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奧斯卡作為電影界最高榮譽殿堂,很多業界人士通過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而《貓和老鼠》作為一代經典,陪伴了無數人的童年,曾榮獲5次奧斯卡提名,7次斬獲奧斯卡獎項,至今仍經久不衰。殊不知,《貓和老鼠》創作的背後竟隱藏著多少血淚辛酸……
平均7分鐘一集,甚至沒有任何臺詞,《貓和老鼠》為何屢次獲得電影界最高殊榮?風風雨雨80年來,這部動畫究竟經歷了什麼?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這部傳奇經典的幕後故事……
關於創作幕後
小時候,我們只顧著這部動畫系列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卻忽視了這部動畫起初創作的艱辛歷程。
80年來,《貓和老鼠》創作初期跌宕起伏。曾四次被雪藏被廢棄,主創人員失業,多次版權被販賣,改編遭遇失敗等等,這部動畫創作初期的艱難絲毫不亞於動畫裡荒誕的場景。
為了畫出最生動最形象的表情,動畫師歐文·斯賓塞一邊對著鏡子做出各種誇張的表情,一邊照著畫下來。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創作傑瑞的表情似乎和斯賓塞有些相似。但是,在那個電腦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動畫人物中的每個舉動,一顰一笑,都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和心血一幀一幀勾勒。
為了讓角色動作更加滑稽,導演不顧形象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動作。每個滑稽的動作都經過導演組的仔細推敲和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才造就了今天我們熟知的「招牌式」喜劇動畫。
動畫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值得仔細推敲,無論是傑瑞的住所構造、小檯燈、小沙發、茶杯做的椅子等,到處都體現著創作團隊嚴謹的工作品質。
大到陽臺上的花等等,全都一絲不苟,精緻細膩。
匠心精神
由於動畫沒有對白,劇情的發展大部分靠背景音樂和強大的肢體語言來呈現,湯姆和傑瑞的所有一舉一動全都要畫出來。1946年,那時候第一代計算機才剛剛誕生,更別說什麼PS或者3D建模技術了,一秒24幀動畫,就是一張一張手工畫出來的,當年的動畫製作流程,遠遠要比今天的繁瑣得多。
雖然當時的技術並不成熟,但是整個製作團隊從不找藉口,從不偷工減料,人物說話甚至演唱時的口型都能對上,短片《萬能指揮家》中,湯姆的指揮動作與現實的指揮家一致。無論是人物的表情動作還是背景,全都被細緻地描繪出來。
當然除了表情和動作以外,背景音樂也是動畫裡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不僅能渲染氣氛,還能推動劇情發展,強調主角的內心動態,而這部經典動畫中卻暗藏了諸多世界級的經典音樂。
據網友們的統計,出現在《貓和老鼠》中的,古典音樂有五十餘首,其中包括了蕭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羅西尼、孟德爾頌、比才、小約翰·施特勞斯等眾多音樂家的作品。
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經典配樂,卻無意間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
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就曾表示過自己與鋼琴的緣分,以及演奏時豐富的肢體動作,很多程度上源於《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他曾在自傳《千裡之行,我的故事》裡還做了相關的啟蒙描述。
早期的《貓和老鼠》由於是先將原畫畫在紙上,再轉繪到膠片上,而當時膠片的價格非常高,所以每年最多只能製作一集,為了製作這一集,150個人的團隊,花了整整18個月才完成。
故事即是生活
曾經有人說,這是一部專為兒童打造的動畫片,小編則認為大錯特錯。很多人生道理它在早就說透了,只是我們當年沒有讀懂罷了。小時候看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哭了。
曾有網友說過,故事即是生活的比喻。你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宣洩情感,甚至找到一種不同的可能性。在一次捧腹大笑或者號啕大哭後,重拾信心收拾行囊再度踏上生活的路。
《貓和老鼠》給我們太多的感動和收穫。
其中有一集,《和平條約》小編印象尤為深刻。嬉笑打鬧的同時,更是道盡了人性的不堪。
湯姆、傑瑞和大狗厭倦了終日追逐打鬧,為了「停戰」,它們擬定了一份「和平條約」。但當他們遇到一塊肥美的肉餅時,三個角色的私心野心全都暴露出來,醜相必露,「和平條約」在利益面前,不過是廢紙一張。
正如邱吉爾所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果然,小時候只顧著嬉笑打鬧的情節,現在看來卻多了幾分感慨……
時至今日,《貓和老鼠》依然還在大火,它誇張的動作創意,天馬行空的劇情,高水準的古典樂,細膩的製作方法,無可挑剔的細節處理,讓時隔80年的動畫,在如今看來依然毫不遜色。
現在再看這部電影依然會被其中的工匠精神以及其中的人文關懷所打動。
八十年過去了,《貓和老鼠》還在不斷變化和創新,每集動畫都不僅帶給我們歡樂,甚至還教會我們明辨是非,善惡。如果人生只如初見,我寧願活在那個有湯姆和傑瑞陪伴的童年,可惜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感謝陪伴,向經典致敬。