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髮布儀式在江津聚奎中學舉行,基金會現場獲贈20萬元。以設立該專項基金為契機,今後,「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和「中國電影評論年度評選」兩項國家級電影活動將永久落戶重慶江津。
當天,由中國電影基金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重慶市電影局、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津區人民政府、重慶市電影家協會、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2020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在江津舉行,來自全國的評論家、教授等圍繞「中國電影評論與電影強國建設」主題進行了思想碰撞和觀念分享。
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
搞影評首先要懂「哲史文」
「搞電影評論,首先要是一個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其次,要持之以恆,把電影評論當成畢生追求,矢志不渝,心無旁騖。」論壇上,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作了主旨演講。
在他看來,從事電影評論工作,首先要讀哲學,用哲學的視角觀察生活、把握整體,更能看清本質。
其次,要學歷史。一個搞評論的人,需要在正確的歷史觀指引下,系統研究歷史,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並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指導自己的創作。
最後,要加強文學修養。文學是電影以及電影評論的基礎,不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文學都決定了一部電影或一篇電影評論的成敗。
「哲學的引領、歷史的浸潤、文學的推動,一定能讓評論家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仲呈祥說。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
推進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
電影評論如何為電影強國建設做出更大理論貢獻?
「構建學術共同體,推進話語體系建設,或許是一個方向。」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主旨演講中表示。
他說,電影評論要做到「六個面向」,即面向實踐,理論來自實踐,但要反作用於實踐,給實踐提供更多理論智慧;面向屏幕,一部片子至少要看三次,才可以說話;面向觀眾,研究觀眾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面向世界,關起門搞電影,肯定沒有出路,一定要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此外,還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不斷豐富自我,才能夠有所建樹。
他表示,在今天的新環境、新時代、新歷史條件下,要把電影評論事業推向新高度,應該發揮集體的力量,成立電影評論發展基金,在推進電影強國建設中推進電影評論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創造電影理論批評的新黃金時代。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
電影觀眾需要高品質影片來培養
「電影是一項光與影的藝術,是一項服務大眾的藝術,但如何讓電影適應十幾億電影觀眾的需求是一項值得重點研究的課題。」論壇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分享了他的觀點。
他稱,自20世紀初中國電影誕生到如今,中國電影類型百花齊放,電影觀眾對電影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電影觀眾需要高品質的電影來培養,觀眾的審美認知是會根據電影的審美認知而改變,優秀的電影作品會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從而實現電影與觀眾之間審美水平的良性循環。
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鍾大豐表示,評論既是個人對作品的感受,同時又是站在哲學和歷史的高度,對於電影的一種思考,以促進電影業發展,因此既要有「感性與激情」,又要有理論高度。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丁亞平稱,電影評論首先以當代視角和本土為立腳點,其次要以理性思考為基礎,批評不等於「罵人」,即必須兼具「泥土」和「詩」的特質,因此無論是單個的評論者還是評論共同體,要有擔當、有情懷、有生命意義,評論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源於歷史、源於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