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劉璦輝 濱州站 張爽 孫佃瀟 濱州報導
16年前,著名導演馮小剛的電影《天下無賊》裡有句經典臺詞:「21世紀最缺的是什麼?」答案是:「人才。」
沒錯。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關鍵、最核心的資源。
近兩年,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全國各地「搶人大戰」愈演愈烈,已有超過百城發布人才政策「大禮包」。從限制落戶到放開落戶標準,從發放生活補助補貼到免費入住人才公寓、加大購房優惠補貼,各城市為吸引人才挖空心思、頻出「靚招」。
根據《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數據分析,從分線城市看,中國一線城市因京滬控人持續流出,二線城市人才持續集聚,三線城市較為平衡,四線城市持續流出。
作為山東省內經濟總量排行偏後的中小城市——濱州,這座被冠以「渤海之濱、黃河之洲」的四線城市,卻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搶人大戰」中突圍,提前一季度完成了「百千萬」年度引才任務,初步呈現人才「淨流入」格局。
——濱州為什麼能實現人才「淨流入」?
——這還要從濱州的「夢想之問」說起。
濱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佘春明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攝影:張爽)
敢追夢:人才發展關乎濱州未來
去年2月,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在市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開幕會上發表講話,其中最為濱州幹部群眾關注的,是他在大會現場連發「濱州六問」。這「六問」分別是夢想之問、發展之問、改革之問、創新之問、落實之問和擔當之問。
其中,排在第一問的「夢想之問」是,濱州在新時代的夢想是什麼?
濱州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夢幻之旅」的成功實踐。在苦海沿邊的爛泥灘上建設濱州港,把一個個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變成「四環五海」,曾經光禿禿、白花花的鹽鹼地變成了生態系統完善的園林城市,十幾年、幾十年幹下來,濱州人都將一個個夢想變成了現實。
然而,時過境遷,現如今,2017年,不包括外出打工流動性減少人口,濱州全市戶籍人口淨流出3.02萬人;2018年濱州籍大學生回鄉工作的比例只有50.23%,近半數的優秀年輕人選擇在外地就業。人才流失嚴重,創新動力不足,發展活力不夠,讓這座欠發達城市顯得「低迷」又「遲鈍」,漸漸忘了最初的夢想,失去了追夢的熱情。
「創新驅動發展,濱州的創新之路在哪裡?」這句「創新之問」,一下子點醒了庸碌無為的「趕路人」,點燃了濱州人想要幹事創業的激情,激發了濱州人圖強求變的信心和決心。
答案顯而易見,「年輕人嚮往的地方就是最有活力的地方。」
濱州深刻意識到,人才發展關乎濱州未來。
濱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社局局長李榮舜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攝影:張爽)
引得來:「以智興城」的構想逐漸清晰
智者,兵聖也,孫武也;智城,孫子之故裡,富強之濱州。2500年前的孫子智慧是濱州文化最深層的內核,理應成為濱州最鮮明、最特色、最本質的標識。
2019年,濱州提出實施「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百名碩博士進事業單位」的「雙進」工程。同年10月,一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帶隊的11人專家團隊來到濱州調研,針對「十四五」編制並更長遠規劃把脈會診。經過密集走訪、座談交流,形成了「以制築基、以志立信、以質增效、以治定心、智取未來」的發展思路,「以智興城」的構想逐漸清晰。這讓濱州看到了方向。
找到了癥結,就找到了改革創新的突破點,城市人才流失嚴重的難題迎刃而解。很快,「人才結構決定產業結構,人才發展關乎濱州未來」的理念上升為濱州共識。
2020年,濱州將「雙招雙引」作為一號工程,聚焦建設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進一步升級「雙進」工程為「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的「三進」工程,政策吸引,項目加持,加速了大量人才向濱州湧入。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濱州人才回流成效初顯。
這基於濱州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不迴避問題,又敢於迎難而上,立足當下實際,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具體分析濱州的發展問題。
濱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社局局長李榮舜認為,與發達城市相比,濱州自身在城市發展水平、綜合經濟實力等方面還有差距,不能單純地去拼資金、拼獎補,更需要在政策特色化和差異化上想辦法,找準自身比較優勢,聚焦重點群體,探索多種方式,變「硬拼」為「巧取」。
這一點,在「2020版人才新政」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創業人才、海外人才、實用人才等不同群體都能在「新政」中找到「受益點」。比如,對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建立梯級「吸引力法則」,對入選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的專家給予最高240萬元補助,同時鼓勵採取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柔性引進,對引進專家、引才單位均給予補助。對到濱州企業就業和創業的博士、碩士、大學本科生等青年人才,市財政每月分別補助5000元、2000元、1000元,連續補助3年,其中屬於「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再提高50%。在用人單位報酬基礎上,市財政給予博士補助最高27萬元;對在濱州工作的全日制碩博士配偶,體制內的對口安置,體制外的推薦就業;發揮事業單位編制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啟動實施「碩博優選計劃」,對於碩博士直接面試評議、綠色通道引進……一系列具有濱州特色的政策措施陸續推出,形成了吸引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黃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術研發工程師崔麗雲。(攝影:張爽)
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經理韓真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攝影:張爽)
濱州市博興縣委書記李守江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攝影:張爽)
留得住:打造「保姆式」全周期跟進服務
對比濱州市區,或許縣市區人才流入的案例更具有說服力。
今年33歲的崔麗雲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5年前博士畢業後來到濱州市博興縣,現在是黃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術研發工程師。
儘管崔麗雲老家在山東濟寧,但來濱州工作之前,她對這座城市的認識也是一片模糊。談及為何選擇濱州、選擇博興,她坦言,「主要看中的是企業的吸引力。」
「鼓勵更多人才到企業去」,濱州推行人才「新政」,給選擇企業的人才更多優惠政策傾斜,從而實現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目的。
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經理韓真告訴記者,去年4月,公司董事局主席馬韻升首倡「建設N1N產教融合大學」,即開放京博產業平臺,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向上聯融N個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資源,帶動地方N個產業加入到產教融合的隊伍中,建設N1N教學實訓平臺與科研轉化基地,為高校提供聯融方案,為社會培養有益人才。
「來到京博的博士,每月不僅可以拿到濱州市5000元的補貼,還能拿到博興縣3000元的補貼,再加上公司發放的5000元補貼,年薪開到了30萬+,他們有免費的人才公寓可以住,縣裡給解決子女入學問題,買房、看病、養老都有優惠政策,難道這些吸引力還不夠嗎?」韓真介紹,京博還提出「大黃蜂窩」戰略,要構建千億級利稅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只要你有想法、有創意,經過調研論證後,就可以帶團隊、帶項目。
事實上,博興縣的人才戰略是走在濱州全市前列的。
據博興縣委書記李守江介紹,在市裡人才「新政」的基礎上,博興縣又出臺了「人才新政22條」「鑽石10條」等系列政策,設立3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並逐年遞增。深入實施「千乘計劃」人才工程,在全市率先組建「科技鎮長團」,打造產學研合作新平臺。今年入選泰山創業類3人、急需緊缺人才項目2個,截至10月份引進大學生1933人,其中碩博士232人,「雙一流」高校畢業生68人。
濱州市人才工作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蘇成國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攝影:張爽)
用得好:讓人才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人才來了,關鍵還要留得住人、用得好人,讓人才發揮出真正的價值與作用。
濱州市人才工作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蘇成國認為,「若要留住人才,就要施行『全周期』的跟蹤服務。此心安處是吾鄉,其實這些『安心』的要素早已被融入了『濱周到』的服務理念之中。」
一方面,濱州大力實施「渤海引才」培育工程,針對不同人才在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通過柔性引才、榮譽賦名、專項獎勵等措施,提供不同的保障機制,在人才個性化訴求與城市共性化發展中尋求契合平衡,增加人才的尊嚴感、榮譽感,從而讓人才與濱州的黏性更強、紮根更深。另一方面,以產業鏈塑造人才鏈,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變「創新流量」為「產業流量」,讓越來越多的外來人能夠真真切切看到濱州的發展,感受到濱州幹事創業的氛圍和空間,真心願意留下來與濱州共成長、共發展。
「地方大發展,人才大作為,實幹中『濱州成就人才,人才鑄就未來』,這對雙方都是共贏。」濱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佘春明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現在濱州的人才發展計劃和目前的發展態勢,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年輕人匯集到濱州,共同打響並建設好濱州『智者智城』的城市品牌。」
記者手記:
短暫的三天採訪,在濱州,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社會對人才的尊重:醫院設立高層次人才就醫綠色通道,市內各級體育部門所屬公共體育場館、全市3A級以上旅遊景區面向高層次人才免費開放……尤其是「首創項目」,今年舉辦首屆「濱州人才節」,作為人才的專屬節日,將人才作為主角,以城市最高禮遇和最大誠意向人才致敬。
與此同時,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高鐵建設加速推進、渤海科創城項目穩步實施、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在濱州高質量發展激越而又密集的鼓點裡,每天上演著新與舊、破與立、退與進的故事。
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術研發工程師崔麗雲是濟寧人,5年前來到濱州博興時,孑然一身。採訪結束後,她才告訴記者,來到濱州後她在公司裡遇見了人生的另一半,老公也是濟寧人。他們在博興買房結婚,現在麗雲已有了5個月的身孕。
不管是崔麗雲,還是清華大學碩士情侶劉永斌和侯沁蓮,還是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園區運營高級專員孫文,在這些年輕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對當下生活現狀的滿足,洋溢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奮鬥的姿態不止一種。人生短暫,多元活法。選擇一座小城市,然後融入這座城,和這座城共成長,在這座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一種奮鬥。
伸出「橄欖枝」,等待「鳳凰」來。機會是濱州的,也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