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約 2300 字
閱 讀 需 要 7 分鐘
今年的十月一日,動畫電影《姜子牙》正式上映,雖然本文的關注重點並不在《姜子牙》到底有沒有講好中國故事上,但《姜子牙》對歷史和《封神演義》的大膽改編卻十分的吸引筆者的注意力,譬如說出任最終反派的天尊,在《封神演義》中可是和老子是同門師兄弟法力深不可測的元始天尊,號稱是「奉天承運御道統,總領萬仙鎮八方」,結果在電影裡卻成了心機深沉精於算計道貌岸然的反派人物。
而電影姜子牙的形象,其實更是和《演義》及正史相去甚遠,電影裡的姜子牙,一手打神鞭技驚四座,可謂是閃轉騰挪之間,進退章法有度。正經的闡教大弟子,可謂是闡教弟子的戰力天花板。
那實際上的姜子牙是怎樣的人呢?
上圖_ 電影《姜子牙》海報
正史中的姜子牙
正史中的姜子牙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比較匱乏,而且後人附會託名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這無疑對史學界的考證造成了一些麻煩。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正史上確實有一位姜子牙,文韜武略興周滅商,姜太公、姜子牙、姜尚、呂尚、呂望、太公望、齊太公等等,這麼一大批名字,其實全部都是姜子牙。
他本人據考證應該是,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
或許有的朋友會奇怪,「姜姓,呂氏」。是什麼意思,他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呢?
姓氏在今天已經被合併,指代一個人的名字,但是在最初,其實是這麼回事的。
譬如說現在有一大家子人,全姓姜,那麼這就是姜姓,在姜老太爺的指揮下,姜姓發展的很快,族人日益增加,這種情況下,就會開始分支。這批分出來的族人雖然還姓姜,但也會給自己另外取一個名字來作為稱號,這就是「氏」。
所以姜子牙是姓姜,不過他們這一支是呂氏,因此你也可以叫他呂尚。
至於後面的呂望,在這裡「望」就和孔子的「子」或者姜太公的「公」一樣,屬於尊稱。
上圖_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
關於姜子牙的故事,爭議還是比較少的,早年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是隱忍半生,靜察時變,最終穩坐釣魚臺,在文王上鉤之後幫忙興周滅商,功成身退受封齊國,為齊國的始封之軍,並且撰寫了傳奇兵書《六韜》。
在眾多的典籍中,大致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記載,
一是由賤而貴,包括朝歌宰牛、渭水垂釣,
二是興周滅商,包括文王脫囚、率兵伐紂,
第三方面比較奇怪,記載了很多姜子牙的「超能力」,包括看星象而知天下、畫射丁候等等。
爭議比較多的問題是「姜子牙是哪裡人?」,有的學者認為姜子牙是「東海上人」,屬於今天的山東日照。但也有學者認同「東海上人說」,但不相信山東日照就是「東海」,他們認為「東海」指代廣闊的海濱地區,山東只是姜子牙避難所在之處。除此之外,還有冀州說、安徽臨泉說、山西霍州說、陝西華山說等等。
雖然關於姜子牙的研究很受關注,但客觀的來說,目前很多的研究都存在牽強附會、證據不足的地方。關於姜子牙的歷史研究,還要等著為了學界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上圖_ 姜太公釣魚
演義中的姜子牙
《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和電影中的姜子牙出入甚大,首先最明顯的,《封神》中的姜子牙其實並不以武力見長,相反的,雖然姜子牙是周軍的總統帥,但實際上的戰鬥力卻非常堪憂。姜子牙在全書的重要地位是——他是整部小說推進的樞紐。
姜子牙的形象並非是固定的,其實關於古典小說我們大多都有一些誤解,覺得《三國演義》就是羅貫中一人一筆勤勤懇懇寫出來的,同樣,《水滸傳》也是施耐庵一人之功。其實羅貫中和施耐庵所做的工作更多的在於整理規劃,《三國》和《水滸》的故事已經在民間流傳很久了。
《封神演義》也是如此,不止有民間的傳說,也有在許仲琳動筆之前的小說。
譬如說《武王伐紂平話》,在這本書裡,姜子牙「孝極、仁極、智極」,他孝養老母,可謂孝極。義釋黃飛虎、割股療人,可謂仁極。所佔所卜無一不中,巧計克敵,可謂智極。
上圖_ 《封神演義》(明代傳為許仲琳創作長篇小說)
在隨後的《列國志傳》中,雖然大部分內容都直接承襲了《武王伐紂平話》,但去掉了一些情節,包括佔卜、割股療人等明顯有生造跡象的事跡。另外,在《列國志傳》中姜子牙的智慧和為人的道德被很明顯的誇大了,有很明顯的儒家文化色彩。
《列國志傳》後,就是重頭戲《封神演義》,雖然情節上有重大的改變,但姜子牙的形象的演變也出現了明顯的軌跡,《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特徵包括所有姜子牙都具有的隱忍以待時變,文韜武略治國理政等特點之外,最明顯的特點其實是「忠厚」。
他首先是一個道德上的完善者,這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電影中的天尊就叫姜子牙要斬去「善念」,而姜子牙卻認為善良無錯,過於善良的姜子牙自然而然的走向了天尊的對立面。
上圖_ 元始天尊,全稱「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無上帝」,又名「玉清紫虛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
在《封神演義》中則是相反,元始天尊沒有叫姜子牙斬去善念,不如說,正是由於姜子牙的善良,才使得天賦平平戰力一般的他成為了天尊的徒弟,並且肩負起「滅商興周」指引封神的職責。
從正史到神魔演義,姜子牙形象的演變,實際上只有形象發生了質變的姜子牙,才能使《封神演義》中的神魔世界得以運行起來,姜子牙的形象轉變後帶來的「內聖」因素,比以往的所有的作品都更加的清晰了。
封神之戰歸根結底是對三界資源的再分配,終究是不義之戰,上者成仙,中者成神,下者為人。不義之戰卻要選一個最義之人主行,歸根結底還是以往姜子牙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封神榜上姓名早在封神之前就已經寫好了,命數已定,天資平平和長生無關的姜子牙正是最好的推手。
上圖_ 1990年版影視劇《封神榜》中姜子牙的經典形象
所以才說,電影裡叛出玉清宮的姜子牙,絕非演義原本的姜子牙,其實演義有一個非常宏大的世界,並不需要完全虛構一個故事出來,況且叛出玉清宮,實際上正和演義姜子牙的一生所求背道而馳。
「子牙此際落凡塵,白首牢騷類野人。幾度策身成老拙;三番涉世反相嗔。磻溪未入飛熊夢,渭水安知有瑞林。世際風雲開帝業,享年八百慶長春。——《封神演義·姜子牙判詞》」
參考資料:
【1】《借神演史的封神演義》 陳泳超
【2】《姜子牙形象淺說》 李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