP的支持下,實現指揮調度移動化和漁政艇精準導航,確保漁政人員夜間高效、安全地開展監管工作。「河湖有漁政艇、空中有無人機、地面有監控雷達的『三位一體』濱湖漁政裝備體系已經全面建成。」
據了解,早在今年8月份,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第12號公告,核心內容主要為:一,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將於2020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並註銷相關證書;二,在太湖水域作業的漁業生產者,將於同日起全部停止捕撈作業;三,對納入本次撤回捕撈許可的漁業生產者,將依據相關政策依法予以補償;四,太湖水域捕撈許可撤回後,從事非法捕撈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江蘇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依法處理。這樣一則公告,迅速在太湖兒女中間掀起一層「巨浪」。禁捕期長達十年,此後,靠湖而生的漁民如何安置?全面禁捕十年,是否意味著十年吃不到湖鮮?針對人們關心的這些問題,阮玉林也一一作了解答。
阮玉林稱,太湖退捕禁漁後,「人放天養有組織限制性捕撈」的模式將成為相關行業的共識。「人放」是指政府每年向太湖投放一定數量的魚苗,主要投放能吃藍藻和水草的鰱魚、草魚等,「天養」是指魚類自然生長,「有組織限制性捕撈」是指由政府主導,充分考慮太湖水生動植物資源生態平衡,在特定的時間捕撈特定的水產品,同時對捕撈數量、規格進行規定。而由於太湖梅鱭魚、太湖白蝦、青蝦等的生命周期不超過2年,因此,以後將有政府商定有效捕撈方式,統一分時段捕撈,統一銷售,確保人們依然能夠吃上太湖湖鮮。
而對於漁民的安置,濱湖區相關部門也將出臺一系列政策進行保障。比如,對符合就業條件、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職業指導服務,各街道(鎮)將推出合適的崗位推薦就業,並提供相應公益性崗位予以保障。另外,濱湖區還將舉行退捕漁民就業援助活動,舉辦專場招聘會,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開展定向職業技能培訓。與區內相關培訓機構合作,推出針對性培訓,並給予相應培訓補貼。給予創業支持。對有創業意願的退捕漁民,組織開展創業培訓,並給予相應的創業資金、政策支持。此外,對符合社保安置的退捕漁民,將按無錫市文件精神,分類施策,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醫療保險或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